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PB-g-SAN接枝共聚物,通过调整接枝聚合配方中的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的比例、氧化-还原引发剂和链转移剂(TDDM)的用量,分析了在PB-g-SAN合成过程中,接枝配方对ABS树脂物性结果的影响.分析表明调整接枝配方中的ST/AN配比为7228时,PB-g-SAN共聚物与SAN树脂相容性最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光引发自由基聚合液相接枝的方法,将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G04)接枝聚合到使用室温等离子体预处理的聚丙烯(PP)片材表面,成功构建水接触角大于150°的超疏水表面。通过FTIR表征显示含氟聚合物以化学键的方式接枝在PP片材表面上。考察实验条件发现增大引发剂浓度、增加单体浓度以及提高反应温度均有利于提高表面接枝率,同时发现使用等离子体刻蚀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表面接枝率。对接枝PP表面进行金相显微镜观察和水接触角(WCA)测量等表征,发现接枝PP表面形成了包括含氟聚合物的粗糙表面结构,水接触角随接枝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至150°以上。  相似文献   

3.
首先通过偶联剂3-丙烯酰基氧基丙基三氯硅烷对SBA15表面进行预处理,随后通过所得SBA15表面的丙烯酰基与α-二亚胺钯催化剂1进行成环反应,将催化剂1共价负载于SBA15孔道表面;进一步在乙烯压力1 atm和35°℃下催化乙烯在SBA15孔道表面接枝聚合,获得表面超支化聚乙烯(HBPE)接枝的SBA15(SBA15-g-HBPE);分别通过热重分析(TGA)、红外光谱(FT-IR)、小角X射线衍射(SA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对改性前后SBA15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所述工艺可实现HBPE在SBA15孔道表面共价接枝,接枝后SBA15仍保留完整孔道结构。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所得SBA15-g-HBPE对聚氧乙烯(PEO)基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改性作用,与改性前SBA15相比,SBA15-g-HBPE填充体系具有更优的离子导电性能,当填充15 phr的SBA15-g-HBPE8h,所得PEO基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室温离子导电率较未填充体系提高近43倍。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等离子体接枝技术在纯钛表面成功接枝生物分子壳聚糖,通过通过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接触角(C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利用等离子体活化技术可以在纯钛基底上键合生物分子.  相似文献   

5.
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SI-ATRP)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接枝于有序介孔氧化硅(MCM41)粒子的孔道内外表面,制得表面PMMA接枝的MCM41复合粒子(MCM41-g-PM-MA)。进一步利用增塑剂碳酸丙烯酯(PC)与所得的MCM41-g-PMMA共同对PMMA基聚合物电解质膜进行改性,通过溶液浇铸工艺制得PMMA基复合型聚电解质膜。着重考察了MCM41-g-PMMA填充比例、MCM41表面PMMA接枝以及温度等因素对上述体系离子电导率的影响。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高倍透射电镜(HRTEM)、小角X射线衍射(SAXRD)分析结果表明:PMMA已成功接枝于MCM41粒子的孔道内外表面。交流阻抗测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表明:较改性前的MCM41填充体系,MCM41-g-PMMA填充的PMMA膜具有更优的离子电导率,同时具有更佳的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6.
以小麦淀粉、苯乙烯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对淀粉进行接枝改性,分别讨论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及淀粉与单体配比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淀粉58℃左右预糊化30min,引发剂用量0.3g,淀粉与苯乙烯质量比1/2(20g/40g),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小时,可达最大接枝率56.2%.  相似文献   

7.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丙烯酸丁酯(BA)与EVA的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主链为 EVA,支链为聚丙烯酸丁酯(PBA)的接枝共聚物(EVA-g-BA)。着重讨论了BPO的用量,BA用量等各种工艺条件对接枝共聚反应和接枝效率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确定接枝共聚物的结构。结果表明PBA已作为支链接枝在EVA主链上。接枝后,聚合物的相态结构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向碳纳米管接枝"方法将聚乙二醇(PEG)接枝到多壁碳纳米(MWCNTs)的表面,合成PEG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PEG-g-MWCNTs)。通过FTIR,TEM,TGA,XPS等手段表征了接枝前后产物的化学结构。证明PEG以共价键的方式成功接入碳纳米管表面,PEG的接枝率为14%。以PEGg-MWCNTs作为固定相,采用溶胶-凝胶(sol-gel)的方法制备气相色谱毛细管柱。利用该柱成功分离了醇,烷烃,二甲苯的异构体。同商品PEG 20M毛细管色谱柱比较,PEG-g-MWCNTs色谱柱具有更强的保留能力和更好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丙纶织物的阻燃性能,通过化学局和方法,在织物基体表面引入阻燃单体,通过对改性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证明阻燃单体磷系阻燃剂(THPC)成功聚合在织物表面,本文还着重讨论了反应因素对基体增重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纳米SiO2表面引入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再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了一种核-壳结构的SiO2-PAMAM-PS,将改性的纳米SiO2添加到PS基体中作为超临界CO2发泡的成核剂。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TG)等结果表明,SiO2表面成功引入了PAMAM,并且接枝上了PS链段。透射电镜(TEM)显示该成核剂具有核-壳结构及其在PS基体中可以较均匀分散。将添加了改性SiO2的PS进行了超临界CO2发泡,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泡孔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相比于纯发泡PS,成核剂的加入,改善了PS的泡孔结构,使泡孔尺寸显著减小,泡孔密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邓燕 《技术创新》2004,(7):32-35
以高强纤维织物为骨架材料、表面涂覆高性能涂层材料,并具有良好的阻燃、耐老化、抗风载雪及自洁性能,可广泛用作展览、体育、交通、休闲等建筑物的屋顶材料并承载应力的新一代复合材料,人们称之为现代建筑膜结构材料(以下简称建筑膜材)。常用的建筑膜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涤纶织物为基材、表面进行聚氯乙烯(PVC)涂层的产品,另一类是以玻璃纤维织物为基材、表面进行聚四氟乙烯(PTFE)涂层的产品。前者一般用于使用年限在15年以下的临时性或半永久性建筑,后者则用于永久性建筑。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以涤纶织物为基材的PVC类建筑膜材。  相似文献   

