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的语言影响不同的化,不同的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有其独特性,从而使得以思维中的推理为研究对象的逻辑也要受到语言的影响,汉字的特征造就了汉民族思维样式,形成蚀特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有不同于西方逻辑的特点,即注重形象说明,忽视抽象概括,逻辑理论的明晰度不强,以推类为主体,重问题研究,轻形式概括。  相似文献   

2.
论逻辑的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作为一门科学,一向被认为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并且是唯一的。本文通过对语言影响思维,逻辑推理,进而影响逻辑学的论证,提出了不同民族因语言不同,因而产生和发展,引申的逻辑也不尽相同,墨子不是亚里士多德,中国古代的逻辑理论与思想也不是西方传统的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3.
从先秦至两汉,"名实"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名实之辩"主要讨论的是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实"理论既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课题,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不可回避的话题。从逻辑思想的角度,考察魏晋南北朝关于"名实"的理论和观点,能很好地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逻辑思想的发展铺设理论基石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期,学者们运用西方逻辑理论和因明阐释中国古代名辩思想资料,虽然有种种缺陷,但发现中国古代有丰富的逻辑理论,开创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之先河。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客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如有逻辑,那么它是否和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么原因又在哪里?这是治中国逻辑史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代有逻辑,但又与亚氏逻辑迥然有异,而是与中国语言紧密相联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的逻辑,并对中国古代为什么不能产生亚氏传统逻辑的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缺乏思辨理性其实是其自觉选择的结果。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理论只是整个文学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理论理性是贯穿在实践理性中的,所以反对纯思辨的抽象分析是古代文论的自觉行为。古代文论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在文学艺术观念上的具体反映,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背景,中国古代文论才不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去对客观对象展开认识,即不热心逻辑认识体系的建立,因而具有强调主体性、浑整性和会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数学、逻辑、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物学七大基础学科,是全人类共同的科学基本知识。渊源于西方的逻辑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工具,是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正确方法。中国古代逻辑是百家争鸣辩论和朴素科学认识的思维工具,元典是《墨经》、《荀子.正名》和《公孙龙子.名实论》。《小取》定义的推式论证(归谬法),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逻辑敏锐性的典型例证。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最大困难,是古文献解读和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科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借鉴希尔伯特元数学纲领和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的观点,当今中国古代逻辑研究是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元(后设)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与邻近相关学科的研究,必然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当今用发达完善的西方逻辑方法和现代语言来从事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促进中国古代逻辑的现代转型,中西逻辑兼容,使中国古代逻辑转换为现代人易于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形态,可继续发挥中国古代逻辑为现代人类服务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纪彬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研究了推类思想和逻辑规律思想在先秦的发生和发展,对先秦逻辑的理论特点和成因作了较为准确的说明,初步揭示了秦以后中国古代逻辑逐步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按照学理,古代文论作为一门以抽象思辨、理论论证为特征的理论性学科,应该以严密的逻辑来论证其理论,应该运用明晰、精确的理论化语言、分析论证的表述方式来表达其思想观点,并用论证性文体来建构其理论,这样才能体现出以"论"为本色的学术特征。但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文论的主流学术特征是:运用形象化文学语言和审美化描述方式来表述其理论观点,使用诗、赋、骈文等文学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这种主流学术特征使古代文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论"的学术特征,并严重地影响了古代文论走向当代。事实上,古代文论并不缺乏"论"的学术特征,只是目前尚不为学术界所关注。而形成这种学术特征的深层原因,是经学。经学对古代文论的"论"的学术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明晰精确的理论化语言,经学中的文论著述体现出了鲜明的理论化语言特色。二是逻辑论证的表述方式,经学关于文论的表述,以逻辑论证为显著特点。三是理论性文体的运用,一方面经学元典中"要言"、"语录"式文论文献从文体形式上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经学家阐释文论问题所运用的"论"、"序"、"书"及"诗话"等文体,都体现出了突出的理论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不可能世界在认知逻辑系统中理解为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而认知上是可能的,能够为认知逻辑系统中认知主体的矛盾信念提供语义支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认知逻辑系统中的逻辑全能问题。对不可能世界本体论的归谬法证明遭遇丐题的困境问题,文章表明该证明无法真正否定证不可能世界,因为不可能世界就是一个初始概念。而对否定算子在不可能世界中的定义变化问题,仅是一个众多语义解释的选择问题,并不是由于不可能世界的引入而引发该问题。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曾由此引发了两次逻辑大辩论。归纳起来,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对于辩证法和形式逻辑关系的认识先后形成了五种关系理论,分别为:用辩证法取代形式逻辑、用形式逻辑取代辩证法、高等逻辑与低等逻辑关系、内涵逻辑与外延逻辑关系以及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关系。经过近些年的思想积淀,对这些关系理论进行一定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逻辑和语言的研究分为句法、语义和语用几个领域。在语义领域,其主要理论有蒙太格语法、广义量词理论、话语表述理论、情境语义学和类型逻辑语法。这些理论自上世纪下半叶诞生起就呈现出逻辑和语言研究的交叉互动:尽管在形式语义学框架内逻辑始终强势影响着自然语言的研究,但自然语言的丰富性通过形式语义学的研究也一直作用于逻辑工具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背景之一。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社会发展时期不同,对“意识形态”解读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意识形态”解读过程中融合了两条理论逻辑:一条是以商品操纵技术为特征的“商品意识形态”、以意象摄取商品为特征的“景观意识形态”、以功能打碎系统结构为特征的“符号意识形态”三个逐渐演进的理论逻辑;还有一条是对科学技术的姿态问题这个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5.
命题理论是逻辑学的重要内容。墨家和亚里士多德都讨论了命题的本质、命题的类型及关系、模态命题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丰富的命题理论。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又有很大差异。比较二者的同异,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中西方古代逻辑的相同本质和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
辩证逻辑在中国30年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探讨了辩证逻辑在中国 30年代的发展情况 ,总结了当时的学者潘梓年、艾思奇、李达在辩证逻辑方面进行的理论探讨 ,及其在辩证逻辑科学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 ,并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17.
弗雷格的思想论在其逻辑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弗雷格的思想论的基本内容大致概括为:思想是真的载体,是可以言真的领域。思想的最主要性质是其客观性和抽象性,思想是处于本体论的地位,思想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而断定句是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思想就是断定句的意义,以及弗雷格对思想和语言关系的深入分析,对于逻辑哲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同一是辩证逻辑中最基本的问题,它涉及到唯物主义辩证逻辑和唯心主义辩证逻辑、及其辩证逻辑与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具有辩证逻辑本质规律的特征。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应论述,在新的时期,对三者的同一做出了新的阐释,对一般哲学形态的辩证逻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琦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2):45-48
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之争由来已久。弗雷格和胡塞尔等人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在20世纪初期的逻辑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度导致心理主义陷入绝境,为逻辑学涂上了浓厚的反心理主义色彩。然而,反心理主义理论自身困难重重,加上当代逻辑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心理逻辑的产生,使逻辑学中的反心理主义色彩渐渐淡去,反心理主义的统治结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