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不断提出问题,进而学会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既是教师教的任务,又是学生学的目标。"会学习"单靠教师教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才会逐步实现"会学习"这一目标。因此,"会学习"应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事情。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在语境中操练语言结构,归纳语言规则。  相似文献   

2.
席亚 《甘肃教育》2014,(3):75-75
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见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教人求真",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也要传授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发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现行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能力的一个新的要求,即发展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教学是由“教”和“学”两个方面组成的。全部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活动的过程。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法比较呆板,在培养学生智能和个性健康发展方面较为薄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强调学生死记硬背那些令他们易于忘记而又难以消化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对教的方面考虑的较多,而对学的方面研究的较少,使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教师的作用充当了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搬运工”的角色,教师过多的代替学生回答了本该由他们自己经过思考才能作出的结论。在启发学生智力发展和教会学生学的…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都赞同孔子"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教学理念。同时,"寓教于乐"作为教育界老生常谈的话题,也一直被专家学者,各大名师所津津乐道,但是又有多少教师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呢?中国人崇尚"苦"学,前有战国苏秦"锥刺股",后有东汉孙敬"头悬梁",如此承传,演变为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于老师而言,这是一种机械重复的"苦"教;于学生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苦"学呢?其实,"寓教于乐"就是教师轻松地传授知识,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而教师与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78):137-138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教什么"、"如何教",更应重视引导学生"如何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从实际课堂教学的角度,讲述教学引导的作用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学会“闻一知十”山东省莒南县坪上镇中学张守宏“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如何“开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生学懂,而且要教学生学会;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传授方法,教会学生思考问题,使他们真正懂得“举一反三”,学会“...  相似文献   

8.
<正>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主参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少,独立探究能力较弱,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大幅度地放手,但只要学生处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就有必要根据其认知能力及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教  相似文献   

9.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材料的积累、语文技能的培养。如何完成这三个目标从而稳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语文界多年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一般而言,在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材料的积累较重视,而对语文技能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大部分教师仍然要求学生,"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即便提到培养技能,也只想到的是向学生传授各种学习"方法",将"技能"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10.
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和"学"两个方面。就"教"方面而言,任课教师要有信心且有能力上好课;就"学"方面而言,学生要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改革实行了"十二位教授同讲一门课"的模式,每位教师负责一个专题的教学,其教学内容是他们熟悉且有一定研究的领域,他们自然有信心且有能力讲好每一堂课。  相似文献   

11.
李国成 《教育艺术》2008,(11):62-63
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甚至超越时代的能力。基于此,要求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只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的目的。从而把自学引入到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寻求"教"与"学"之间的契合点,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数学的适切性十分重要,对于教学的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个同学的不同点,理解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认识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释放学生的天性,追求数学教学适切性:呈现现实背景,提炼知识;设计梯度问题,自然共生;尊重个性思维,引导创新;拓展认知视野,夯实积淀。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针对几十个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何种教法把知识传给学生,如何让自己的"教"使学生更好地"学",如何更好地把"渔"传授给学生,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心中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明确圆柱的体积概念,接着让学生大胆地猜测大杯里的水比小杯里的水多多少立方厘米,引出如何求证自己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这个关键性的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把新旧知识关联了起来。学生明确了新旧知识有一定的关联后,但还不知道怎样来求圆柱的体积,这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通过模仿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转化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的教是暂时的,学生的学是长期的。我们要着力于为了不教。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所说:"(教师)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要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要使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造他自己。"又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些言辞启迪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笔者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看了一些关于新课程的资料和书籍。就个人而言,笔者觉得它应该突出一个"活",主要指教师的教要"活"、学生的学要"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活"。  相似文献   

16.
钢琴课是技能课,具有独特的规律性、科学性、技术性。钢琴课要抓好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环节。教师“教”是传授知识技能关键,学生“学”是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教师被誉为“人娄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有这些都概括了教师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教师作用的发挥各有侧重。下面我就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发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初中教学过程的特点及教师的作用 所谓“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以传授和学习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健全学生健康个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特定目标就是要解决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其教材所代表的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具体体现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其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正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现在的"教"就是为了学生今后自己的"学"。那么,怎样才能由老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呢?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重视完成认知目标、情感意志、态度观念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层次地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的,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体现的。因此,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学”,教师进行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授人以鱼”,更须“教人以渔”。让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最终达到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并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可见,“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目标。就“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而言,具体的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创新意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