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中唐诗人戎昱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生平经历考辨,其诗承杜甫有"沉郁之风"。严羽《沧浪诗话》说:"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其诗歌中的乡恋与愁怨情结,是"绝似晚唐"的部分体现,这是戎昱诗歌研究被遮蔽的部分。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从自然环境影响性格、文化观念影响创作及集体无意识等角度对这一现象深入探析,认为戎昱诗歌中的乡恋愁怨情结,是荆楚地域文化及个人遭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8(6):F0002-F0002
《诗国之辉煌与诗星之璀璨——唐诗研究》系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李军教授继《李贺诗歌研究》之后出版的又一部新著12007年9月三秦出版社)。该书分为“初唐卷、盛唐卷、中唐卷、晚唐卷”4章37节,分别对虞世南、李百药、上官仪、王绩、“初唐四杰”、陈子昂、贺知章、孟浩然、王维、王昌龄、岑参、崔颢、李白、杜甫、刘长卿、韦应物、李益、戎昱、刘宗元、刘禹锡、卢仝、孟郊、贾岛、李贺、杜牧、杜荀鹤、来鹄、罗隐等诗人进行深入研究,其选题不求全面,多是选择一个角度或侧面对相关问题作深入的探索,形成了以散点透视为主的研究特点和“点…  相似文献   

3.
东汉戴良的《失父零丁》早于张衡的《思玄赋》,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我国目前学术界对于哪首诗为首篇完整七言诗的分歧,源于诗歌界定的分歧。笔者认为,诗有雅俗之分,高低之分,无论高雅或低俗 ,凡合于诗者皆为诗,将诗歌界定得过于狭窄,必定难以解释古今中外的浩如烟海的诗歌现象,必引起概念的混乱,不利于诗歌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睿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2):42-45,147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们的作品也从各个角度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也有一定的音韵学价值。戎昱诗歌见于《全唐诗》,诗中用韵已渐趋成熟。此时诗歌用韵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戎昱等诗人的作品也是当时诗歌发展的一环,有其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诗中韵部的使用多合于规范,可为研究唐中期诗歌用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文创作接受屈宋辞赋影响之迹甚明,考察其具体表现可见两端,即普泛性与地域性特点。接受之普泛性可从唐人关乎诗文的种种言论及屈宋辞赋在唐代的传播流布得以确证,并表现出两点特征:其一,就历时性而言,从初盛唐至中晚唐,虽然文学思想中的屈宋评价多有变化,时而贬抑时而褒扬,但文学创作中的屈宋接受实则从未中断。其二,就共时性而言,处于同一时期的唐代诗文作家,无论其占籍南北,其文学创作都会体现出对屈宋辞赋不同程度的接受。  相似文献   

6.
戎昱诗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昱诗分近体诗和古体诗两大类。近体诗的用韵可分为22个韵部,很规则。古体诗的用韵可分为30个韵部,既有押平声韵的,也有押仄声韵的;用韵较宽,且有出韵现象。  相似文献   

7.
诗词包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戎昱(约744年一800年),中唐现实主义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年轻时考进士落榜,于是纵情游览天下名城。他飘落异域,十分怀念家乡,曾作《长安秋夕》诗:"昨霄西窗梦,梦入荆南道。远客归去  相似文献   

8.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为真伪,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9.
宋人歌诗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腔子”,即借用现成的曲调歌唱。这一现象,前贤略有述及,惜及,惜未作细致分析。宋人唱好诗,所借之腔主要有《阳关》(《渭城曲》)、《小秦王》、《瑞鹧鸪》、《木兰花》、《竹枝》、《柳枝》、《鹧鸪天》等,所歌诗体主要为七绝、七律。歌七绝多用《竹枝》,歌七律惯用《瑞鹧鸪》。歌唱方法或加和声,或用叠,或依字而歌。中对之作了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诗”可以怨--“诗三百”的政治寄托与怨刺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可以怨”是春秋时代孔子提出的学理论,时人为其意味规定了一个“怨而不怒,衰而不伤”的情感的界限。然而,情感的发泄是不可以界定的,“怨”不仅仅有着“温柔敦厚”的讽谏,更有着下层人士时事尖锐率真的讥讽和潮讪。基于此,我们将“怨”以那个时代的作品“诗三百”为献基础,首先把“诗三百”中的政治寄托与怨刺传统进行了模式分析,其“怨”可以分为大谏之诗,告哀之诗,刺讽之诗。  相似文献   

