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缺口正日益加大,培养更多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实现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文章结合技能人才培养理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针对苏州市当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创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规划,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及时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等进行了调整、优化,并对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使人才培养规格更符合苏州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3.
浙江模具制造业转型与发展非常迅速,模具企业每年高技能人才缺口在1.4万人左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瓶颈制约了浙江模具企业乃至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浙江14所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匹配度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浙江高职院校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及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人才数量的匹配度、人才质量的匹配度、人才规格的匹配度和人才结构的匹配度与企业不相适应。同时,指出浙江高职模具专业建设与高技能人才相匹配的实现路径,即扩大高职模具专业招生规模,满足模具企业人才数量需求;加强高职模具专业基础建设,提高模具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4.
现代制造业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的发展导致技术工人群体的产生、发展与分化.现代制造业生产内涵的变化,要求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不断高移,使得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高技能人才的生成路径,有高级工、技师接受高一级专业教育和技术人员接受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培训两种.从现实国情分析.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应以前者为主.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对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目前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制造业中小企业需求为背景,分析中小制造企业立足岗位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并以数控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例,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在历经机械化阶段、电气化阶段,进入信息化阶段即现代制造业之后,要求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不断高移,从而使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面对武汉城市圈现代制造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结合现代制造业的新特点和新要求,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机制,在人才保障和激励措施上实现突破,才能促进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制造业基地建设实现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7.
辛立胜 《现代教育》2012,(Z2):40-42
本文围绕山东省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任务,阐述了制造业基地建设与职业教育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了相互渗透、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的联动不仅可以打破制造业"高级蓝领"匮乏的瓶颈,推动制造业发生质的飞跃,更将引起职业教育的嬗变和新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山东省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任务,阐述了制造业基地建设与职业教育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了相互渗透、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的联动不仅可以打破制造业“高级蓝领”匮乏的瓶颈,推动制造业发生质的飞跃,更将引起职业教育的嬗变和新生。  相似文献   

9.
《职业技术》2006,(3):4-13
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企业真实环境的数控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制造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为背景,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并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特别就高职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真实的企业环境,并在其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建设成效等进行讨论,为同类学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存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但高技能人才增长速度很快,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助于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素质基本得到企业认可,但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岗位技能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广州市产业结构基本拟合,但对应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类支柱产业的专业数及招生规模仍需加大。  相似文献   

12.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对于支撑我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与问题,阐述了智能制造新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应具有学科交叉复合融通的知识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及工程社会意识等制造业智能转型的人才新需求,并对高校培养智能制造人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实施,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理念,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人才需求成为当前工程训练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国内3D打印人才缺口及高校3D打印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各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教学的序列性,更要注重教学的层次性,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从而引领增材制造行业有序发展,带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领域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政府投入不足、现代职业教育体制尚未健全、制造类专业难以吸引优秀生源报考、缺乏科学的专业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成效不显著、职业培训体系尚未健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发展难以保证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制造业领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应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职业院校应当加强能力建设,更加主动地适应制造业的发展;企业应转变观念,树立长远发展意识,主动参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在浙江工业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但在发展中面临若干问题.浙江职业教育在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时亦显乏力.为此,应加大政府干涉,实施"订单式"教育,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加强专业师资实践能力培训,使职业教育为浙江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并呈现出以制造智能化为基础、技术发展机会均等等特征,这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对我国高素质机械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充分了解世界一流机械工程专业在新工业革命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我国高水平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鉴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和保障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本文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世界一流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其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其共性,并总结形成若干条启示,以期为我国高水平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或修订工作提供参考,助力我国新工业革命时代高素质机械工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伴随国内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在新工科的背景之下,以多方协同培养智能制造型人才为宗旨,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标准为准绳,在符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中国工业4.0战略的前提下,摸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多方协同的智能制造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培养框架,培养符合对口行业需求、多数企业需要、社会高标准认可的智能制造型新工科人才。实现知识与能力配套,专业与行业接轨的双赢培养。  相似文献   

18.
环杭州湾地区是浙江省经济最活跃的地带,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成长空间,但构成其经济主体的是传统轻纺加工工业,虽然加工能力发达,但缺乏技术能力.当今跨国公司控制着90%的国际先进技术,其研发投资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环杭州湾有着市场、人才、制造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应着重从园区建设、人才开发等方面入手,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以促进其技术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基于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目前的人才现状、面临的发展形势与人才的需求状况看,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成就的同时,人才培养也存在着创新能力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等诸多方面的缺失,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工科院校形成合力,从深层次上推动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工科建设正在引领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工程教育应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驱动,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首先对“跨学科”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针对跨学科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