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徐霞客经34年旅行,创作了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后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  相似文献   

2.
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不求名利,不入仕途,将毕生精力献身于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他从二十二岁开始出游,直到五十六岁去世,其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的旅行考察记录《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观察相当精微的地理名著,在中国,乃至世界地理学史上都有很高地位。其中的《楚游日记》是徐霞客万里行途中,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正月十一日至闰四月初七日对“楚南”,即相当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导游”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认为在徐霞客的旅行生涯中,“导游”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徐霞客游记》的记载,从旅行时间、考察内容和线路安排,以崇祯九年为界,将徐霞客的旅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探讨了这两个时期“导游人员”的构成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晚明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地方导游和全程陪同服务的雏形。  相似文献   

4.
1639年夏秋,徐霞客游历考察了永昌(今保山)各地,并在其旅游日记——《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述了明代保山地区的饮食隋况,通过其记述,从主食、肉食、副食、饮品四个方面对明代保山地区的饮食民俗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5.
徐霞客是明代江苏江阴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二十二岁开始艰苦的旅行探险生活,直到去世的前一年(五十五岁)为止。三十多年问,他历尽艰难险阻,漫游考察了江苏、安徽、广东、河南、陕西、湖北、云南等十六个省,所到之处,对地势、地质、水文、气候、植物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作了详细记载。以后,他以日记体裁,把几十年考察研究的详细记录,写成《徐霞客游记》,用自  相似文献   

6.
徐霞客在几十年的游历考察生活中,涉足半个中国,游迹纵横十九个省市。他给人们留下的宏篇巨制——《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是地理学、历史学、植物学、文学上的不可多得的遗产,被称为“千古奇文”。自然山水——我的山水——《徐霞客游记》中的“情”我们的祖国山川起伏,江河吞吐。纵观山光水色,难免牵启心灵,鼓动情致,自然也要形诸笔墨。  相似文献   

7.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中摘录的数则内容,是徐霞客于崇祯十年(1637年)秋在广西旅行途中的实话实说:丁丑十月二  相似文献   

8.
徐霞客一生两度游贵州,写下了《黔游日记》(二卷)和《盘江考》一文。 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二十七日,徐霞客从广西(时称“粤西”)南丹之岜歹村出发,进入贵州境内,行经今天的独山、都匀、麻江、福泉、贵定、龙里、贵阳、长顺、平坝、安顺、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盘县、兴义等16个县市部分地区,五月初九日离开盘县的亦字孔驿而赴滇,八月间再度去黔西兴义的黄草坝等处,考察盘州源流。前后两次,历时51天,行程1500余里,留下了四万余字的《黔游日记》。游黔期间,徐霞客坚持写日记,把所见所闻及研究所得书之于纸,其内容广泛,不仅描写了胜迹、山脉、水道、地形、地貌、溶洞、瀑布以及植被、物产等,而且还录写了社会风情、土司械斗、人民疾苦、交通贸易等方面的情况。他写的四万余字的《黔游日记》不仅是研究岩溶地貌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明末贵州社会、政治、经济的第一手材料,某些段落也是游记散文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9.
正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的旅行大志。后来,他成了明朝的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小好奇)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他经30年考察撰成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明神宗万历年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一个有名的富庶人家。徐霞客的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徐  相似文献   

10.
南岳衡山为我国南方唯一的一处五岳名山和重要宗教文化活动中心,素有五岳独秀、中华寿岳、宗教圣地、文明奥区等盛名。徐霞客在其晚年西南万里遐征中对其进行了详尽旅行考察,并留下了内容极为丰富的国土考查文献《游南岳衡山日记》。在南岳衡山大规模进行现代旅行开发建设的今天,仍然可以从其游记中得到加速衡山后山旅游开发,大力拓展冬季旅游活动项目,深入对南岳衡山旅游资源的考察研究等启示。  相似文献   

