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视角来观照,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道家和儒家的许多重要思想,构成了金庸小说的底色。金庸小说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因子置于现代文化背景下加以激活、再生的成功典范。在用武侠这种文学样式承载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传播使命方面,金庸是无人可比的。  相似文献   

2.
在金庸研究中,学界侧重于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轻于对金庸与外国文学及文化的研究。金庸小说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其小说在展现出“民族性”的同时又展现出了“世界性”。将发掘其武侠小说的内在魅力与探索其武侠小说的外来影响相结合将有助于“金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金庸小说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文化意蕴不仅表现于故事情节中,亦且渗透于人物名号、风物处所、武功招武名称等每一个写作环节,其中人物名号的文化意蕴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分析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难发现金庸小说中的人格理想,大都以传统文化的人格理想为基础,广泛汲取外来文化对情感和个性重视的思想,从而丰富并发展了传统文化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深深地激励着更多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方面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理应更加得到重视。金庸的武侠系列小说堪称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典范,小说以史诗般的体裁再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成就不亚于传统经典,并逐步为正统所接受。在国内已经形成专门研究金庸小说的"金学",小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开始走向世界。它的成功英译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以它为借鉴,有助于带领更多的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与小说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雅俗共赏、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变换自如的叙述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小说语言细节处的精雕细琢,是金庸武侠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这些特色表现了金庸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具魅力的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金庸小说一度成为"现象级"的跨文化传播热潮,但相比于东亚、东南亚等"汉语文化圈"的风靡,金庸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仍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金庸小说所涵涉的身份与文化问题是解读其跨语境传播的关键所在,二者共同构建了金庸小说的内部张力,相反相成地塑造了金庸小说的现代性品格。然而这种现代性往往伴随着中西方在理解中的"历史异代"现象,进而影响到叙事传统的解构与新变,从而造成了英语世界与汉语世界对金庸小说理解的歧异。  相似文献   

8.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集大成,他的武侠小说创作从纵的线索分析,清晰地显现出从文化追慕、依恋到文化质疑、文化批判轨判。出发时的金庸也许抱着明确的文化护道理想,然而而创作日深,神话色彩日少,现实精神日强,到达目的地时,传统文化护道者的金庸已成了一个文化的质疑者和批判者,从文化透视的层面上,可剖见金庸小说英雄神话的背后所潜隐的文化内涵,以及金庸创作内在的变异轨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对无父和反父权这一小说主题入手.论述了金庸小说人物设置的四种形式:孤儿型、忠良之后型、身份错乱型、叛逆型。并解读了反父权使主人公命运改变的三种模式,即苦难英雄的成长、拯己与救世、罪与罚的模式;文中指出了金庸小说反父无父主题的四种原因。分别来自人物的俄狄浦斯情结、中国小说传统影响、中国儒道文化的涉取和英雄塑造及读者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1.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来,大陆对金庸小说的阅读接受构成了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现认为大陆的接受分为八十年代的民间接受和九十年代的学术界接受,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因为他们的接受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民间在于娱乐消遣功能的取舍,学术界则是试图在审美定位中重构新时期的中国文化.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又是由于金庸小说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嬗变以及对现代社会人生、人性的观察和思考所形成的,它自身的文化意蕴和对大众文化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金庸小说的结构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结构是一种特殊的世界图式、一种骨架,相当于建筑中的立柱横梁,使整部小说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向世界发话.因此,一个结构往往包含着若干可以解读却又难以一时解读甚至长期解读不尽的文化和审美的密码.金庸小说所展示的意义世界,藏着一些思想结构.本文运用叙事学原理,将金庸作品中最基本而又共通的意义单位还原出来,按其小说组合要素的变化列成模式,多层次分析金庸小说的三维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3.
金庸小说作为中国武侠文学的重要一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刘卫英、王立教授《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一书从主题学研究方法入手,从16个母题和意象专题研究来阐释金庸小说中的深层意蕴以及某些人类学解读。不同于其他一般性金庸小说研究的论著的是:该书创新性地从部分母题的中外文学主题史来源、以及民国武侠小说代表作的介入等方面阐发,成为该书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4.
刀光剑影话金庸--对金庸小说争鸣现象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详尽的资料阐述了金庸小说在中国大陆的传播、"金学"的研究状况,王朔、金庸的正面交锋,争论的焦点及文化内涵、有关的网上大战等问题,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受人瞩目的争鸣现象之一--金庸小说争鸣现象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历史考察,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不仅是因为其塑造的绚丽江湖,更是因为充溢其中的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金庸做为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潜意识里就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进行参照思考,并将这些人生领悟蕴藏于作品之中,沿着由儒至道、由道入佛的轨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设置情节。这个衍变融合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思想上,更是金庸做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思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段素峰 《文教资料》2010,(23):20-21
本文以《射雕英雄传》中的一段故事为引,分析了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典故的巧妙融会,并以此为例,指出当前文学创作、文学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播的缺失,以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注意。  相似文献   

17.
金庸的武侠小说广泛传播,与小说叙事中包含特定的文化心理原型有密切的关系。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洞穴意象实质是个体和传统文化结合的文化心理原型。主人公出入洞穴具有"再生仪式"的特征,它负载着主人公成长中克服困境的叙事功能,读者在阅读中也体验着这种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18.
金庸小说以“新武侠”之名著称于世,同时又以其深厚的文化意蕴饮誉海内外。民间文化是金庸小说的滥觞,正是民间文化蓬勃的生命强力,使得金庸小说在各个阅读群体中都能激起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共鸣。而主流文化则是金庸小说的根柢,金庸小说中情节的经典描摹、以及人物性格的出色塑造都借鉴并吸取了主流文化的经典文学模式,这种经典的文学模式,大大增强了金庸小说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9.
武侠小说是传统小说类型中重要的一大类别.自古至今,武侠小说一直绳绳不衰,尤其是当代,以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为代表的"新武侠"流派,吸引了海内外一个社会层面相当广大的读者群,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武侠小说和中国大多数读者之间隐伏着文化心理的联系和审美传统的一致,作品的内  相似文献   

20.
“金庸热”历时多年仍势头不减。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能使其所有作品都产生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从而形成一股热潮的实不多见。本文拟从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这股热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