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前,“择校”已越“择”越“热”,许多家长往往不惜一切手段、投入巨大资金。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到一个优质的学校。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一个好学校,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就可以甩手不管了。同时也有很多家长认为,好家长的影响要胜过好学校。到底是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大还是好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大?下文是多位人士从多个角度围绕“好家长与好学校的话题进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孩子们真正独立踏上社会之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疑是最主要的教育手段。然而,有不少家长却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就为孩子的教育投上了加强险,由此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再加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就业压力和行业竞争加剧,很多家长更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自己忙于工作,甚至与孩子相隔两地,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孩子没有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思想上与心理上都不健全,于是就造成了学校埋怨家长、家长又抱怨学校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3.
正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非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4.
宋新华 《教育》2013,(25):11
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非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5.
宋新华 《教育》2013,(9):11-11
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非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6.
飞燕 《成才之路》2011,(22):94-I0023
近日,知名门户网站新浪教育频道与倡导个性化教育的学大教育集团一起合作召开一系列“中小学教育话题研讨会”。在谈到“什么才是好学生”的话题时,北京四中的校长刘长铭认为,现在很多家长太看重孩子进什么样的学校,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品质培养。教育应该培养孩子一种不断学习的热情、兴趣及动力,除了有优秀学习成绩和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尤其要具有一种不断进取、执著的追求精神,才是一个具有持续发展动力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道出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作用。孩子入学后,许多父母便逐渐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视角放在了学校教育一头,评论教育孩子的成败问题,往往只关注学校的教育责任。殊不知,家庭教育始终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笔者要说“家长是孩子常年不下课的全任老师!”  相似文献   

8.
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很多的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重心放在学校内,认为学校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其实不然,家庭才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将对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应然"和"不然"进行合理的讨论,希望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家长学校应指出的家教误区: 误区一:放手不管。这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庭只担负孩子吃、住等生活问题,因而对孩子采取撒手的政策,而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全都推到学校,认为这都是学校教育的错。 误区二:过分呵护。这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一切都要包办代替,从日常生活到学习用品的准备,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因而导致了孩子事事要别人指点、帮助的依赖心  相似文献   

10.
学生负担过重这把火越烧越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在这把火上"添了柴"。综观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三大误区:一是特别关注学校的文化成绩。现在的家长特别关注学校的文化成绩,总是以文化成绩去评价学校、教师和孩子。家长们不仅介意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还很关注孩子所在班级和学校的成绩,积极地给孩子排名次,将教师分好坏,给学校定位次,这样做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教师、学校的压力。二是一味增加孩子的家庭作业。许多家长不加选择地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有些家长自己缺乏专业知识,并不了解知识体系,只是一味地布置孩子做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这种做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身心负担。三是过分注重孩子的课外家教。家长们是  相似文献   

11.
苗祖荣 《家长》2008,(6):16-17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我的孩子一定要比别的孩子好。""孩子,你一定要考第一。""孩子,你一定要当班长。"这是大多数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和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这本无可非议,但如在实施过程中,孩子看不得同龄孩子的好,甚至为了夺第一而不择手段,影响、干扰别的孩子,那就会在孩子心中播下恶的种子,培育出恶之花,就会毁了孩子。  相似文献   

12.
张萍 《成才之路》2013,(30):9-9
长期以来,教育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的成长成才只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认为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学校教育的成效。于是,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成了很多家长的的首选。事实上,孩子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学校、家长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教育。  相似文献   

13.
<正>学生负担过重这把火越烧越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在这把火上"添了柴"。综观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三大误区:一是特别关注学校的文化成绩。现在的家长特别关注学校的文化成绩,总是以文化成绩去评价学校、教师和孩子。家长们不仅介意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还很关注孩子所在班级和学校的成绩,积极地给孩子排名次,将教师分好坏,给学校定位次,这样做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教师、学校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延春 《家教指南》2004,(11):11-14
关于奖励:不能不奖,也不能时时处处、小功微绩都奖记者问(以下简称问):许多家长都坚信“少批评多奖励”的教育原则对孩子是有益的,所以不少家长竟把奖励作为惟一的教育手段。有一位家长,孩子一上学,他就和孩子约定:单科考100分奖10元,期末考年级第一奖100元。孩子渐渐长大,奖励数额也不断提高。但后来他发现,这种奖励对孩子越来越不起作用了。于是,他感到困惑:难道“少批评多奖励”的教育原则不对吗?柴洁心答(以下简称答):首先肯定,这条教育原则是对的,只是这位家长没有把握好这个度,走入了奖励孩子的误区。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需…  相似文献   

15.
孩子5岁以后,直到上小学之前,家长一般都重视为孩子入学做准备工作。家庭怎样为孩子入学做准备呢?有些家长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孩子找一个好学校,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入学准备教育。这样即使好学校找到了,孩子却没有做好入学准备,会造  相似文献   

16.
正一、学校德育的尴尬1.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支持。一次,笔者在吃早饭的过程中听到了一对父子的对话,孩子焦急地催促父亲快点吃早饭,吃完后送他去学校,而孩子的父亲慢腾腾地对孩子说:"急什么,迟到一会怎么啦!"这个事例中的孩子很有可能以后在守时和承担责任等方面会存在一些问题。当然,这样的家长可能是少数,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到部分家长和孩子再也不像以前把学校看成  相似文献   

17.
刘建文 《学周刊C版》2015,(12):126-127
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教育孩子不仅仅只是学校教师的义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尤为重要,对孩子的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要使学生得到良好教育和发展,需要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根据我的教育经验现在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一、尊重家长,建立家校结合机制每个家庭所关注的重点都是孩子,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能主动地参与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学校教师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中,孩子教育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很多家长忽视孩子的养成教育.尤其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孩子接触的复杂事物越来越多,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加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促使很多孩子有着不良的习惯,面对现实问题,我校重点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和学校教育实际,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抓细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目的不仅是教学效率的提高,而是教育目标的回归。如果学校教育仅仅着眼于学校围墙内的"教"与"学",忽视了家庭文化对孩子潜在的影响和作用;如果学生家长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孩子进了一所名牌学校,父母就可以放弃自身学习和自我改变,那么就违背了教育"育人"这一根本。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都是学校不在编的教师,家长的作用、家庭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愈来愈被社会所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20.
林丽 《广西教育》2013,(17):93-94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的生理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极其严肃而又隐晦的话题。据《中国工业报》于2007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生理问题是长大以后自然会知道的知识。家长没有对小孩进行过生理教育,更没有什么方法对孩子进行生理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