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七月派是一个在抗战时期形成的,以胡风为核心的文学流派,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上均有不小的影响和贡献,尤其是以路翎、丘东平等作家为代表的七月派小说取得了非凡成就。作为现实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七月派小说除了具有复杂深刻的色彩之外,在精神特质方面也具有其他小说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表现出突出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悲剧精神和温情色彩等。  相似文献   

2.
路翎作为七月派重要的小说创作成员 ,追求创作主体对创作对象深入把握的主观战斗精神 ,将笔触深入到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中去 ,创作出一系列颇具独创性的现实主义作品。路翎从事创作的 4 0年代是政治位居社会中心地位 ,政治话语代替一切话语的时代。路翎文学创作的独创性是以与主流文学疏离为代价的 ,这代价是惨重的 ,直接导致了后来路翎的悲剧命运和对其艺术生命的残酷扼杀。文章意从路翎创作的现实主义成就与 4 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的分析入手 ,重现路翎当日独特、深远的艺术理想和执著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王安忆无疑是一个自觉追求独立小说意识的作家。早期王安忆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性别意识和年龄征候,她以少女的纯真感受作为艺术再现,在写作时还原为一种直觉经验。这种自发性直觉写作的小说意识在文本中表现为独语、写实和再现等特点,她的早期创作实际上是对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顺应和接受,这表明作家的写作还处在一种公共意识状态之中,缺乏自觉独立的小说意识。  相似文献   

4.
黄春明是台湾成名较早的乡土作家,在文学史上处于鼎新革故的重要地位。他的小说,以台湾中南部城镇生活为背景,以工商社会的复杂矛盾为主体,全方位透视台湾人民抗挫折观念的本质内涵,并将这种精神品质,作为华夏民魂中最具生命力的基质,极力加以维护和阐扬,同时精确揭示出抗挫折意识的历史新动态。小说的总体构思,超越了地域风情画的老套路,开拓出台湾小说回归本土后的一代现实主义新风,为中国当代心理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他的艺术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5.
路翎始终以“个性解放”,寻求群体革命与个体解放为创作主旨,体现了一名纯粹现代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和对现代文化的思考。文章从路翎小说的“生命原始强力”、“流浪意识”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与中国历史前进的重大矛盾的问题简论路翎小说。  相似文献   

6.
黄莉 《文教资料》2014,(31):49-51
在抗战背景下诞生的七月派,在文艺思想,诗歌和小说三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路翎为代表的,包括丘东平、彭柏山、吴奚如、冀汸等人的小说创作达到相当水平,他们从自身实践出发,深刻透视社会,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独特地表达出来了,给我们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巴尔扎克是西方现实主义大师,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他的《人间喜剧》传进中国,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惊服巴尔扎克小说写对话的巧妙。他们在塑造人物、提炼典型上有相似的追求、相同的手法和相通的感受。茅盾则不仅在创作方法上,而且在创作主旨和总体风格上都和巴尔扎克有相通的地方。茅盾尊巴尔扎克为“写实主义的先驱”,折服于他“洞瞩一切”的“锐眼”。他们的创作都具浓厚的历史趣味和历史意识,重视社会全貌和历史全景的再现,都以经济为切入点来深刻解剖社会。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还深深感染了路翎、胡风、端木蕻良、周立波、王蒙等一代代中国作家。  相似文献   

