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十二月《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刘和珍是牺牲于一九二六年的“三一八”惨案的。“三一八”惨案发生在“五·卅”运动之后,北伐战争之前。“五·卅”运动不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而且激励了全国爱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反帝热情,因此,使得帝国主义者大为震惊。还在一九二六年初,帝国主义者在上海  相似文献   

2.
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上海租界内的英帝国主义巡捕悍然开枪残杀声援罢工斗争游行群众,造成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简称沪案)。惨案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中央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进一步动员各阶层群众开展反帝斗争,号召工人、学生、商人和广大市民实行三罢(罢工、罢课、罢市),党中央还特别组成了行动委员会,来领导这次运动,全国人民奋起响应,抗议英日暴行,  相似文献   

3.
五十五年前瞿秋白同志主编的《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日报.这个党报诞生在汹涌澎湃的"五卅"反帝浪潮中,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强烈的战斗精神,是我党领导人民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冲锋陷阵的锐利武器.唤起民族觉醒推动反帝浪潮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反抗.6月1日,二十多万工人、五万多学生和绝大部分商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罢课、罢市的"三罢"斗争.上海人民的反帝风暴迅猛地席卷了全国.为了适应革命新形势  相似文献   

4.
这是五卅运动史研究中一个陈旧的但仍然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全面、公正地评价上海资产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是很有意义的。一五卅惨案发生后,上海各界人民迅速奋起斗争,掀起了反抗帝国主义暴行的运动。上海市的资产阶级也参加了这场反帝运动,举行罢市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之一。惨案发生的当天,以中小工商业者为主要成员的上海各马路商界联合会纷纷召集紧急会议,讨论对付办法。不少马路商联会“主张实行停业以待解决”。这是五卅事件后要  相似文献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一九二六年九月十八日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散文,发表在同年十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后来作者把它收在散文集《朝花夕拾》里。这里只谈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首先,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这点最突出地表现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我觉得作者在这  相似文献   

6.
为悼念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革命青年,揭露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虐杀中国人民的暴行,鲁迅先生继《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和《可惨与可笑》之后,于四月一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相似文献   

7.
《藤野先生》是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文十篇”里的一篇。鲁迅所说的“回忆文”,就是《朝花夕拾》这个集子,它原来总题为《旧事重提》。鲁迅这十篇回忆性散文不是为回忆而回忆的,而是为现在而记叙的,是为了更好地投入战斗而创作的。当时,北京段祺瑞反动政府大规模地镇压爱国请愿的革命青年和人民群众,鲁迅自身也受到反动政府的通辑。这时候,鲁迅的民主主义思想更激进了,反抗  相似文献   

8.
1925年5月30日,英、日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上海掀起了以学生、工人为主体,有商人和广大市民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全国迅速掀起了以声援上海工人和学生为主题的反帝爱国运动,史称“五卅运动”。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黑龙江,同全国一样,迅速掀起了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以声援上海工人和学生为主题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浪潮。  相似文献   

9.
散文诗《雪》是《野草》中的一篇,作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野草》是鲁迅的一本散文诗集,连题辞在内;共收散文诗二十四篇,作于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这是个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斗的时期。在南方;革命形势得到迅速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但在北方,却处于英美日等帝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五——一九二六年的省港大罢工是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坚持了十六个月(从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九日——一九二六年十月十日),有二十五万余工人参加了这一次的大罢工。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曾指出,一九二五年革命的广州反对香港的斗争,乃是被压迫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战争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巴人的剧作     
巴人在剧作方面也是卓有成绩的,但为他的其它成就所掩,不被一般人所知。早在1924年他担任宁波《四明日报》编辑时,曾与董挚兴合写了多幕话剧《烦闷》在《四明日报·文学》上连载。紧接着又发表了第二个剧本独幕剧《阶级》。这两部剧作,现在仅能在旧报的残页上看到一些片断。 1925年“五卅”惨案后,巴人自上海回到奉化,指导该县学生联合会、小学教师联合会组织演讲队、演剧队,并亲手撰写了话剧《沪上血案记》、《朝鲜亡国一瞥》、《何处去》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尾的时间和地点是:“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1927年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稍有现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一时期,北伐战争最终失败,国共合作走向破裂,国民党在全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军阀混战连年不断。特别是1926年发生了段祺瑞政府残酷屠杀各界群众的“三一八”惨案,朱自清是这场惨案的亲历者,他在事件发生后第五天,写下了《执政府大屠杀记》,悲痛地  相似文献   

