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5月,三位“80后”写手推出一套号称“告别80后”的文 丛,公开表示要撕掉“80后”这一标签,还原少年作家的文学本 色。自此,轰轰烈烈地告别“80后”的活动进入公众视听,数十 位知名“80后”写手集体签名要告别“80后”这个群体。 针对“80后”写作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发展,本刊 今年第一期采访过文学评论家白烨,发表了一组文章进行过讨 论,而这次的“告别”宣言究竟意味着“80后”的集体告别还是 又一次商业炒作?本刊再次走访白烨请他对此发表看法,并发 表眉睫的文章及“80后”作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一位读者在谈2月22日人民日报编排成功之处时说:今天第四版报道了中宣部举行“以德治国”座谈会的消息,第十一版刊登了出席座谈会的人士发言摘要,第九版发表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国杰论法治与德治关系的文章。把这些统一起来看,可谓点面结合,前后呼应,有广度,有深度,在宣传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洽国”的重要思想方面,切实起到了导向作用。 他真说到了点子上! 从认识论的角度以及报人与读者的关系来看,记者、编辑采访、组稿是代表读者去认识事物;写作、编稿是把认识事物的结果告诉读者。如何认识事物?点面结合是基本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的崛起除了时代背景与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外,也是报纸上“平面报道”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在20世纪70、80年代之前的报道中,大多是终结式、孤立式、概念化的“平面报道”。“平面报道”对新闻事件采取的是简单照相的方式,割裂了事件本身的内在联系,冻结了事物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出版物效益中的矛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出版物效益运动就充满了各种矛盾,并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即便目前“80后”占据着文坛主流地位,可似乎也不能太“大意”,因为大概从2007年开始,“90后”便登场了,打着“‘90后’将把‘80后’给灭下去”的旗号,来势汹汹。《诗选刊》在2007年“中国诗歌年代大展”中推出6位“90后”诗人专辑,2008年4月又推出17位“90后”诗人作品,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到科学网转载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科研领域,“70后”将成被“抛弃”一代?》,文章提出:“60后”年富力强,“80后”后生可畏,“70后”遭遇前后夹击,因此“70后”将成被“抛弃”的一代。这篇文章提出的“70后”问题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关注,但是“70后”将被“抛弃”的提法显然是错误的论调,是一种误导。我们不希望在已经很浮躁的大环境下,再去人为地制造新的浮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视听界》2004,(3):92-92
邹晓利、王永连在2004年第3期《电视研究》上发表章,谈《长青媒体的成功之路——“4 2”法则对我国电视传媒业的启示》。章写道:《哈佛商业评论》2003年第8期刊登了专题章《发现“4 2”法则》,章总结了长青企业长盛不衰的“4 2”法则。背景是两位哈佛商学院教授和一位麦肯锡顾问组织了一项叫做“常青树项目”的开拓研究,分析了160家公司在近十年间所采用的200多种管理手段,从中探寻成功企业的管理规律。  相似文献   

8.
"80后":徘徊在市场与文学、追捧与冷落之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0年出版《三重门》开始,“80后”写于开始陆续登场,短短几年时间。从文学界到出版界,“80后”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当然,就在这些少年写手的文字在同龄人中间广为传播的同时。对“80后”写作的批判也始终没有间断。 在大文化的语境中,“80后”现象究竟如何正确客观地看待?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本期,梁晓声、白烨、曹文轩等作家、学者以及“80后”的“本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80后”诞生于幸福时代 提及“80后”一代的写作才华,我们很少会问:20年前的少年为什么就写不出如此出色的文字?我们忘记了写作才华与时代质量的关系。近十几年在中国发生的语文观念与作文观念的巨大进步,使我得出一个  相似文献   

10.
自《我们,我们——80后 的盛宴》出版以来, “80后”的作品选集日见其多。但 何谓“80后”?这是一个很不确定 而显得宽泛模糊的概念。从文学 的角度来看,“80后”应当是出生 在1980年以后的文学青年的集合 体。但并非所有的出生于1980年 以后的文学青年都承认自己是 “80后”,何况一向被称作“80 后”的代表人物最近也纷纷倒 戈,要退出这个群体。这是一个很 有趣的现象。如果说“80后”的出 现不是文学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那么“80后”纷纷拒绝“80后”这 个“肮脏的标签”,倒是发生在 “80后”内部的一个文学现象,如 同“80后”内部出现偶像派、实力 派之争一样同属文学现象。这两 个文学现象,是“80后”群体发育 到一定阶段后的重新整合,这也  相似文献   