8.
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小说中,路翎的创作代表了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新路向。在深刻描绘社会历史的同时,更注重抒发人物的激情,以致后者最终逾越了理性的规范,跃居本体地位,获得了成为可以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相对话的美学力量。然而,在这种以情感为支点的叙事中,人物的激情始终是前进与回旋相交织。这显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个性解放为旨归的启蒙主义之局限以及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缺陷,值得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9.
90年代的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即以何申、刘醒龙、谈取、梁晓声等(下文简称“何由河’)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再度崛起。在对这一再度崛起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评价中,有一种观点是否定何申们的创作属于现实主义。这种否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反面入手,认为何申们的创作缺乏现实主义文学所应有的深刻的批判性。面对谈歌工厂题材的中篇小说,邵建在(可疑的现实主义)一文中说:“我并没有感到现实主义回了归”(1)。“今天谁要撒开批判意识和精神却侈谈什么现实主义,打死我,我也不清’(2)。薛毅(“分享艰难”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茨威格心理分析小说的理性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介于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派之间的一位心理分析小说家。他倾心于探寻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然而这并不是其创作的终极追求。其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总是反映着物质世界的刺激作用。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这种社会合理性借助于作家对心理的冷静细腻的剖析得以凸现,同时体现在极具情节性的意识流程之中。这些表现动因、内容和形式都使茨威格的心理小说呈现出一种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1.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和伍尔夫"雌雄同体"理论,丁玲的创作可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时期.丁玲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身遭遇而凸凹不平,这种双性人格特征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写作,在她的小说文本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丁玲不断地用理性压抑本我意识,克制自己的女性意识,用理智来从事写作,压制本我,表现自我,走向超我,最终创作出一部描写解放区土地改革最高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2.
路翎小说的研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断了二十年之久,如今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然而对路翎小说中的精神世界的挖掘及由此所体现出的瑰丽而奇特的心理分析特色给予的关注还不够,而且关于他小说中意识与无意识关系的纠结仍未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此进行系统的观照和整理无疑是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现代作家斯坦贝克受海洋微生物学家爱德华·里基茨的影响,形成了目的论和非目的论的哲学观.在非目的论哲学观的影响下,斯坦贝克前期的小说具有文献式现实主义的特征,即小说主要用客观、生动的画面来塑造人物形象,用富有冲突性的对话来叙述故事,它们具有电影的视像性和戏剧的对话性,因此可以称之为"电影小说"和"剧本小说".在目的论哲学观的影响下,斯坦贝克后期的小说具有文献式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多元的特征,作品达到作家所希冀的宏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儿童文坛中,金曾豪的动物小说以其丰富的艺术形象、独创的“上帝视角”及张扬的生命意识成功实践了文本创作与读者接受间的契合。金曾豪动物小说形象塑造从多重层面,围绕儿童接受心理,在小说形象的塑造中实现对儿童的教育、培养和感染,对当代儿童的成长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池莉小说将叙述对象由传统现实主义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转变为世俗生活,消解了作品的深度模式,最大限度贴近了百姓生活。但是,在疏远了主流意识形态之后,池莉却因没有找到新的思想基点,而丧失了作家的批判立场,使其创作难以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在其小说中大量使用神话模式、宗教典故,又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小说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情节更加复杂,人物形象更加多姿多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论文对福克纳小说中的神话模式和宗教典故的象征隐喻的写作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周氏兄弟笔下的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对鲁迅与周作人的文学创作与学术活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北京的存在对二人成了一种参照,潜在地制约和丰富了他们对乡村中国的文化想象。倘若没有北京的生活经验,鲁迅的乡下小说图景或许不会那么浓地呈现出地域色彩;而周作人关于江南民俗的勾勒,也缺少了对比的色调。鲁迅对北京文化始终持有一种批判态度,而周作人则对北京文化从批判逐渐走向欣赏。打量周氏兄弟与北京文化的关系,可以感受到现代文化中的分分合合,兴衰流变。鲁迅与周作人有许多相近的思想,曾经有过密切合作的历史,也留下了诸多令后人玩味的故事。他们留给北京的,远不是文学上的花絮,倒是关于知识分子自我选择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18.
张一弓的小说创作始终立足于社会现实,从对昨日农民命运的历史反思到改革后农民新生活的反映,从表现农民的觉醒到开掘民族文化中的精魂,这些内容构成了他具有时代色彩的创作轨迹。小说致力于发掘普通人的英雄品格,具有崇高悲壮的美学风格。但由于小说存在浓厚的政治意识和盲目乐观主义,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总是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留下了明显的缺憾。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弗洛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密切的内在关联。他的小说创作中从“里必多”的内在影响去解析“人和文学”的起源,探讨人物的隐秘的内心世界到潜意识的层面,讽刺了道德君子的假面;《野草》中梦的朦胧与奇诡、鬼魂的阴森与神秘、奇幻的场景、情节的荒诞、不可确定的意象等,正泄露着鲁迅个性的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