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馆为读者服务工作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作为衡量读者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图书馆的拒借率问题。所谓拒借率就是指某图书馆的读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到图书馆借阅书刊资料而未能借到的数量,占读者所要借阅书刊资料总量的百分比。它与读  相似文献   

2.
拒借率统计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加强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使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方面做出较大贡献,本文拟就如何开展拒借率统计研究工作谈点意见。一、什么是拒借率所谓拒借率,就是指某图书馆的读者在一定时期内,到图书馆借阅书刊资料而未能借到的数量,占读者所要借阅书刊资料总量的百分比。如果用个公式表示,拒借率等于读者要借而未能  相似文献   

3.
评价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好坏,主要是看其服务效益的高低。服务效益的高低是通过一系列服务效益指标来反映的。这些指标(如图书流通率、读者到馆率、图书拒借率、图书保障率、图书借阅率、读者阅读率、咨询率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读者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检验读者服务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尺度。为搞好图书馆的读者优质服务,努力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馆藏的作用,在图书流通上采取了多种借阅方法。其主要的、基本的借阅方法是:读者首先提供所借图书的索书号,出纳人员再根据索书号找出读者所借的图书,办理借阅手续;若找不到读者所借的图书,则拒借。采用这种传统的借阅方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拒借率高。拒借率是指读者未借到图书的数量占所要借的图书总数的百分比。它从读者的角度反映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拒借现象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拒借是指读者的借阅要求得不到满足,它包括在图书借阅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满足读者借阅需求的现象。拒借率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也是馆藏建设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志。当今各图书馆都引进了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管理,文献载体类型也更加丰富多样,拒借现象还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原因何在?如何来解决?仍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图书馆的拒借率过高,直接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声誉与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拒借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拒借率。  相似文献   

6.
再谈拒借率     
图书拒借率是图书馆的基本统计之一。它被认为是反映图书馆藏书质量和读者服务工作好坏的一种指标。“这个指标数值越大,馆藏图书质量越低。反之,这个指标数值越小,藏书质量越高。”(《图书馆统计学》155页)所以人们把拒借率作为衡量图书馆工作好坏的依据之一。不可否认,在通常情况  相似文献   

7.
在图书馆实行全面开架、计算机管理的背景下,图书拒借率这一重要指标的获得已成为难题,直接影响到馆藏质量和服务效率。本文在分析目前各种计算拒借率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拒借率计算方法,并结合具体例子展示了如何计算拒借率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图书最佳复本量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图书拒借在各类图书馆中都有存在,且有广义的理解和狭义的理解之分。广义理解,即是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图书馆提出借阅书刊要求,而未能得到满足;狭义理解,即是读者在馆藏书刊范围内提出借阅要求,而未能得到满足。图书馆为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设法将拒借率降到最低限度。降低拒借率一事,从现象看是流通过程中发生的。但究其发生的根源,与采购工作、编目工作、科学管理、规章制度、具体措施以及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职业道德的遵守与否均有联系。因此,为了降低拒借率、提高借阅率,就得综观全局,而后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可借”图书拒借是图书馆流通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造成的危害应该引起图书馆的高度重视.图书状态设置的缺陷是造成“可借”图书拒借的主要原因之一,图书馆应从读者的角度人性化设置图书状态,以降低图书拒借率,提高读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书刊文献流通人数、册次统计,是检验图书馆揭示、开发、利用馆藏文献资源的依据。全面检验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单靠这一统计是不够的。比较完善的文献流通统计,不但要有文献的流通率、利用率、保障率、还要有拒借率。拒借率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小议开架借阅中的图书拒借率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议开架借阅中的图书拒借率计算叶菊英(华中理工大学图书馆,武汉,430074)作为图书馆统计工作的组成部分,流通管理统计包括读者统计、借阅统计、流通统计。无论是开架借阅还是闭架借阅,以上几个方面的统计方法大多一致,唯有“图书拒借率”的统计不同。拒借率...  相似文献   

