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龙灯吉利"是流传于侗族北部方言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在侗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交融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侗族民间传统说唱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侗族文化由南北两大方言区传统文化共同组合而成,两者都是侗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具有代表性。只有同时加强侗族南北方言区传统文化的宣传、研究,实现侗族南北方言区传统文化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全面彰显侗族文化特色,才能全面展示侗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以促进侗族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送板”,侗语称之为“垒”、“晓宋巴”、“阿板送”等,是侗族北部方言区众多民歌类型中的一种。其表现形式是在唱玩山歌中插入一段朗诵性歌调,遣词讲究文采、韵节,散句中夹以骈文对句,兼具诗歌与散文性质,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送板”当是侗族北部方言区民众在较长时间内受汉文化影响而滋生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4.
“酸汤苗”地区,指操“酸汤话”语的民族地区,是苗族、侗族、汉族的过渡地带,处于贵州省东南部和湖南省西南部边陲,包括贵州省天柱县大部和湖南省会同县全境及相邻的靖县、绥宁、芷扛,黔阳交错地区,属侗族北部方言区,基本上是古代湖广靖州府地,人口逾六十万。  相似文献   

5.
贵州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位于贵州清水江流域,地处汉儒文化与苗侗文化的交融之地,有内涵丰富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质。通过实地调研期望能构建起以锦屏为中心,以天柱为东翼,以剑河、三穗为西翼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圈。在这个以侗族文化为主,汉族、苗族等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并存的文化核心区域里,文化中心点锦屏的清水江文书源远流长,文化圈西翼的剑河、三穗的九寨侗乡古朴秀丽,东翼的天柱以家祠文化闻名于世,整个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在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其旅游发展措施可着重从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调动民族地区人民积极性、发展民族教育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6.
隶属于北京官话区和冀鲁官话区的廊坊方言,可划分为三个方言区:南部方言区;中部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各方言区的声调与普通话的声调之间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并呈现出不同的声调特征。本文对这些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辨正。  相似文献   

7.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贵州省南部。它的东部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区接壤,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连,西部与安顺地区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相邻,北面和西北面紧靠着遵义地区和贵阳市。全境总面积26.177平方公里。黔南语音(主要指都匀、荔波、平塘、独山、三都语音)在贵州省乃至整个西南官话中都颇具特色。它与上海吴语属不同方言区,相距较远,似难相提并论。但从语音现象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角度,究其文化底层,试析黔南语音和上海吴语相似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行歌坐夜”主要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区,它是侗族民间恋爱习俗,反映了侗族独特的婚恋文化.侗族河歌以它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在“行歌坐夜”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和旋律抒情等特点.阐释“行歌坐夜”习俗及其文化内涵,探析侗族河歌文化特征,旨在让更多人关注与了解侗族的民俗文化以及民歌文化.同时,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九寨民俗——一个侗族社区的文化变迁》一书书稿,是在1995年11月27日晚交到我手上的,收到书稿后我立即进行了认真的审读,读后有如下意见。 一、该书稿选题较好。 文化变迁,一直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个学术热点和课题,其背景与迅速蔓延的工业化、城市化及西方化有关,因而这样的课题研究对于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这本书稿选择九寨社区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很具有典型意义的。九寨位于贵州省锦屏县的西北部山区,正处于侗族文化的一个分水岭和交汇点上,其文化风俗既不同于汉化程度非常明显的北部侗族地区,  相似文献   

10.
泗阳地属江苏省北部地区,其方言属北方方言区江淮次方言区。泗阳位于江淮方言区的北部边缘,处于江淮方言区与北方方言区分界线的南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泗阳方言里既有北方方言的某些成分,又有江淮方言的特点。泗阳方言里有较为丰富的合音现象,了解方言里的合音现象,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方言的面貌及特点,为汉语方言的研究提供一屿拳者。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黎平县具有“天下侗乡第一县”和“侗族大歌之乡”美誉,黎平南部侗族大歌已名扬世界,黎平北部许多脍炙人口、各具特色的侗族民歌却鲜为人知,如:山歌、屋歌、酒令歌、哭嫁歌、拦路歌、孝歌、童谣等等。以黎平北部“罗里乡山歌”的演唱形式、唱腔特点、歌词形态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此更好地感受黎平北部“罗里乡山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相似文献   