11.
赵强 《出版参考》2007,(4X):10-10
如今要想探究谁是第一个喊出“80后”词汇的人恐怕还有些枉然,这个词汇的始作佣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80后”如今成全了包装“80后”作家的某些出版社、某些书商、制造“80后”花边新闻、八卦新闻的某些报刊、网站。他们一是利用社会经验近乎稀少的“80后”作家的作品狠狠地赚了一把,二是利用“80后”的轻率和狂妄所产生的一些新闻,或多或少地霸占了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评论家。1999年以来,主持遍选“年度中国文论选”和“年度中国文坛纪事”。 2006年2月,白烨在博客上发表《“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称目前的“80后”还只是文艺爱好者,走上了市场但还没有走上文坛。韩寒在5月2日写文驳斥,从而引发鼓噪一时的“韩白之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有的通讯员写完稿件后,往往忽视过最后一关──朗读几遍,这很容易造成稿件中的错字、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现象。我在初学写稿时,往往就是写完稿件后就投进邮箱,这当然就避免不了许多失误和闹出笑话。如我在采写一位在“八一”军事比武中夺得投弹项目第一名而立三等功的×××时,将他的成绩一处写上70.5米,有两处写上70米,弄得编辑老师不知是70.5米还是70米,只好放弃此稿。事后编辑老师给我来信说:“稿件完后不妨朗读几遍。”我遵照这位老师的指导,每次完稿后都要读上几遍,收获果然不小,既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又纠正了许多失…  相似文献   

14.
"80后"自话自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80后”图书策划 人):“80后”这个概念 是和“青少年”或者“老年”等差 不多的一个概念,足按出生年份划 分的,没有必要讨论这是不是一个 科学的文学概念,但文学绝对不是 按照年代来划分的。“80后”的概 念一出现,就是一个商业炒作的标 签,所以好多人以为“80后”是“肮 脏”的。商业炒作是媒体和出版社 的一种变相的宣传手段,没有“80 后”这个概念,他们还是一样会用 别的概念炒作。尽管“80后”自身 无所谓“肮脏”不“肮脏”,但商业 炒作和负面宣传已经给“80后”带 来不良声誉。 “80后”厌恶“80后”的某些 现象,或者厌恶“80后”这个概念, 这又是“80后”自身的问题。于是 我们在拒绝商业炒作的同时也是 在对自己的反思和否定,但我们已 经无法面对媒体说我们不是“80  相似文献   

15.
田小虎 《青年记者》2008,(10):34-35
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曾把体育与媒体的关系概括为“体育需要宣传,宣传需要体育”。20年后,体育与媒体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处理好体育与媒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编辑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律又称“法则”,是指事物客观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列宁讲:“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律是特定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内在关系的真实反映,具有相对的客观真理性。人们在某种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认识过程,从事物表象的、外在的、事实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年,即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军委副主席,成为党和军队的主心骨。他把整顿、建设军队的工作,托付给了几位老帅。当时,健在的老帅只有4位——85岁的刘伯承、80岁的叶剑英、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辩证法就是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新闻报道不能没有最点,但也不能离开“两点”讲“重点”,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同样,报道新农村建设也要全面、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只报道成就而掩盖存在问题,也不能以问题抹煞成就,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表象,又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既要看到事物的现在,又要看到事物的将来。在看到事物存在着两点的同时,区分出重点,抓住重点带动全面。  相似文献   

19.
杨磊 《新闻导刊》2006,(2):9-11
2006年全国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会议4月4日在太湖之滨无锡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记协主办、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承办,全国50余家新闻专业期刊和媒体研究所的70多位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交流研讨了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创新的方向.强调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要当好理论研究的平台,成为新闻实践的“思想库”和“参谋部”。  相似文献   

20.
任琦 《新闻实践》2011,(10):14-14
机器转动,发出巨大的轰鸣。一块块绿色的小“板子”在我眼前流过,把这些小板子放人夹具,进行FT检测,30多秒后,如果电脑显示是“PASS”就交给下一道测试。9月,我这个70后与80后小董一起走进杭州的一家电子工厂,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研,并跟班劳动12小时,亲身体会制造业工人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