12.
有人提出用建立无书公告栏来减少拒借率。他们认为:尤其是高等院校,教师说要看某种书,一定会有很多人同时来借,当这种书借完时,应在公告栏上写明“某某书已借完”字样。这样,后来者就无需再查目录或写索书单,继而造成一系列的拒借率了。但他们认为,无书公告栏不能真正减少拒借率。所谓拒借率,就是读者未借到的馆藏图书册数与读者需要借用馆藏图书的总册数与读者怀着借某书的愿望来到图书馆,图书馆有馆藏而无书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时拒借现象已产生,拒借率也就随之上升了。无书公告栏只不过是种交换形式,将读者需要借书的愿望消灭在写索书单之前,告诉读者不要再向馆里提出借书要求罢了。它既不能取消拒借现象,也就根本谈不到减少拒借率。如果明知拒借现象已经产生却视而不见,并千方百计去阻止这些现象反映出来,与掩耳盗铃何异?出现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是作者忽视了统计拒借率只是为更好地为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图书馆,文献利用率、拒借率的高与低,都要有个“界限”,这个“界限”也是衡量图书馆读者工作水平的一把尺子,确定了文献利用率、拒借率的允许范围,即文献利用率的最低值和拒借率的最高值,也就找到了这把尺子,下面笔者以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外文原版期刊和中文图书的利用情况为例,用(?)—R 质量控制图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何荣利 《图书馆》1992,(6):37-39,43
任何一个图书馆,文献利用率、拒借率的高与低,都要有个“界限”,这个“界限”也是衡量图书馆读者工作水平的一把尺子,确定了文献利用率、拒借率的允许范围,即文献利用率的最低值和拒借率的最高值,也就找到了这把尺子,下面笔者以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外文原版期刊和中文图书的利用情况为例,用X^--R质量控制图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图书流通管理过程中,一般认为读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称为拒借。拒借率的高低是评价图书馆的藏书质量,衡量图书馆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图书不仅是物质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标志,也是情报交流和知识幅射的重要载体。它的数量、质量及品种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是与其本身的存在价值成正比。从目前图书经费来看,很难使现有图书馆形成包罗万象的知识库。尤其是县级以下图书馆更是如此。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图书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拒借率”指数居高不下,也就成为难免。这种需求与提供的剪刀差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拒借率是图书行业自测服务质量的一种量化指标。如何有效地降低“拒借率”,目前已成为图书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从统计学的观点不难看出,“拒借率”作为因变量因素,它受制于众多自变量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有如下四大因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是利用藏书来为读者服务的。读者利用藏书的状况是衡量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我馆的具体条件,学生阅览室实行闭架借阅制度。闭架借阅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开架容易产生乱架、图书破损和丢失的情况,但却存在着读者不能直接接触藏书。借阅费时费事、拒借率较高的缺点。因此,如何通过多种渠道揭示馆藏,宣传图书,指导借阅,更有效、更及时地为  相似文献   

18.
在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对拒借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对于什么是拒措和应该如何登记与分析等,在理解上常常并不正确。例如有的根据索借数计算拒借率,有的则根据图书的借出量来计算。对同一出版物的多次拒借,一些图书馆按照索借数登记,另一些图书馆则只作为一次拒借记录。拒借的分类问题也不是一致的,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馆都注意到了“潜在拒借”,对读者在目录中找不到的出版物,他们根本不去询问,而有时把用相同出版物代替索要的出版物也算作拒惜。目前正在争论中的一个问题是,满足读者需求超过了规定期限的是否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拒借。  相似文献   

19.
社会对图书馆投入不足,同时由于出版物种类的大量增加和书刊价格的不断上涨,大大削弱了图书馆的馆藏新书率与图书保障率,随之而来的居高不下的拒借率正成为图书馆管理中的主要障碍。长期以来,图书馆界希冀从挖掘内部潜力入手寻求解决之策,开架服务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好方式。近年来,各馆都在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开架服务,但往往仅限于流通书库的开架。笔者认为:对于地市级图书馆来说,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应改变传统的藏书布局模式,对原来的书库进行改造,将所有馆藏文献按阅览和外借两部分重新组织,以进一步满足读者对图书文献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拒借率的高低是衡量图书馆工作质量的标准之一。探求拒借率高的原因,进而降低拒借率是提高图书馆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图书流通工作中,严重地存在着拒借的情况,笔者曾对81年11日2日——7日中山大学东区图书馆借书处进行调查,整理得出(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