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生物学与信息科学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大的两门学科。而这两门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广义的生物信息学,它以崭新的理念吸引着科学家的注意。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布、分析和解释等各个方面,它通过综合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学的工具与技术,揭示大量而复杂的生物数据所富含的生物学奥秘。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蛋白质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重大的科学命题。专家断言: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信息学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和分析的科学,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而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蛋白质组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也是蛋白质组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蛋白质组信息学产生。"我们团队正好见证了这个学科在  相似文献   

3.
生物信息学:一门前沿交叉学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科学的快信息发展及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以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布和解释等多个方面为研究内容的生物信息学应运而生并得到很大发展。本文简述生物信息学这门交叉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任务,另外介绍了利用网上生物信息资源的几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生物相关系统中信息内容与信息流向的综合系统科。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发展为例,重点剖析其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为生物信息学专业以后的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5.
《神州学人》2013,(3):22-23
魏丽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教授、主任。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1994年获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硕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信息学专业(现更名为生物医学信息学)博士学位。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魏丽萍工作成绩突出,在生物信息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天津教育》2004,(2):48-48
华中科技大学的生物医学部长期从事生物学教学研究工作,对大规模科学计算有很高的需求。该校生物信息数据中心引进了亚太区第一套基于Infiniband高速互联技术的浪潮天梭TS10000高性能系统,用于生物信息学中的科学计算、模拟和可视化研究,构建了一个大型生物信息数据中心。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网络》2005,(4):22-23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快速发展,生物信息学技术在人类疾病与功能基因的发现与识别、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与功能研究方面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在基于基因与蛋白质功能缺陷的合理化药物设计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潜力。同时,生物信息学技术在亲子鉴定、罪犯识别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它包含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发、分析和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它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关于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基本都是研究如何理解大量生…  相似文献   

8.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需要新技术的支持。大数据技术具有支持生物信息学的特征,并在生物信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介绍了大数据技术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基础,分析了数据采集、预处理、数据存储和管理、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讨论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生物信息学中的瓶颈与挑战,以及应用出现的隐私泄露等问题,展望了大数据技术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生物信息学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呈现出数量多、计算量大等鲜明特征,因此要求在生物信息学中采用计算机算法,以提高生物信息学处理问题的效率。以生物信息学中常用的计算机算法为切入点,进一步从基因表达数据分析、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生物序列差异和相似性分析、遗传数据分析以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5个方面,论述了计算机算法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生物信息专业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工具进行生物信息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基于此,对生物信息专业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结合CBI、SPOC等多种教学模式,组建海外精英教学团队;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创建野外实习基地、海外毕业设计基地;引导学生早期接触生物信息学应用领域和科学研究。实践证明,创新教学模式为培养生物信息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西方社会信息学与东方社会信息科学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宗旨和研究内容大体一致的西方社会信息学和东方社会信息科学几乎同时问世,表明社会信息科学是社会发展和学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基于西方社会信息学发轫、发展的概况的论述,以及学科的界定.分析东西方两门几乎相同的学科的研究特点.因此,整合两门学科,介绍与社会信息科学相关,但目前不在我们视野的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我们的当急之务.  相似文献   

12.
关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马克思主义发生学原理,对情报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方法及动力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情报学是一种科学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生机制符合“双律性”的发生结构模式。尝试性地建立了情报学的公理化概念体系。得出情报过程的基本循环图式是情报学实践基础与理论基础的高度抽象化描述,是情报学建设的基石,是情报学内容与形式的高度概括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基因组信息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及其在实践中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有着重大的影响,表现在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且三个层面对教育信息的影响呈递增关系。物质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最弱,制度层面处于中间,观念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最强,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只能是“传统的教育化 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整合形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信息技术与情报学的关系,试述了信息技术对情报学的影响和推动。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有着重大的影响,表现在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且三个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叶递增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情报学核心期刊的引文分析与互引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9种情报学核心期刊2001年度2119篇载文及12655篇引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研究.着重从期刊互引、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等多角度深入地研究,从而为情报学期刊年度文献的比较研究和期刊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Various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cs arise from the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Difficulties in terminology, in lesson definition, in the introduction to topics are examples of substantial and they are not psychological or expressive problems. The foundations are officially acknowledged as an open problem and they give rise to incomplete and mnemomic computer science learning. They do not allow the student to be aware of informatics themes. They subsequently inhibit programming, systems design, research and many other activ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foundations carried out at IBM. This facititates deductive teaching and improves students preparation on the basic contents and on all the other themes of computer science. The early lessons of a high-school course are outlined. © 1998 IFIP, published by Chapman & Hall Ltd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商务方式。信息革命给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企业的经营运作模式、思想观念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文章对会计信息化的平台技术、会计软件、制度的安排、教育的制度模式,以及会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网络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定位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还存在着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障碍, 通过借鉴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新思维, 促进和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