11.
汉人以《诗》观赋,以《诗》论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一历史阶段之经学化了的《诗》学观,从汉赋中的一批引《诗》资料看,很多是藉称《诗》以宣讲儒道,张扬经学,但却有一部分则重在援引古诗原有的蕴义和诗文本身,或援用诗典,或化用诗意,或引用诗句,客观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借鉴的意义,《诗》三百一经流传,就不断产生双向的影响,既是政治的,经学的,也是诗学的,文学的,汉人以《诗》观斌与引《诗》入赋,又于此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于1994年手订《槐聚诗存》。本对诗人1946-1949年的诗歌试作注释。诗人其间的诗,有抗占胜利的欢快之情,有在台湾讲学期间的吟唱,有写给学人、诗人周振甫、乔大壮与冒效鲁的诗什。本引用了振甫先生的赐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自然诗创作传统,西欧直到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才创作了大量的自然诗。从整个传统来看,中西自身诗在美学境界上也存在着极妙而具有本质意义的差别,即中国自然诗创造了“无我之境”,西区自然诗创造的是“有我之境”。关于这一点,通过中西方自然诗人中最具代表性扫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比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他们之间的差异从更本质上说是两个化传统的差异,即中国有着悠远而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西欧则主要是“天人相分”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词人和词著,在烟波浩翰的词著中,陆游和他的词似乎不值一提。一般人认为他的诗歌代表了他的全部创作,故后人一般评他的诗,称他为传大的爱国诗人。但我认为,他的词虽少,仅有《放翁词》一卷,但抒发爱国热情可与诗歌相辉映。如果说,陆游的诗大多是表达了金戈铁马、许身报国的豪情壮志,那么,他的词则更多地是抒发了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怒和词人不甘屈服的高洁之气。这一切集中体现在他的隐居词中。  相似文献   

15.
戎昱诗论     
戎昱(740—787?)中唐诗人,荆南荆门(今湖北江陵)人.年少时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登进士第.广德、大历年间任荆南节度使府从事.此后十数年间,漫游于湘水一带.德宗时,曾任辰州、虔州刺史.现存诗一百二十余首.  相似文献   

16.
本结合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生平事迹来研读其诗,,对她的夫妻关系及她诗词的含义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朱淑真原本夫妻恩爱,后为丈夫疏离,遗弃,她的诗词写了夫妻间的恩怨之情。  相似文献   

17.
“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机”。从屈宋的怨尤悲愤,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到建安风骨的“梗概我气”,中唐新乐府的“风雅比兴”,以至明末遗民的亡国之痛和晚清救亡之志士的抒怀,“言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诗言志”系统理论的三个递进层次:“诗以言情”说、“发愤著书”说、“穷而后工”说。  相似文献   

18.
据《御制诗集》,乾隆有涉宋玉诗二十余首。这些诗或表现对宋玉才华及《九辩》的欣赏,或表现对宋玉讽谏及《风赋》的肯定,或表现对屈宋文学地位的推崇,或表现对宋玉辞赋典故的运用,不仅客观而且公允地评价了宋玉及其作品,从而对清代宋玉批评产生了积极而有益的重要影响,是研究有清一代宋玉批评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个案。  相似文献   

19.
王粲是建安文学史上“七子之冠冕”,其诗号称“五言之冠冕”。王粲的诗歌创作随其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前、后不同的风格特色。前期寄人篱下,怀才不遇,多哀伤、沉郁之情,诗风苍凉悲慨。后期政治上深得重用,尽展才华,心情乐观开朗,诗风慷慨豪壮。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中叶,魏源在发生乾坤之变的鸦片战争中觉醒过来,在从事社会改革的同时,创作出了大量的政治诗,魏源的政治诗一方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的展现。一方面对理杨的新世界作了热情的描绘,另一方面对自责自省的精神作了勇敢的倡导,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爱国反帝和启蒙新民这一新的主题。使其因此而具有了强烈的近代意识,推动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