12.
中古知三、章组塞音、塞擦音声母在湘方言的读音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三、章组声母读音在湘方言历史上经过了极剧烈的变化,在现代湘方言中表现复杂。现代湘方言三.这几个古声母的读音有舌尖中音(t组)、舌面前音(tG组t组)、舌尖后音(ts组)、舌尖前音(ts组)、舌根音(k组)、舌叶音(t∫组)、等。前四种读音在湘方言区成块状分布:舌尖中音主要分布在湘方言区的中部;舌面前音主要分布在湘方言区的西部和南部;舌尖后音主要分布在湘方言区的东部;舌尖前音主要分布湘方言区的北部和邵阳部分地区。后三种读音分布于个别方言点。  相似文献   

13.
支格阿鲁是古代彝族的神话英雄人物,被西南地区的彝族认为是远古祖先,受到崇拜.彝语南部方言区流传的笃杰阿龙(也称阿龙)传说,就是支格阿鲁传说.相比之下,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已经从文学、信仰观念层面发展到了仪式实践阶段,这是支格阿鲁崇拜文化中的较高级阶段.支格阿鲁是祖先神、生育神和村寨保护神.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形成了两项村寨集体性的信仰民俗仪式:“咪嘎哈”仪式和“德培哈”仪式.“咪嘎哈”仪式一年一度举行,“德培哈”仪式十二年一度举行.目前,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文化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传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北侗”即北部侗族方言区,不论从人口分布上讲,还是地域范围上看,都占侗族的相当一大部分。研究侗族的社会历史发展,研究侗族的经济文化,不重视“北侗”,不研究“北侗”,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我们在强调肯定“南侗”研究的积极价值时,决不可忽视把“北侗”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近些年来,侗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在侗学研究的实践活动中愈日感到有必要把“北侗”的研究列入日程,促进侗学研究向纵深跃进,向广度发展,诸如黄才贵、秦秀强等一些卓有成效的侗学研究专家学者早已先声夺人,将“北侗”文化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应当承认,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个开端应归结为侗学研究发展的逻辑必然,它是侗学研究走向深层的自然过程。 但是,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侗学研究工作者的研究范围仍然局限于对“南侗”的研究,这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一门研究民族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定论是不尽相符的。究其原因除了“北侗”研究人员少、且受地域偏见和一段时期内侗族地区社会发展客观上突出对“南侗”研究的需要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侗学研究自身发展还没能提出“北侗”研究的迫切性。 其实,就侗族文化构成的总大势看,南北相互渗透,交互为用地影响侗族社会的发展过程,忽视任何一方或肯定任何一方都会影响侗族整体  相似文献   

15.
彝族南部方言区不同称谓不同支系的服饰具有不同的特色,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对彝族该方言区的服饰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6.
文化涵化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它促进着文化的持续发展。文化涵化也普遍存在于成人教育当中,促进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基于文化涵化分析成人学习者的特征,有意识地采取策略促进他们文化涵化的形成,有助于促进成人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位于湖南怀化南部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一民族文化保持相对较为完整的侗族地区,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侗歌、侗舞、侗琵琶都是民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研究价值,其侗族喉路歌鏊是侗族多声民歌的典型代表,歌唱形态,在歌唱表演、曲式结构、和声织体等多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侗族喉路歌蓥的调式特点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古老一员,现有人口250余万,分布于湘、黔、桂毗连地区和鄂西一带,在历史上侗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她以独特的方式创造了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闪烁着自己特有的灿烂光辉。侗族祖先的哲学思想就是其中的一块瑰丽珍宝。在历史上虽然没有发现侗族有哲学家和哲学专著,但在侗族祖先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歌谣中,却闪耀着侗族哲学文化特征的光彩,反映了侗族祖先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特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本文试就侗族祖先社会历史观中的部分问题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9.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总人口36.13万,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5%。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又由于侗民族“艰苦朴素、  相似文献   

20.
<正> 贡溪乡位于新晃侗族自治县南部,与贵州接壤。村寨以某一姓氏聚居,解放后虽逐渐出现了一些杂姓村寨,而插入的他姓人多是有亲戚关系的。这里保留着北部侗族传统的民族风俗,本文试就其婚嫁习俗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