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甘肃教育》2009,(20):33-33
“做官”是许许多多读书人的梦想.“官”对于农业社会的老百姓而言,可以改天换地、救人于死难,因此,“官”对百姓的威慑,百姓对“官”的惶恐.大家应该可以想象。中国有句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骗子们也深谙个中滋味,纷纷着轻裘、跨肥马,打扮成官员模样,公然行骗,骗小官、骗百姓,居然也能屡屡得手。  相似文献   

2.
[原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译文]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才能让百姓信服?”孔子答曰:“选举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邪恶的人士上。百姓就信服了,反之,让那些奸诈的小人处在高位,百姓就不会信服。”  相似文献   

3.
周保文 《江苏教育》2001,(14):20-20
今年7月,我在市《广播电视报》上发表了一篇章,《想说高岩》。对市人民广播电台的旨在“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百姓难题”的“热线”节目及其主持人高岩,在为百姓排忧解难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情怀,表示赞赏和钦佩。  相似文献   

4.
王艮关于“道”的思想,打破长期以来“道”是“君子之道”的局囿,把“道”立足于“百姓”和“日用”上,坚持自然人性论,赋予“道”百姓物质生活欲求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又从为学和功夫上对其作了特色鲜明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5期)刊登了吴丽娟老师《试谈〈论积贮疏〉中的几处注释》,笔者对其第二点关于“岁恶不入,请卖爵子”的认识有所不同,现表述如下。该文认为,平民百姓无爵,拥有爵位的是朝廷的官员,而不是注释中的“百姓”,所以,认为卖爵的是朝廷,“请卖爵子”应译为“朝廷出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出卖子女(来度过日子)”。而不应该像课文那样作注:“(百姓)用爵位和子女换钱(以度荒年)。”汉朝百姓到底有没有爵,我们查阅一下记载汉事的古书可获知。《史记·孝文本纪》:“有司皆固请曰:‘……子某最长,纯厚慈仁…  相似文献   

6.
钱久芹 《语文知识》2006,(10):40-40
我在教《勾践灭吴》一课时,发现有学生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一句译为“以致使百姓尸陈原野,遭受日晒夜露”.我觉得这似乎比《教师教学用书》所译的“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更准确。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这样一句:“里胥滑黠,假此科敛丁口。”课下注释:“【科敛丁口】向百姓摊派费用。科敛,摊派、搜刮。丁口,指百姓。丁,成年男女。”这里把“丁”解释为“成年男女”,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避讳杂谈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北宋时有个州官叫田登,为人专制蛮横,非常忌讳别人触犯他的名讳,所以州内百姓说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就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轻则挨板子,重则判刑,所以举州皆呼“灯”为“火”。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依照惯例州城里要点三天花灯表示庆贺,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准许百姓放灯。出告示的官员为“灯”与“登”同音而左右犯难,最后只能用“火”来代替“灯”,写成:“本州照例放火三日”。外地客商以为州府真要在城里放火三天,都争相离开这是非之地,本地百姓一见这个告示,无不气愤异常,…  相似文献   

9.
典衣是指以衣服做抵押进行借贷的活动,与中下层百姓特别是贫民关系密切。通过分析嘉庆朝刑科题本中涉及典衣的相关案件可知,清中叶百姓典当的衣服主要有棉袄、棉袍、皮袄、布衫等,大多是百姓平时穿用过的衣服,这些“褴褛衣衫”或多或少仍有一定的典当价值。从时间上来看,百姓典衣“春当秋赎”,适应了耕作时令;从典衣的目的和动机来看,大多是为生活所迫的应急性典当,其中不乏典衣以行善者。“剥衣抵欠”和“借当”衣服的现象表明,在典当过程中当物的所有权、出典权可以进行转让,这种权利的让渡一方面为百姓应急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不法分子利用当铺销赃留下了可乘之机。衣服的“借当”展现了亲朋邻里间的信任和温情,债主屡次催赎当衣,甚至要求“剥衣抵欠”则被认为违背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凡事讲人情”的原则,很多暴力冲突由此而起。  相似文献   

