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习作内容“春天的发现”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此次习作训练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丰富语言积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是颇有训练价值的习作题材。进行本次习作指导,应以组织开展春游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回顾春游场景,述说春游感受,点拨习作方法等途径,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用眼、鼻、耳、心等感受春天的信息,发现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光的美丽。2.能把观察到的春天景物以及对春天的感受写下来…  相似文献   

2.
生活即作文,作文也是生活。作文应是学生感受生活、发掘生活中真善美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主动去学会欣赏,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这正是当前小学生所缺少的。因此,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再现生活。收集习作信息,整合习作信息,激发习作的兴趣,感受作文的过程,积累习作的素材和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从课程标准精神可以理解,小学的习作活动要善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采取多种形式的习作训练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从中获得丰富的习作素材,促使学生抒写心中的感受,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结合阅读教学挖掘文本中习作的训练点,进行仿写、续写、小练笔等习作的训练;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领悟、训练习作方法,使学生在多渠道的习作活动中,不断地丰富习作素材,不断地提高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都比较注重写作的交际功能,如苏教版四年级的《春游建议》、《一次讨论会》等,但因地区差异等因素,有些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易于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思维的自主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开发习作内容,通过一些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表达需要,让学生充满情趣地写作、修改。最终达到训练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都比较注重写作的交际功能,如苏教版四年级的<春游建议>、<一次讨论会>等,但因地区差异等因素,有些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易于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思维的自主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开发习作内容,通过一些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表达需要,让学生充满情趣地写作、修改,最终达到训练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学生用语言恰当地表达应用,正确对待写作,很好地完成写作,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论者认为作文训练必须以生活作为切入点,经过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感受认识和语言表达三个环节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赵霞 《小学语文》2012,(1):46-48
在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尊重学生习作感受,关注学生习作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是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一种好做法。  相似文献   

8.
开展童话习作训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的好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从大量的课内外阅读中学习方法、积累语言,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习作的素材,通过读写结合进行童话故事的仿改续编,通过阅读童话绘本创编故事,进而指导学生进行主题童话创作、自由创编等。  相似文献   

9.
一、走进生活,捕捉孩子的心灵 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入手,积极引导学生挖掘写作之源.让学生通过看、听、经历和感受,引导其进入生活领域寻找习作素材,为学生的作文练习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就是习作,无话可说,空话、假话、大话在学生的习作中屡见不鲜。我觉得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由于学生没有将习作和生活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正好班里要调位,我借机把习作训练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习作实践中感受到习作不是为了“应付差事”,而是生活的需要。原本打算只进行一次习作训练——《关于选择同桌的申请》,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出现了我未曾预料的情况。于是.我又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必将越来越突出。然而有些学生在没有生活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机械地套搬、移用范文或他人习作中的词、句、段、篇乃至材料与中心写成作文。本文称此类作文为套作。   本文论及的“套作”有别于习作训练中的模仿训练,有三个特点:机械性,虚假性,模式化。 一   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有意探索,发现了学生习作中的看似普通的怪现象。   (一)选材取材狭窄   在学生习作中发现,学生选材取材狭窄。写“父母”不…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样,学生在习作时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  相似文献   

13.
曾经听过两节有关表达感受的习作指导课,一节是靳家彦老师执教的人教版教材上的习作课,一节是邢跃武老师上的自主开发的习作课。两节课的授课对象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注意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习作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捕捉感受、表达真情,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情境中放飞思想,完成习作。这两位老师的精彩教学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反思和改革习作教学提供了鲜活可感的实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个性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因此,习作教学必须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习作教学成为学生现代个性的支点和创造力的天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那么,习作教学应如何千方百计地张扬学生个性呢 ?  一、给“源泉”——引导感受生活   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只有善于感受生活,才有富有个性特色的东西可写,学生展示个性才会言之有物。教师要善于激发和激活每一个学生自己的感官和思路,发掘生活的素材,捕捉新鲜独特的感受和思…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与阅读的积累、生活的历炼和思考的深度广度悉悉相关,习作者要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和形象感知;要感受生活中的细节,把生活变成作文的素材;要突出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奠定好阅读、生活、思考这三个基石,学生的习作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在习作教学中,叙事是记叙文当中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害怕的学习内容之一。如何消除学生对习作的厌烦或恐惧心理,让习作“走下神坛”,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是当前习作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从叙述角度上讲,都是思维的一种呈现形式,也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输出,更是学生个体对生活的描述及感受。对于学生而言,生活就是联结学生和习作之间最大的能量场。习作教学生活化,就是将叙事作文教学这一活动置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习作知识及能力有更清晰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吴爱珍 《学苑教育》2012,(19):28-29
在习作训练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在情趣盎然的环境中写作,让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能写,让学生要学会读写结合,让习作训练回到生活中去,从而使学生乐于写作。  相似文献   

18.
胡巍巍 《广西教育》2014,(17):45-4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是由写几句话到写一篇文章的过渡,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笔者从片段习作训练入手,致力于三年级习作教学探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让学生学会写事状物,为将来写长篇习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走进生活。捕捉孩子的心灵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入手,积极引导学生挖掘写作之源。让学生通过看、听、经历和感受,引导其进入生活领域寻找习作素材,为学生的作文练习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教师可与学生家长联系.转变其观念.让家长把孩子带进多彩的生活之中,让他们积极参与生活。学校可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怕作文,主要是缺乏作文的材料;教师觉得指导作文难,主要是缺少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其实,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可供习作的素材俯拾即是,立足于农村生活实际进行作文训练,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一、立足生活实际训练现台。农村的孩子,由于经常接触大自然,蓝天白云、飞禽走兽、树木花草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广阔的生活画面。即便是同一景物,在四季交替中也会有不同变化。抓住这些特色引导学生观察,能使学生在感受大自然气息的同时,提高观察能力。风雪雨雾是生活中常见的气候现象,也是训练学生观察的好时机。学生在课文中、课外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