11.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以毕生的精力,走遍祖国的千山万水,写下了具有科学、文学双重价值的《徐霞客游记》。下面,给少年朋友讲讲徐霞客不远万里,来到祖国边疆云南旅行和考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位于湖南省南部零陵地区的九嶷山,因其自然风光绔丽,以舜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景观古老独特,数千年来为历代帝王所珍重,亦为各个历史时期的贤哲名土所倾慕敬仰。明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债十年三月二十三日至四月二日(公元1637年4月17日至26日),曾旅行考察了这片他早拟神游的大地,并著有考察记录八千余字,成为他楚游生活中最为壮丽的篇章之一。本文就徐霞客旅行考察九嶷山的史实及其记载加以分析,以揭示九嶷山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前景。1徐霞客楚游正值明末乱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明末赋税本来…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质地理学家和游记文学家徐霞客,为祖国的地理科学考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公认的中华之"游圣"。其旅行考察实录《游记》,既是伟大的地理科学名著,也是文辞灿丽的文学巨著。尤其是他那高贵的人格和伟大精神都倍受古人和今人推崇,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50年代曾两次号召学习徐霞客,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也曾为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为倡导和激励青年大学生弘扬徐霞客精神,丰富旅游教学内容,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进行了构建《徐学》教学内容的尝试,主要介绍了《徐霞客游记》的景观美学价值与旅游开发价值,并将其精神内容引入到相关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之中,从而提升其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4.
梁允常 《河池学院学报》2009,29(3):F0002-F0002
崇祯十年丁丑(1637)四月初八日,徐霞客入广西,十一年戍寅二月十三日至三月二十七日入庆远,并在《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记述了庆远府属所行道路诸事。  相似文献   

15.
10月7日至9日,由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江阴市政府联合主办的’95中国江阴徐霞客学术讨论会在江阴举行.本届学术讨论会是两年一度的徐霞客文化旅游节活动的一部分,在文化节期间举办这项活动是中国徐学会和江阴市政府在今春达成的合作协议的内容之一.讨论会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云南、浙江、陕西、山东、湖南、福建、贵州、江苏及台湾、香港的30余位徐霞客研究的专家学者,并特邀美籍华人探险旅行家、作家马中欣先生出席会议.会上共交流了学术论文30余篇.我院吕锡生、蒋明宏参加讨论会,并交流了《徐霞客与司马迁:两位文化伟人的比较》和《徐霞客北游、川游问题新识》等论文.  相似文献   

16.
冯文炳从1922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起初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或出书,均署本名.直到1926年7月26日《语丝》周刊(第84期)发表其《无题之三》(系长篇小说《桥》的一章)时,他才突然弃本名,第一次署笔名“废名”.作家为何要给自己起“废名”这样一个笔名呢?将近一年之后,即1927年4月23日,他在《语丝》周刊(第128期)上发表了一组日记,题为《忘记了的日记》,所记时间为1926年6月1日至6月14日.在6月10日的日记中有一段话交代了使用这笔名的缘起: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学生课业繁重,无心观察生活的美好.文章通过《参观和旅行》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以旅行绘画日记作为创作的起点,从三方面展开研究,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旅行绘画日记潜藏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5年级下册《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2.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江苏江阴人,是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和杰出的地理学家。他生于公元一五八六年,死于一六四一年,当时我国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萌芽,徐霞客的家乡江阴是资本主义经济萌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同时,在当时的知识界中,已经开始崇尚实学探讨自然的风尚,《徐霞客游记》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反映。他不入仕途,奇迹般地以毕生精力,历尽人间种种苦难,献身于野外的自然考察,他从22岁(1607年)起开始出游,直至逝世时止,三十余年,他走遍了江苏、山东、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  相似文献   

20.
李泽熙  周隽 《地理教育》2023,(S1):112-114
<正>一、地理主题式研学1.研学旅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做学问除了要有理论积累更要有实践支撑,实践里才能出真知。实践研学活动自古有之,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足迹遍布我国的西南地区,留下了《徐霞客游记》等地理名著,为后世地理研究打下了基础。近代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陈建南(1998)最早指出为了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和开阔眼界,研学是一条很好的出路[1]。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进中小学研学”,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建意见》中,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范畴”[2]。本文认为,地理研学是适应新课改,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应对高考变革的重要扶手,通过一定时间和范围的野外旅行把地理一轮复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