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就是以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为基础,重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阐释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享受(实现个人审美主体性),重新建构内圣外王的哲学、伦理学和美学本体论,是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包括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产生的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对古代客体性美学的超越,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征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主客对立的格局内,主体性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审美是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才能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政治文化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表反映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这股文学思潮发端于晚清,从五四到建国前兴衰起伏三十年,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其特殊境遇中有着复杂的内蕴。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然而它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  相似文献   

4.
合目的性与鉴赏判断:康德美学思想的人类学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创始的哲学的美学,有意识地从哲学的角度和层次讨论关于美和艺术的学说.康德试图通过"判断力"来沟通理论与实践、认识与意志、自然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达到知、情、意的协调以及真、善、美的统一;而对"鉴赏力"的考察又构成康德美学思想的核心;审美不仅使人成为自由的人,更能使人自觉地担当起义务和人格的重量,这使得康德美学思想具有了人类学的旨趣.  相似文献   

5.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术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文学主体性命题的根本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同时,它也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实现了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层面的社会变革,更是实现了新时期主体的启蒙和人性的反思。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下,解放思想成为政治和社会层面"新时期"来临的标志和破除左倾思想的工具,也成为"现代性"想象中的意识形态框架,甚至带有"启蒙"的色彩。人们对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的知识体察与情感认同,并不仅仅是与"文革"旧时期的决裂和对物质生活的诉求,同时也需要身份被重新建构的历史意识和文化体验,并在此维度上实现个体解放。此种以"启蒙"为基调的主体论思想解放话语,一方面呼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使之可以在意识形态空间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以"五四"文化启蒙思潮的回归和延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主体论和现代性的姿态重新占据文化和历史的高地,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形成了丰富的科技、文学和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7.
一、"主体间性"的内涵性探讨 在以往的文学阅读中,读者往往把文学文本当作一个纯粹的审美客体来进行阅读,采用的是"主体一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这是一种主体性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启蒙时代的美学,不可避免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和理论缺陷.首先,建立在主客对立基础上片面的主体性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意境理论以老庄哲学为理论根基,又是逍遥思想在美学意义上的延伸。从意境论的内涵和进入意境的独特方式——"游心"等方面阐释了"游心于意境"的审美范式及其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游心与意境,借助境中的物象表达对"道"、对个体生命的认知,并以此实现主体任性逍遥的精神自由。意境理论既成就了唐人的创作,更荫庇了一代代不必费心避开尘世,又可以保持一定审美自由的文人学士。从某种程度上说,"意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华夏民族在遵从儒家伦理的现世状态下,释放心智,实现精神自由的"家"。  相似文献   

9.
“批评是运动着的美学”。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处于社会文化转型和文学迅速变化的历史语境中的文学批评观念发生了两次嬗变。第一次嬗变是在文学批评审美思潮自身思辩中进行的,是思想解放的成果;而第二次嬗变是在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外部关系中进行的,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标准的重新确定。本文剖析了这两次嬗变的不同特质。并阐述了处于嬗变中的文学批评应有的立场与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和人文科学最为关注的一个理论热点.近年来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探讨,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史学等诸多学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起到了很大的观念启迪作用.然而,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两种从不同的极端曲解主体性的倾向:其一是将主体性与客观性根本对立起来,把主体性看作是唯心主义的同义词和专利;其二是将主体性绝对化,把主体性无限地夸大、抽象地发展.如何科学地理解主体性?客观的历史是否排除主体性?主体性与历史客观性是否根本对立?在客观的历史过程中如何充分地发挥主体性?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作出科学的阐述,不仅对于哲学和史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理论仅从"作家的心灵表现"来理解"表现说"还很不充分。"表现说"作为现代文学理论诞生阶段的学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才是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与"表现说"思想的相适应的总体形式观念可以用"审美形式"来概括,它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康德的"中介审美形式"重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形而上的审美沟通抽象思辨方面,席勒的"实践审美形式"重在形而下的艺术的社会审美教育和人性养成方面,黑格尔的"理念审美形式"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历史"贯穿了康德和席勒的抽象思辨与社会实践,完成了审美形式思想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语言哲学成为哲学主潮.置身在这一文化语境中的每一种美学思潮,都必须选择自己"语言论转向"的道路.苏珊·朗格沿着康德-卡西尔所开创的审美自律的道路,综合了表现主义、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理论成果,构建起了符号论美学的理论大厦,其中既有有益的启示,又留下了值得深入思考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代表。笔者从审美主体性角度对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开掘,认为无论是他对爱欲解放论的强调,还是对艺术审美革命论的坚持和新感性的张扬,都落实到他对异化现实的反对和自由人性和社会建立的期待上。  相似文献   

14.
教育管理是一种自由实践的审美创造活动,因为教育管理蕴涵着美学精神,即自由与和谐。从状态上看,自由和谐的教育管理就是美的教育管理;从过程来看,美的教育管理实践是复归人自由本性的实践。自由实践的教育管理既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指向人性的解放、对话与交往、批判与反思以及道德伦理的观照,同时又内含着博弈论的科学机理,追求一报还一报的合作双赢以及自我控制与道德自律。对自由实践的教育管理进行深刻的哲学阐释和机理分析,可使我们更加接近教育管理审美创造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西方崇高美的阐释维度是主体性哲学,实践论美学绍继了这个基本观念。主体性阐释固然高扬了人的主体性,有思想解放的意义,但其消极作用就是完全遮蔽了对审美范畴进行形态学阐释的可能性。这一遮蔽是王国维等人对崇高美以及相关认识上做出了错误判断的主要原因。引入形态学维度对崇高美阐释,不仅对审美形态学研究,或许对整个美学的研究都会有所裨益和启发。它可以避免人与自然的对立态度,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6.
庄子美学是与其人生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庄子崇尚主体精神的"逍遥",追求一种"道"境的人生.庄子美学可谓一种人生境界美学,它以主体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为旨归.无疑,在庄子的人生境界美学追求中,体现出丰富的人学形而上学意味,比如对自然人性的渴慕,对自由的追求,对审美人生及个体意识的倾注,等等.这些思考在人学阙如的中国语境中是具有启蒙意义的.因为,就实质而言,中国语境中的启蒙正是建基于"立人"这个终极目标上.可以说,只要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偏见和蒙昧不断地出现,启蒙就不可能终结.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将伴随着不断的启蒙过程.尤其是在当下,关注人、人的诗意生存是历史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唯有如此,真正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家民族的现代性想象才算完成.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厘清启蒙话语的所指和能指后,再来回望庄子的美学精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庄子美学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诉求,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启蒙的意义:批判和怀疑精神;人生的艺术化;回归自然;享受孤独.  相似文献   

17.
康德审美理论是其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审美理论所蕴含的深刻神学意涵对西方现代神学美学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巴尔塔萨、海德格尔、谢瑞等重要代表人物的神学美学思想无不与康德审美理论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在符号学的视野中,对诸如"表现"、"再现"、"艺术审美"作独到的语言分析,并提出独创的艺术审美征候论.古德曼的美学体现出了他把分析美学符号化的努力,是一种"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19.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其思想体系中包含丰富多彩的审美元素,为我们展现了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审美境界。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既有蕴含儒家道德审美特质的“气象”人物品藻观,也包含理学视域下“平淡美”的艺术创作审美,同时也概括为“德性相关”的审美旨归。使品评人物和文艺作品既有原生的道德依托又具备很明显的艺术趣味,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外在形式和内在道德的和谐统一。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成为品评艺术风格和境界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