13.
吊巴人     
益友良师忆巴人,文章百代见精神。锦溪城内熊熊火,白马湖边淡淡春。海外输诚忧国志,沪滨抗战救亡薪。疾风方显头颅硬,今日吊君泪满巾! 附注:①巴人(王任叔),是我同乡、良师、益友。前年我曾先后写《忆巴人》、《纪念巴人》两文,分别发表于《宁波文艺》及英国《世界日报》. ②1925年巴人在宁波由张秋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奉化,巴人参加声援“五卅”群众运动。六月七日,奉化各界组织成立“五卅”惨案奉化外交后援会。十日,万余群众冒雨集会。会上发现县知事沈秉诚没有到会,巴人  相似文献   

14.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日.最初发表于同年五月五日广州《国民新闻》付刊《新出路》第十一号,但从未被收集在鲁迅文集中.一九七五年被中山大学图书馆发现后,重新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五年第三期上.一九二六年七月,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持,北伐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十月,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攻克了武汉.年底至二七年初,又先后占领了九江、南昌、安庆等地.具有光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写于一九一九年的四月,最初发表于同年五月《新青年》杂志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一九零七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被清朝反动统治者杀害的事件作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初期我国的社会现实.小说通过写华老栓买“药”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觉悟程度,并由此说明人民群众所受的封建统治思想的深重毒害和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相似文献   

16.
大革命时期 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言明确提出:“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在这以后的几年内,中国国内的反帝爱国浪潮不断高涨。1925年5月30日的“五卅”惨案引起了全国规模的“五卅”运动,6月19日又爆发了持续18个月之久的省港大罢工。1927年1月,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湖北、江西的工人、学生和其他爱国群众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相似文献   

17.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 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  相似文献   

18.
一、时代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写的,最初发表在《语丝》周刊第74期(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后收入《华盖集续编》。 一九二六年初,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之下,全国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蓬勃发展,伟大的北伐战争即将开始,北洋军阀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年三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自编的诗集《红烛》、《死水》并未将他的诗作搜集完全。仅据闻一多全集年谱记载,就有好几首已发表的诗作没有选入。年谱记载之外的也还有一些。这里介绍这类佚诗六首。这几首诗对于研究闻一多早期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闻一多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一九二五年五月回国。一踏上祖国的土地,正遇上轰轰烈烈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这使闻一多大受鼓舞,遂于同年六月二十七日——七月二十五日,在《现代评论》发表了一组爱国主题的诗篇,以示声援。这一组诗是:《醒呀》,《七子之歌》,《洗衣歌》,《爱国的心》,《我是中国人》。在六月二十七日发表的《酲呀》的篇末,附有作者短注:  相似文献   

20.
叶绍钧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也是叶绍钧散文中比较独特的一篇。叶绍钧的许多散文,常常是拣取身边琐事,娓娓而谈,笔调舒缓,情调悠闲,或抒发乡思离情(如《没有秋虫的的地方》、《藕与莼菜》),或品鉴人伦草木(如《“双双的脚步”》、《牵牛花》),或怀念友人旧谊(如《与佩弦》),从中隐约透露出对一种切实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追求。《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不同于这一类。如果说,前者似是近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篇什,那么,这是显示出了“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式,它以短促急骤的节骤,高亢嘹亮的音调,控诉帝国主义者屠杀我国人民的血腥罪行,表达出“满腔的愤怒”。读了这一篇,我们可以领略叶绍钧散文风格的另一面,更清晰地窥见“作者的全人”,看到他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固有风貌。有人说,散文是“以意为主”的,从《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来看,确实可以这么说。这篇散文,就是立“意”于对帝国主义者的“满腔的愤怒”,所有的材料,都是以此贯串起来的;也就是说,所有的景色、场面、人物、事例都为表达愤怒服务,也随着这种感情的奔腾起伏而呈现出来。并且,这种以意为主的特点在这篇散文中还表现得特别充分。作者几乎不对景色、场面、人物、事例作细致的描述,甚至往往不作完整的描述,他是“愤怒地张大眼睛”来看这一切的,是通过自己愤怒的感觉来写这一切的。愤怒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