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思路,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则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不仅可以以此为契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建立大国形象,同时还可以加强与世界沟通,打破偏见,赢得认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中国家是我们重要的团结对象,他们对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传播的理解与反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权威人士阐述说,所谓对外传播报道中国,其对象是指外国人以及生活在外国的华人、华侨。这个特定的群体很庞杂。中国对外传播的目的和使命,就是要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让世界更好地认知中国,维护中国在全球的良好的大国形象,从而营造出一种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氛围。正因其立足国内而效果又在国外的特性,故此,对外传播在原则上,乃至技术层面处理上都与对内报道有着  相似文献   

3.
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不仅迫切需要把中国这个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转变成为具有强劲文化创新能力的现代化的文化强国,而且还要创造性地提升我们的文化传播能力。我们必须认真寻找和创新对外传播、对外表达中国立场和中国声音的话语方式,提升对外传播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里,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是当下对外传播工作的主要课题。要想发出中国声音,占领话语的先机,就要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融入国际传播体系,实现中国对外传播的"国际化"讲述。在"国际化"讲述中,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是当下较为直接高效的对外传播方式:用他乡之调弹中国之曲,增加对外传播的融入性和亲和力;以他人之口为我"陈情",增加对外传播的可读性和公信力;借他方平台为我"演出",增加对外传播的便捷性和影响力。而实现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需要外宣工作者具有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要有理想信念和价值操守、要有理论水平和政治敏感、要有文化修养和社交能力,要既能随时"亮剑"做战士,也能有礼有节做"绅士"。  相似文献   

5.
国际新闻报道(含对外报道)要体现"中国立场"、展示"中国视角"、表达"中国观点"、传播"中国声音",这已经成为当前传播学界和传媒业界的共识。然而,"中国观点"应该具体包括哪些内涵?"中国立场"是否就等  相似文献   

6.
顾钱江 《对外大传播》2016,(4):13-14,22
正"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中国领导人对国际传播重要性的新提法通俗生动,透露出深深的问题意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摆脱"挨骂",是对外报道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摆脱了贫穷和落后,成为在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强国,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心。但是,和自己  相似文献   

7.
<正>国际盛会的举办,既是一座城市塑造国际形象难得的机遇,也是提升对外传播能力的有益实践。2014年,南京以实现"中国梦"核心价值内涵为统领,以举办青奥会等国际盛会为契机,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化、彰显城市魅力的过程,通过事件营销、整合传播、文化浸濡等手段,转变成提升南京城市国际形象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成效,让南京更加鲜明地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加生动地了解南京。  相似文献   

8.
重大主题活动的对外摄影报道作为一种传播形式,有其叙事方法和特点,符合受众心理的对外摄影报道更易于为受众所理解和接受,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有助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研究新时代重大主题活动对外摄影报道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就是要探索符合新时代特征和对外特点的传播规律。成功的重大主题活动摄影报道,能够突出大国领袖、彰显大国之治、展示大国实力、诠释大国责任、塑造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20,(4):68-69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是对外宣传的职责使命,也是影视作品国际传播的重大课题。芒果TV与探索(Discovery)频道跨国联合打造的《功夫学徒》职业纪实真人秀节目,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响。该节目被中宣部《新闻阅评》誉为"为东方大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作出了一种新样式",被专家学者称作"中国制作、面向世界"的成功范本。本文尝试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解码其成功秘诀。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①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话语权之争,对外宣传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向世界充分阐明中国主张与中国方案。特别是在中国主场外交的舞台上,要主动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与主导权,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世界进入"一带一路"时间。自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雾霾"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热词",雾霾天气频发,不仅牵动着国内民众的神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媒体争相对其进行报道。当代社会,国际新闻媒介的报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和言论中所呈现出的虚拟形象,对于一国国际形象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如何反映和解读中国雾霾问题,对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雾霾等话题的对外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外媒所呈现的中国雾  相似文献   

12.
<正>伴随中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以及对国际话语权的追求,国际传播逐渐从战术层面的对外传播上升至战略层面的国家能力,成为中国国家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反映出实践层面的国家力量的增长,中国已经具有相应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象征层面的国家意识的强化,即向世界更多地传播中国,让世界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与理解中国。我们进行国际传播的基本诉求是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了解而不误解中国,正视而不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世界为之赞叹,但世界对于中国的认识还未来得及跟上中国前进的脚步,一些"谜题"让很多西方人无法准确、客观地认识中国和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走过的历程。借助改革开放40周的契机,在强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寻找破解"中国谜题论"的钥匙,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新时代的命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既要总结过去,还要释解当下,更要回答未来。要以我为主,同时针对海外关切,作出回应。既要准确全面反映,也要重点突出,内外有别。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宏大的叙事,媒体在讲述改革开放的故事时应注意把握好小切口与大主题。注意挖掘新鲜故事,把握时代脉搏,以新时代的站位、更高的国际视野、更亲和的表达方式,寓道理于事实,讲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努力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城市形象传播离不开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这一直是我们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领域。目前,对于"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或城市)向国外民众所实施的一种行为。事实上,不光是外国人需要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那些除了本区域以外的民众都可以成为"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传播对象。这便是我们经常提起的"大外宣"概念。  相似文献   

15.
<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是中央对新华社提出的明确要求。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大立足点和重要抓手。作为地方派驻机构,新华社河南分社在中国新闻对外传播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上做出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让世界准确、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认知中国,是摆在中国媒体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国际传播力建设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能否摆脱传统的"外宣模式",改变长时期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的针对性不够强的"泛传播"现象,实现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我们的媒体在精准传播方面的理念更新与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主要调查发现1.中国国家形象国际民众认可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并且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大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中国最受国际民众认可的属性,具有62%的国际认可度。其次是"大国",58%认可中国是经济崛起的大国,47%认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国际民众认为中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大  相似文献   

18.
认知偏差是跨文化新闻传播需要应对的一个重要挑战。随着国际舆论环境日趋复杂,中国新闻的对外传播需要不断拓宽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发挥中国叙事的主场优势,创新报道方式,以拓宽海外受众观察中国发展实践的视角,弥补西方媒体以惯性思维与意识形态偏见带来的认知偏差。从事对外传播的国内媒体也需要对自身的认知惯性和局限保持敏感,不断拓展国际视角,提升中国叙事的感染力,让中国的发展实践和逻辑被更多海外受众所了解。此外,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舆论场,中国媒体应该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发挥增进了解、消除偏见的作用,为加强友好合作、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繁荣鼓与呼。  相似文献   

19.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对外宣传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局势空前复杂多变的当下,如何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亟待加强外宣理论和实践研究。曾长期为美国和日本政府机构做战略传播、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的研究和咨询的南希·斯诺教授,聚焦中国对外战略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围绕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等外宣领域热点问题提出,中国的多样性是中国故事最好的叙事方式,要通过开放、参与、多样的交流重建对外沟通渠道,用微观视角和民众口吻进行对外叙事,让“一带一路”成为中美重开对话的走廊,推动两国关系早日回到相知阶段。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传播成为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其他社会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在对外传播方面投入大量资源,用以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形象。传播学者与各方面专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传播战略和策略,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实施的方案,希望在国际空间为中国赢得话语权,向各国民众表达和平发展的意愿,从而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然而,有关国际传播战略和策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