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吴成义 《新闻前哨》2003,(11):26-27
幽默新闻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报道体例。它与其他报道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以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形式、开放的手法,反映具有幽默感的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以笑醒人,发人深思。通过对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已见诸报刊的新闻进行比较与分析,幽默新闻按所报道的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即政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面对的价值客体主要是新闻事实,而接受主体面对的主要是新闻文本。由于文本世界是对事实世界的反映,所以它们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在理论的抽象层面,它们具有的新闻价值属性理应是一致的。但新闻文本与新闻事实有  相似文献   

3.
新 闻价值 ,是一个理论问题。初看起来 ,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实际上 ,在新闻工作中这是一个常常碰到的问题。新闻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这里所说的价值 ,与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是不同的。新闻价值与商品中的使用价值有相似之处 ,就是说新闻对人们的有用性。新闻早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必需品 ,是因为 ,人们生活在社会上 ,就必须了解社会。人们通过新闻 ,经常地、大量地了解社会上不断发生变化着的种种事实 ,从而不断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甚至斗争。郑保卫教授将新闻价值界定为“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闻是选择的产品。 选择是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手段。当然这种选择是能动和积极的,不是被动消极的。 选择贯穿于新闻产品采集、写作、播发的全过程。新闻线索、采访对象、新闻事实、报道角度、新闻主题、报道形式乃至稿件的播发时机等,新闻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次次选择。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对新闻价值的认识 ,往往将其理解为新闻本身的一个内在属性 ,从而将新闻的价值归结为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新颖性、必要性等五个要素。这里的价值概念是从经济学的价值论中引申出来的 ,在经济学那里 ,价值被认为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社会劳动。对新闻价值的传统认识是新闻作品中心论 ,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都是就新闻事实或新闻作品而言的 ,或者说是凝结在它们身上的 ,它被认为是新闻事实或新闻作品内在的基本属性 ;并且 ,这些属性也是固定的 ,一成不变的。现在看来 ,这种认识的片面性缺陷显而易见 ,它将新闻活动的其它诸要素 (…  相似文献   

6.
学会发现     
蒋铎 《新闻与写作》2004,(10):39-39
在我国新闻摄影的长河中,有许多闪闪的星,《新婚诀别》应该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告别遗体,生离死别,从来都感人肺腑,何况当中有一段特殊的故事。殉职者杨冠生,是广东南海市  相似文献   

7.
贝骁 《军事记者》2005,(12):13-14
静态,相对静止的一种状态;静态新闻,相对于动态的一种新闻。虽说新闻业务书上只有动态新闻,没有静态新闻这一概念,但是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只要有动态,必然有静态存在。在新闻实践中也是如此,虽说报纸刊登的稿件大多是报道事物发展状况和人物活动情况的动态新闻,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稿件是以报道事物发展或人物活动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 ,有两种情况很常见 :一是看到别人在大报小报上发稿子 ,或有作品获奖 ,总觉得这稿子除了标题或立意好些外 ,其他并无什么。一是当自己辛辛苦苦采访了好一阵 ,面对抱回的一大堆新闻素材 ,冥思苦想 ,却无从下手 ,即使勉为其难 ,稿子出来了也羞于见人。应该说 ,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很正常的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作为初学者 ,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寻找“新闻眼” ,认识不清 ,重视不够 ,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恐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眼”为何物?按《辞海》的解释 :关节也。引伸为文章的精要处。如 :字眼 ;…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后期,策划悄然进入中国新闻界。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指的是媒介新闻编辑在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工作,以及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等。策划的目标是实现对媒介新闻资源的最大发掘与最佳配置,从而实现新闻效益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哨》2005,(9):112-112
张丽峰在《新闻三昧》杂志2005年第7期上撰文说,媒体的任务概括起来有两个,一个是给受众传递新闻事实;二是给受众传递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价值观。第一个使命,一般负责的媒体都能做到。第二个使命履行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这首先要看编辑的思想深度,认识问题的水平,组织、指挥及策划能力等。在报纸如林、期刊似雨、网站多如牛毛的今天,新闻竞争的纵深战主要是在第二个使命战场上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新闻失实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不仅会误导受众,混淆视听,甚至  相似文献   