10.
观点     
《教育与职业》2007,(13):19-19
中国青年报:就业促进法将给百姓带来什么;工人日报:为了教育,请某些官员管住嘴和腿;新京报:这样的“作秀”解决不了问题;新华网:教授“揭短”有助于高校的自省和进步;中华读书报:大学“股”热是财富观的扭曲;  相似文献   

11.
《辽宁教育》2023,(2):12-14
<正>沈阳市沈北新区教育局多次现场调研,了解居民教育需求,组织专题研讨,提出“高站位引领,大格局协同,低重心下沉,暖细节服务”的沈北幸福教育方略,全面推进幸福教育进社区工作。幸福教育进社区工作就是把市、区两级政府的“教育政策直通车”开到百姓家门口;把各项教育服务送到百姓的心坎上;更是把满足社区居民对幸福教育、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的需求作为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工作目标和宗旨。  相似文献   

12.
《辞源》解释说:“赤子,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引申为平民百姓。《汉书·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滇池中耳。’”《辞海》认为“赤子”有两个含义:(1)初生婴儿;(2)古代指百姓。由此可见,当前两大权威词典都认为“赤子”是指“婴儿”或“出生婴儿”,百姓是由“婴儿”引申而来,《辞源》还认为其得名原因在于孩子初生色赤,“赤子”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整个先秦时代,“赤子”出现的次数不多,其中《孟子》、《荀子》、《庄子》…  相似文献   

13.
高中第五册课本第四单元“阅读练习”讲到古代诗歌的诵读时说: “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 (“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 四拍(“二、二、二、一”式)。”其实,古诗歌诵读的节奏,并 不如此机械呆板。 首先,古诗词的名式并不限于四、五、七言,还有短到二、三 甚至一言的。如《诗经·式微》:“式微、式微 胡不归?”《桓 灵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兼有一言的,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撞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长句则有多到八、…  相似文献   

14.
“百姓”一词须慎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云 《吉林教育》2007,(1):72-72
近些年来,在一些赞美党、赞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歌曲中经常出现“百姓”一词。如解晓江演唱的《咱老百姓今晚真高兴》,还有彭丽媛、吕继宏等演唱的一些优秀歌曲,可谓词曲优美;还有一些描写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好干部的影视作品也经常用到“百姓”这个词,  相似文献   

15.
浙江遂昌长濂村人郑秉厚,为官16年,心系百姓,权为民用,治行显著;性格耿直,秉笔上疏,抨击权贵。政治上主张皇帝要“坚立志以隆德业”,“慎纠劾以造就人才”;经济上提出“议赋役以齐一国法”,“清铺行以厘积弊”等主张。他是明朝中后期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吏,一位敢言敢谏的言官。  相似文献   

16.
华夏采珠     
华夏采珠涿鹿县百姓营村成人教育硕果累累涿鹿县百姓营村座落在桑干河南岸,有耕地2100亩,其中果园、稻田各700亩,1992年人均收入达到1630元,多次被地、县评为“双文明村”,1990年被省命名为“文明村”,支部书记孙景同志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百姓更加关注自身的“安全”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保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把百姓关注的生存安全具体化。同时表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深化改革、稳定社会、安邦兴国的根本大计。一、 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是安邦兴国之根本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与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联合进行的“2000年百姓关心的十大生活话题排行榜”,医疗卫生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失业与就业占据了前3位。这足以证明群众对社会保障的关切度有多深,…  相似文献   

18.
“修道”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主旋律。王艮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坚持百姓日用,在百姓日用中寻找真理,在百姓日用中求得提高;修道的关键在于修心,而修好心则要坚持良知之学;学良知就要重视心悟,勿求外索。  相似文献   

19.
眼中钉     
1.五代时赵在礼曾任宋州节度使。他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百姓十分痛恨他。 2.听说朝廷要将他调离,宋州百姓奔走相告,相互祝贺说:“眼中拔了颗钉子,真高兴啊!”  相似文献   

20.
十大举措暖人心【新闻事件】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十大举措——安全:为职工生命扣上“安全带”; 教育:让百姓子弟上得起学; 医改: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保障; 环保:让百姓放心喝水吃肉; 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位置; 房价:在更大范围内与百姓对接; 社保: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分配:更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 维权:让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文化:让百姓生活更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