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言的不完备性是语言的特性之一,表现在语言的线性、离散性、歧义性、疏略性、不够用性和不确定性。语言的不完备性不能从语言内部被克服,只能从语言的内部和外部进行补救。本文从语言自身的发展和人类一般认知的角度分析自然语言不完备性的补救策略,包括与人类认知能力相关的概念范畴理论、完型认知理论、通感认知手段、隐喻认知观、认知推理观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别从不符合逻辑方面、迷信色彩角度以及其他方面举例来对比英、日和汉三种语言中的谬误与假象语言现象,希望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语言的不完备性以及如何对待这些现象,既避免造成交际活动障碍,又丰富语言教学,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别从不符合逻辑方面、迷信色彩角度以及其他方面举例来对比英、日和汉三种语言中的谬误与假象语言现象,希望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语言的不完备性以及如何对待这些现象,既避免造成交际活动障碍,又丰富语言教学,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从语义三角原理得知语言学习牵涉到匹配这一认知过程,而一定数理的匹配可达到语义点状态。语义三角状态和语交状态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反应状态的两个端点,它们中间存在不同反应状态,词频是产生不同反应的根源。根据Anderson认知理论,构建了外语自动化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语言和言语活动是人的认知思维的载体,所以可以通过语言的窗口来观察其内含的认知思维。由于人的认知思维是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产物,因而必须揭示语言和言语活动映照客观世界带有主观性,从而阐明语言和言语活动内含的种种认知思维方式及其特点,找出语言和言语活动的认知思维理据。认知思维反映在语言和言语活动的各个单位和各个层面之中,贯穿言语的产出和接受的整个交际过程。人类的各种不同语言的认知思维是大致趋同的。鉴于认知思维与逻辑思维共处于语言中而又有分有合,本文就此侧重论述语言和言语活动的认知思维的非逻辑性,以及在文艺语言中所显示出的认知思维的强势。  相似文献   

6.
语言礼貌研究虽已成为一门显学,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澄清和解决.受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认知观和法国社会哲学家Pierre Bourdieu惯习观的启发,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语言礼貌扎根于人类的认知体验,具有身体基础,具有体验性;礼貌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言后之效,是个人以体验认知和惯习为基础,结合语言形式、语境、意图、情感等诸多复杂因素做出评价的结果.由于评价行为具有争议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仅仅凭借语言形式作出礼貌或不礼貌的评价不一定行得通.本文最后得出结论:认知评价应当成为语言礼貌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隐喻的相通之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民族化的精华,体现了人们的认知方式。鉴于相似的认知基础,英汉隐喻有着许多的共性。本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对英汉隐喻的比较,发现虽然隐喻的深层认知相同,但在表达方式上,有些英、汉完全相同,有些则完全不同,阐述了语言的共性是由于人们的认知心理相同,而不在于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民族化的精华,体现了人们的认知方式。鉴于相似的认知基础,英汉隐喻有着许多的共性。本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对英汉隐喻的比较,发现虽然隐喻的深层认知相同,但在表达方式上,有些英、汉完全相同,有些则完全不同,阐述了语言的共性是由于人们的认知心理相同,而不在于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是模糊理论在语言学中的运用,涉及对象类属边界不清晰和性态不确定是其最基本的特征。较之人工语言和数学语言来说,具有随机性,含混性,歧义性,不精确,不确定等特征。严格说来,模糊语言是非科学的,它缺乏严格、明晰和精确的特点。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在语言表述方面其规范化、数学化程度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在很多的情况下,不可能完全使用人工语言和数学语言,运用模糊语言来表述反而更具有优越性,其原因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芸  邓卉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1):137-140
本文从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探讨可译性问题。笔者认为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乃是语言之间产生绝对不可译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1.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对于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 ;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 ;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不够 ;语文测试工作科学性不够。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以下改革意见 :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研讨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问题 ;建立科学而又切合实际的教学体系 ;改革语文测试、建立科学化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2.
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语文词典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典的释义机制是人类认知心理机制的一部分。从范畴化和意象图式这两个方面简要分 析,词典释义有两层含义:一是词典编纂者通过语言把非语言世界作为客体进行分类,一是 词典编纂者把语言本身作为客体进行分类。词典释义中最常见的意象图式是部分——整 体图式,其次是中心——边缘图式和系联图式。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过程中,恰当、适度地运用异化和归化这两种基本策略,可以促进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互补和顺畅交流。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隐喻在人类语言与认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产生于人类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联想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概念语法隐喻作为隐喻的一个部分,对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可口可乐     
黄婧颖 《海外英语》2011,(10):42-43
可口可乐,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品牌。诞生之初,不过是一种治病的药水。那么,是什么成就了它如此的辉煌。一百多年来人们对它的热情丝毫不减?除了产品本身,名称、包装等出彩的营销策略也是功不可没的。一个知名品牌的成功史。一定不容错过。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认知本质与文化教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更重要的是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从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出发,探讨隐喻的认知功能和隐喻式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寻找一种对当前文化教学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梦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3):57-60,74
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传统认识上,有两种相反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不足之处在于它们都把语言和文化看作两个孤立的个体.从人类的认知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外在表现.人类认知的本质决定了语言和文化的性质和它们的关系.语言和文化不是彼此决定的关系,某一语言和文化的结合是历史的、偶然的产物.人类认知能力是无限的,无限的认知能力赋予人类语言以无穷创造性,人类语言可以跨越文化的界限,实现对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这种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构成了翻译可能性的坚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and, and to add to, one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rationale for including the study of languages as part of a liberal education. Following criticism of the profile of the vocational rationale for language learning in Irish curriculum policy, the article develops recent research on the work of L. V. Shcherba to defend the ro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s part of a liberal education. The principal argument advanced and illustrated is that language learning has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and, secondarily, to enhance literacy. This it achieves by introducing learners to new worlds of thought through revealing different linguistic maps for representing the world and by making them are aware of the nature of language. The argument is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 to research in neuroscience that shows that knowledge of languages contributes to cognitive empowerment.  相似文献   

19.
Cognitive ability and behavioral adaptability are distinct, yet related, constructs that can impact childhood development. Both are often reduced in deaf children of hearing parents who do not provide sufficient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access. Additionally, parental depression is commonly observed due to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difficulties that can lead to parents' feelings of inadequacy and frustration. We sought to assess whether adaptive behavior in deaf children was associated with nonverbal intelligence and parental depression. Parents of precochlear implant patients seen for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were administered the Parenting Stress Index and Vineland Behavior Adaptive Scales to obtain measures of parental distress and child's behavioral adaptability. Precochlear implant patients' cognitive functioning was assessed via the Mullen Scales of Early Learning or the Leiter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Scale-Revised, depending on the child's age at the time of testing. Regardless of age or neurological status, the deaf child's adaptive behavior consistently showed a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intelligence. Moderat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depression and the child's adaptive behavior was observed only in the younger gro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de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subscale was moderated by intelligence for deaf children without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The findings provid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family-centered interventions with early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拼音文字为背景的外籍学生,以问卷形式调查其汉字输出的过程中,是否表现了识记过程中的认知倾向。问卷以取得形、音作答的分布数据设计,前半部采用汉字形、音填充形式,此时受试者对施测字仅有语义或词组语境的线索;问卷后半部采问答形式,调查受试者在汉字学习时的策略使用情形。藉由以上的资料分析,本文尝试观察以拼音文字为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其汉字输出在认记途径上表现的相异性,及汉字字音、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