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的"中国文人精神"如同传统的欧洲宗教精神,是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花鸟画是传统中国文人"主体精神"的艺术表现,与世界上其他画种相比,发生最早、成熟最晚、突破最难.本文应用美术原理和方法,通过艺术的分析与取舍,探讨其元素及艺术特点,综合剖析其艺术本质,折射艺术思维的"中国文人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融思想并非只是哲学的玄想、思辨的游戏,而是宗教修持和世俗应用的指针,这是佛陀说法的基本精神,也与本土儒、道诸家哲学终归于伦理践履的传统相符契.圆融精神,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深深影响着古今的中国佛教.其深刻的意蕴和独具的价值,对当今世界和全人类而言,特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获得空前普及、广泛应用、深入发展,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中,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社会主义社会规律认识的成果,又开辟了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化的新天地.二者双向互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实践中,推动"两化"的健康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钱穆先生是一位通儒型的历史学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由于怀抱着"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而常能于人所不经意处发掘高义.<略论中国文学>是先生关于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一篇文章.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学重在写情,而西方文学重于写事,由此,遂形成了中国文学求简求同、贵通贵袭,西文文学求详求异、贵专贵创的特点,但中西文学之间并无中旧西新之别.这些议论,对于今日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发展,应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5.
记者:"中国精神",素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紧密相联,作为优秀的中国画家,您如何理解"中国精神"这个概念的?裴开元:作为中国画家,当从中国画的范畴谈"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我理解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表现于中国画的领域,便是文人画的精神。当然,先有文人而后有文  相似文献   

6.
黄熙 《华夏文化》2021,(4):59-61
中国哲学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对根源性问题的思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根基.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对根源性问题做出了深层次的研究."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这不仅是对中国哲学发展的灵魂式拷问,更是儒家哲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近代以来,很多外国学者批评中国"无纯粹之哲学",其中一个重要根据便是认为中国哲学仅仅关注人伦日用的相关问题,而对宇宙起源等本体论问题较少关注。诚然中国哲学有重视人生伦理的方面,但却也对宇宙论等问题有着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即对于"天"的哲学阐发。"天人关系"一直构成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其精神内核也可以体现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迥异之处。然而,学界目前关于"天人哲学"中一些基本概念与内涵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难定于一,这为我们研究"天人哲学"带来了一定困扰。故  相似文献   

8.
文敏 《华夏文化》2021,(4):17-20
新时代,我们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气节精神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个体道德的塑造、国家民族精神气质的养成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气节概念的形成 "气节"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所独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通常是指个人在思想道德和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志气和节操.先秦时期,"气"与"节"是作为两个词使用的."气",据《说文解字·气部》记载:"气,云也.象形."这里,"气"是古代对天上云气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士",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和鲁迅,始终坚持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传统,担负了塑造和重塑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但现代意义的一些知识分子的社会人格发生了偏差,他们放弃了知识分子所应承担的铸造灵魂的使命,使我们民族面临失去精神定力的危险.我们重温"士"所负载的文化精神,意在促成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反思,使之勇敢地直面当代文明的挑战,为中华民族的兴衰续绝作薪尽之火.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哲学与经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陆王心学也不例外,他们的哲学与经学是密切相连的.本文从经学的角度研究陆王心学,指出陆王主张"六经注我",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籍,治经学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本心、致良知,把经学纳入心学的范畴.陆王在阐发其心学思想时,也借用了经学的形式,并对以往的经典和经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些方面体现了陆王心学的经学特征,从心学的角度发展了经学,这是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心学发展阶段和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