12.
任志华 《科技风》2014,(18):31-31
当前在工程中常用的工程塑料有: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其有着装饰性、耐冲击性、绝缘性等优势,广泛地应用在机械设备、电子电器与航天航空领域。对PI、PC、ABS的表面进行金属化处理,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其使用功能。大多数对PI薄膜与ABS、PC基板的表面处理是通过铬酐-硫酸体系来实现,但是使用该体系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因此,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减少环境污染,改变传统的基板处理方法迫在眉睫。本文将对塑料基板表面处理方法作出探讨分析,需求最佳的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刘古  鲍世宁 《科技通报》1989,5(6):21-23,53
本文报道了用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谱(ARUPS)、角分辨俄歇电子能谱(ARAES)和功函数测量对六硼化镧多晶进行了分析。ARAES的结果表明在退火后的六硼化镧多晶表面上由于镧原子的偏析,形成了一个镧富集的表面。ARUPS的结果表明该表面上位于费米能级以下2.2eV处有表面态的存在。吸水后,伴随着表面态的消失,六硼化镧的功函数有0.2eV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浸涂工艺,使合金表面形成双-[3-(三乙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和3-[(2,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复合硅烷膜层。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膜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膜层的内层和外层和合金表面与内层分别形成形成了Si-O-Si和Al-O-Si共价键网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自主设计的渗透淤堵试验装置,采用不同单位面积质量(等效孔径)的土工织物对砂质粉土和黏土进行了高水力梯度条件下的室内渗透淤堵试验,对高水力梯度下不同土体和土工织物的渗透淤堵规律及机理展开研究,为进一步认识和解决排水工程中土工织物滤层淤堵问题提供依据。试验数据表明,在水力梯度升高时,砂质粉土与土工织物系统不易产生淤堵,由于黏土起始水力梯度的存在,黏土的渗透系数会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但在极高水力梯度时,由于渗透力大大增加和压实作用,会导致土工织物表面及内部含土量增加,黏土与土工织物复合系统的渗透系数随时间逐渐减小。在较高水力梯度下,使用较小孔径的土工织物会造成渗透系数的显著减小,较高水力梯度下的黏土排水工程可以适当采用等效孔径稍大的土工织物以避免淤堵。极高水力梯度下的排水工程应当采取降低水力梯度或者增加土工织物厚度的措施避免土工织物破坏。  相似文献   

16.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洛美沙星凝胶剂中盐酸洛美沙星的含量并对其质量标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奥泰公司C18色谱柱(284mm×4.6mm,5μm),戊烷磺酸钠溶液(取戊烷磺酸钠1.5g,磷酸二氢铵3.5g,加水950mL使溶解,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用水稀释至1000mL)-甲醇(66∶3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7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盐酸洛美沙星在34~34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5)。盐酸洛美沙星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作为盐酸洛美沙星凝胶剂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化学方法对具有高介电常数的有机填料酞菁铜齐聚物(Cu Pc)进行化学改性,将其接枝到以异氰酸酯基(-NCO)为端基的聚氨酯(PU)分子链上,使得Cu Pc在PU基体中的分散性大大提高,从而激发显著的界面耦合效应,使介电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水性油墨用苯乙烯-丙烯酸固体树脂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丹柯  范宏  卜志扬 《科技通报》2006,22(1):115-118,121
采用半连续溶液聚合的工艺,进行了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α-甲基苯乙烯(AMS)的共聚合反应,合成了平均分子量厮在3,000~6,000之间的四元共聚物。探讨了引发剂类型与聚合温度的匹配,考察了分子量调节剂、溶剂用量、单位滴加时间等冈素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利用红外和DSC表征方法,分析了树脂的共聚物组成和玻璃化温度(Tg)。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多层织物高温工作服的热传递问题,首先借助傅里叶实验定律推导出热传导模型,结合四层织物物理性质建立四层热传导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得到每层织物的显式差分方程,对微分方程组的初始条件T(x)进行线性和非线性两个假设,通过逐次迭代得到其温度分布图。  相似文献   

20.
<正>织物在使用过程或后整理加工过程中,与其它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其表面的纤维头端露出,从而形成一层毛绒,即"起毛",若这些毛绒在继续使用过程或后整理加工过程中继续相互纠缠在一起,则形成许多球形小粒,即"起球"现象。织物的起毛起球现象影响织物的外观,使织物的外观恶化,特别是对于合成纤维,其纤维强度较高,导致织物表面的毛球牢固而不易脱落,因此,抗起毛起球性能等级低性能差成为了含合成纤维织物的一大缺点。从短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