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播音员和主持人将遂宁的"遂"字的读音读成阳平,同遂宁本地人所读的去声有较大的差异,使很多人无所适从,觉得很别扭.本文从"遂宁"地名的由来、地名的含义、"据词定音"的原则以及辞书注释等方面,对"遂宁"地名的读音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证,认为当读为去声.  相似文献   

2.
《中原音韵》是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的一部曲韵韵书,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与研究有重要意义,对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古的韵书《广韵》中,"倩"字有去声霰韵仓甸切和去声劲韵七政切两读。但是在《中原音韵》中,"倩"只见于庚青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请"同音。事实上,"倩"字在《中原音韵》中还应见于先天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谴牵"同音。这一读音,从《中原音韵》的内部证据、元曲押韵用例以及与《中原音韵》同时代的韵书中均可找到证明。由此可以认为,"倩"字在《中原音韵》中没有先天韵去声一读,当为周德清的漏收所致。  相似文献   

3.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笔者近期到小学听了两次语文课,遇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巧的是两位执教老师对诗中"间"字的读音不谋而合,都读作去声jiàn,并以一种肯定的语气确认此音为正确读音.近又读<王安石诗文选评>,(高克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版第158页)其中对"间"的注音又作去声jiàn.我觉得有必要对此字的读音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4.
老河口话原被划分为西南官话中的鄂北片.通过对老河口话入声字的计量研究,发现老河口话古入声今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与临近中原官话调值相似,结合老河口话形成的历史,认为老河口话当归属中原官话.  相似文献   

5.
“处暑”的“处”应该读什么声调问:某教材注明处暑的“处”读去声(第四声),有的老师认为应该读上声(第三声)。请问:处暑的“处”到底应该读去声还是上声?答:处暑的“处”应该读上声(第三声)。“处”读上声(第三声)是动词,如:处置、处分、处理等;读去声(第四声)是名词,如:处所、长处、办事处等。处暑在立秋后15日,阳历8月23或24日。这时酷暑已过,气温逐渐下降。《辞海》在“处暑”词条中引用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处暑”的解释说:“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意思是:酷暑将过而渐渐消退。由此可见“处暑”之“处”有“停止”或“隐退…  相似文献   

6.
古诗的读音汉字有字同音异的特点,如果读错了,就不能正确理解词义,或者造成平仄不调.如"胜日寻芳泗水滨"的"胜"应读去声,"美好"的意思;"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应读阴平,"绝胜"是"极似、最象"的意思."出没风波里"和"没在石棱中"的"没",应读mò,"沉下"和"深入不见"的意思."儿童散学归来早"的"散",应读去声."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应读zhāo."应知故乡事"的"应",应读阴平."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思",应念去声;"漫"应念阳平."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跳"应念阴平."君看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播音员和主持人将遂宁的“遂”字的读音读成阳平,同遂宁本地人所读的去声有较大的差异,使很多人无所适从,觉得很别扭。本文从“遂宁”地名的由来、地名的含义、“据词定音”的原则以及辞书注释等方面,对“遂宁”地名的读音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证,认为当读为去声。  相似文献   

8.
新立话是粤方言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小品种,分布的地区紧邻钦州市区,跟钦州话却有很大的差别.新立话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时基本送气,钦州话是平送仄不送;新立话止开三部分精组字读[()],与知照组有区别,钦州话没有这种区别;新立话上声分阴阳,钦州话不分;新立话全浊上声大部分今读去声,钦州话大部分归阳平;新立话浊音去声基本读去声,钦州话浊音去声基本归阳平.  相似文献   

9.
考察中古去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去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最后对因接触而产生的一些变异现象进行分析,分析集中于来自共同语和南平"土官话"的影响,包含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河北平山方言中去声字处在词尾位置时读/51/的去声调,处在词首位置时读/24/的入声调,这种变调读法与该方言"入派三声"的演变规律相同.  相似文献   

11.
近来看到有的书把鲁迅诗句“挈妇将雏鬓有丝”中的“将”字注为去声(jiàng),“率领”的意思。我们认为“将”字应读为平声(jiāng),是“扶护、搀扶”的意思。其理由: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方法论和教学法. 本文拟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的教学为例,来阐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运用. 一、轻"拢"慢"捻",读懂跳动的雨 1.个性朗读,激趣. 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交流搜集有关诗人苏轼的资料,相机引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读读诗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有的学生抓住时间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六月二十七日是怎样的一天?诗人为什么在这一天写下这首诗? 有的学生关注地点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望湖楼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儿有什么让诗人诗兴大发?  相似文献   

13.
防城话语音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城话指原防城县的县城话,也是全市范围的地方通用语言.其主要特点是浊音去声今读阳平.同音字表收字4千多个.  相似文献   

14.
杜甫诗《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的“看”字,有人认为应读平声,是因为这里“作看守、把守解”,并且说:“如读去声,则不可解”。这实际上是用现在的词义去理解古人的作品。“看”读平声是“守护”的意思,读去声是“瞧、观察”等意思,这是现在一般的区别。在古诗  相似文献   

15.
好诗可以"吃",历代"吃"诗的人还真有呢!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年迈时就曾把诗当"早餐"吃",瞧:"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转”是一个多音宇,既读上声(zhuǎn),又读去声(zhuàn),在教学中常常读不准。请问:读上声和读去声的“转”字有什么区别?“旋转”的“转”怎么读?  相似文献   

17.
钦州新立话同音字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立话是钦州的一种土粤语。与钦州白话的不同特点主要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时基本送气;全浊上声大部分今读去声,少部分今读阳上;声调八类,平上入三声分阴阳,去声不分阴阳,清入又分上阴入和下阴入两类,浊入不分上下。同音字汇收字4400多个。  相似文献   

18.
"散"的读音     
正杜老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泉城》中的"明珠散落"的"散"字的读音,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一直存在争议,有的老师认为读sǎn,有的老师则读sàn。我有些困惑,请问到底怎么读呢?山东省阳谷县侨润明德小学李淑杰李淑杰老师:当多音字处于词语中时,要查阅词典,看看这个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例如"间"是多音字,在"中间"跟"间隔"中读音不同。查阅《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9.
案例 在学习<牛郎织女>一课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在读"他上山放牛,有时心里闷得慌,便随口哼几支小曲"这句话时,一个学生把"闷得慌"的"闷"读成"mēn".另一学生马上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应该读"mèn".这下一投石引起千层浪,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应该读"mēn",有的认为应该读"mèn".我正想告诉学生我的想法,但反过来一想,就这样告诉学生答案不是让学生丧失了探究的权利吗?于是,我把绣球抛给了学生.  相似文献   

20.
在益阳话中入声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具备中古入声“促”和“塞音尾”的特点,但它把中古入声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古去声字在益阳话中清声母读阳平,浊声母读去声,但有许多去声字向入声转移,如清去字“课”与入声“壳”、“阔”同音,浊去字“助”与入声“族”、“促”同音。这种古去声字向入声转变、迁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去声变入”。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益阳话中有75.5%的古去声字倾向入声。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理分析,认为这是益阳话受长沙话、普通话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对益阳话声调系统的影响:它不仅使益阳话的入声发生性质变化,而且会促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