12.
所谓再生新闻是指记者根据各类媒介已形成文本或图像的新闻传播内容和新闻传播效果,充分挖掘各种新闻资料,对其进行第二次“开发”,由此发觉新的价值。 现在,通过二次开发获得再生的新闻报道在各类新闻媒介上已屡见不鲜。因此,并不是说一定要抢到独家新闻才是好新闻,别人报道过的新闻经过二次开发同样可以做成好新闻。当然要做好对新闻信息的再生开发,并不是一件容  相似文献   

13.
一、身入心入发现“亮点” 要从寻常生活中寻找到不寻常的新闻,仅有身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心人。就是说,只有人到心到,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情景,从中引发思考,才能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平淡中的不平淡,也才能寻找到启动快门的新闻“亮点”。如面对持续高温,人们是怎样度过的。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深入到市区的街头巷尾去观察,接连几天,也没有发现有什么新闻点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的对象是广大受众,一旦泄密就无法挽回,因此,对新闻单位来说,新闻保密应该常抓不懈。 新闻是公开,保密是隐匿,从本质上讲是一对矛盾。随着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保密工作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新形势。 其一,信息渠道大大拓展。其二,在市场经济时代加盟的传媒从业人员具备了浓厚的市场竞争意识,但保密知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讨论事实的时候,是从事物的本源出发的,客观事物的社会事件是关于我们的认识,我们强调的是事物、事实的客观性,这时的事实是自在的自然事实。当我们提出新闻事实的概念时,我们已经引入了认识的主体,即传者。  相似文献   

16.
张瀚池 《新闻世界》2011,(8):198-200
新闻发现是新闻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简单地说就是发现新闻。新闻发现是记者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新闻发现中学会感悟,需要的是时间、是学习、是琢磨、是观察、是付出。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中国文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王船山说的欲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是一口把中国文人的文学理想境界说到了位。 由于中国文人对“意境”的孜孜探求过深,弄得有些玄,所以意境好像成了文人专有的、寄情写怀的书房精致品。而以社会为大工厂的新闻界,好像其产品都是蒸腾着汗水与热度的文字快餐,与意境是难以搭界的。 关于新闻要不要写出意境的问题,其实不必争  相似文献   

18.
反映社会普遍关注 的主题,并引起一定的社 会反响是许多新闻工作 者孜孜以求的。观察近几 年我国和省内一些新闻 精品发现,一个“借”字经 常能出奇制胜。 一、重大主题“借”事 件 新闻是“事”学,善于 把反映重大主题的非事 件性新闻“化”成事件性 新闻往往能产生新闻精 品。依艾丰的话,“吃老百 姓的饭,想总理的事”、 “生活中找点子,理论上 找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闻重在发现,但是 必须看到:新闻发现不同 于科学发现,它对客观事 物的规律性的揭示应当而且必须是通过对新鲜事物的客观报道来体现的。新闻界最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李坚 《新闻记者》2001,(9):36-36
在 我们的报纸上 ,原生态新闻总是有限的 ,从原生态新闻衍生而出的新闻相对比较多。俗话说 :“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条原生态新闻往往可以带出许多衍生性新闻。原生态新闻好比煤与石油。一张报纸如果只是刊发原生态新闻而不注意对衍生性新闻的开发利用 ,就好比直接燃烧煤与石油 ,这是一种潜在的巨大浪费。在信息时代 ,新闻竞争不单看重信息数量与传播的速度 ,更看重的是对重要新闻的处理。重要新闻的处理如要做到“准确、权威、丰富、深入” ,就应十分重视对衍生性新闻的开发利用。这好比一块玉 ,你可以将它刻成国宝级的艺术品 ,也可以刻成…  相似文献   

20.
“如无所见,则无所状。”汉代思想家王充《论衡》中的这句话,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个朴素而不可违背的真理。搞新闻工作的人,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所见”是第一位的,“所状”是第二位的。有了新闻事实发生,新闻工作者才可能见得到,没有新闻事实,新闻工作者不能凭空状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