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胡向阳 《科技风》2014,(18):56-56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对煤炭进行开采的时候,也造成了严重的地面塌陷问题,给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各种整治模式,结合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疗量的理论研究,对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恢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首先从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理论研究入手,掌握恢复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接着以相关塌陷地的整理模式为依据,对整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最后提出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宝军 《科技风》2014,(18):75-75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每年煤炭开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我国采煤技术还不够先进和完备,再加上矿区对生态管理不加以重视,所以我国采煤塌陷区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生态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我国要加强对塌陷区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目前,生态恢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改造技术、植被恢复技术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利用技术。本文从生态恢复研究的必要性入手,接着论述了我国近年来在生态恢复研究方面的进展,最后提出了塌陷区生态恢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梦奇 《科技风》2014,(18):150-150
随着对于煤炭开采工作的开展,一方面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出现塌陷的问题。如何因地制宜最大程度的利用采煤塌陷区,减少对矿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实现矿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而其关键是建立采矿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有效性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5,(14)
采煤塌陷区是煤炭资源城市的共性问题,淮南作为一个拥有百年煤矿史、百年工业史的老资源型城市,由于煤矿大规模的开采,导致地应力减小,形成了较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区,造成大面积土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一沉(沉陷区)"问题突出,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不断破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现状问题的分析,确定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框架,并提出具体的整治措施,达到采煤塌陷区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7,(7)
中煤集团大屯公司徐庄煤矿1973年开工建设,1980年投产,生产至今已36年,煤矿持续开采,造成大量农田塌陷,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矿区劳人土地比急剧下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矿区的生产生活稳定受到威胁。到2006年徐庄煤矿东部采区2300亩塌陷农田已处于稳沉状态,整个塌陷连成一片沼泽,农民无法耕种,作为央企的大屯公司抱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思考采煤塌陷的治理,进行矿区沉陷地复垦与矿区生态修复与生态重建,是当前煤炭企业应当迫切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开发煤炭带来效益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造成采煤沉陷区的水源条件恶化、土壤结构破坏等。而修复生态的关键因素是采煤沉陷区有无容水,可利用沉陷区水资源构建平原湖泊和湿地,创造沉陷区湿地景观,提升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对于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秀娟 《内江科技》2011,32(5):43+25-43,25
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保障人权的要求,是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在具体的法律制度设计上应体现权利、义务相一致,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维护经济、政治的科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永城矿区陈四楼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永城矿区陈四楼煤矿的生态环境特征、井田地质条件、开采情况以及塌陷区现状,根据塌陷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疏排法复垦、充填法复垦和生物法复垦.  相似文献   

9.
郭永超  刘波  苏梅  孙士杰 《金秋科苑》2013,(20):111-111
35kV南屯Ⅰ线、南屯Ⅱ线为济宁市供电公司罗厂变电所馈出线,为南屯煤矿电源线路这两紊穿越兖矿集团南屯煤矿73下21(西)采煤面、采煤造成地面塌陷及变形对上述两条输电线路的杆塔与基础存在着非常大的危害。本文依据兖矿集团华聚能源公司多年来对采煤塌陷区的巡视与治理,提出了对南屯Ⅰ线、南屯Ⅱ线线路隐患处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环境权以及生态正义等问题也逐渐引发人们的思考.环境保险的建立,在体现生态正义、保证人们的生态权益、推动环境保护发展等问题上,均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司法正义是法律正义的基本要素,也是保障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正义的理念溯源于权力制衡理论、自然正义观念与正当程序实践。通过对司法正义理念及相关范畴的解读与反思,司法正义的实现需要对司法制度从正义价值层面进行自我审视。  相似文献   

12.
基于HEA方法的神府煤炭开采区受损植被生态补偿评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思锋  权希  唐远志 《资源科学》2010,32(3):491-498
本文根据我国煤炭开采区的特点,修改、优化了HEA的部分参数和代数模型。运用2007年"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构建了求解煤炭开采区受损植被受损量、补偿量、补偿规模的HEA模型。运用模型处理、分析了相关统计与调查数据,计算出榆林神府煤炭开采区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量、补偿量和补偿规模。认为,2004年—2008年,榆林神府煤炭开采区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损失量逐年上升,受损植被应补偿量逐年扩大;榆林神府煤炭开采区应当把从荒漠到林地作为实现受损植被生态服务功能转换的主体方案,把从农田到草地、荒漠到草地、农田到林地作为实现受损植被生态服务功能转换的3种补充方案。  相似文献   

13.
调查采煤沉陷区建设城市人工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为采煤沉陷区的整治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以唐山市改造采煤沉陷区建设的城市人工湿地公园为背景,采用实地考察、调查问卷、专家访问等方法对其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的进行了调查分析。取得采煤沉陷区建设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4.
基于隐患因素的矿业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矿业城市中各种灾害因素对生态安全的威胁和影响,从生态隐患视角提出生态安全是隐患因素触发概率、损失度和响应能力的函数,并依据隐患因素触发的空间,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圈层角度,初步确定基于五大圈层结构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风险度量与模糊优选理论,提出矿业城市生态安全模糊循环迭代评价模型,并同时可以得到方案隶属度和目标权重,最后将其应用于辽宁省矿业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结果表明,铁法市、抚顺市、阜新市、本溪市和鞍山市生态安全性指数较低,均在0.5以下,且为煤炭一冶金型矿业城市,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带来的资源短缺以及采矿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生态安全的巨大压力;葫芦岛市、清原县、瓦房店市、宽句县和凤城市等生态安全性指数较高,其矿业生产涉及有色金属和化工等行业,矿产资源开采量较小,生态安全隐患的影响也较小.该模型科学、实用,为解决矿业城市在决策信息不完全确知情况下的生态安全评价问题提供了理论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面向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国土空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新形势,针对当前生态补偿目标与国土整治修复不匹配、补偿标准不一致、补偿方法单一化等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政策剖析、理论解析及应用分析,提出以生态券为载体实现国土整治修复项目生态价值量化的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①生态券是特定生态单元生态功效变化程度的价值量化。生态券制度是对生态券生产、应用、交易、评估、监测等进行管理的政策体系;②生态券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国土整治为生态券实施对象、以占补平衡为需求驱动、以生态补偿为建设目标,以集成生态系统功能、投入、耗散的生态功效框架为生态券测算依据,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潜力评价引导生态券价值修正,实现对项目尺度保护修复的整体生态价值的量化;③生态券测算包括区域背景设定、项目尺度计算、区域系数修正3个步骤,衔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管理流程中区域规划、项目建设、项目评估3个环节。建议建立包括政策法规、监测体系、技术标准等的生态券制度,为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及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单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已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文章阐述了煤矿区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技术,进而提出生态恢复研究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煤炭开采对植被-土壤系统扰动的碳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翌  汪云甲  田丰  侯飞 《资源科学》2014,36(4):817-823
受煤炭开采影响,矿区内植被、土壤等主要碳汇要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在此过程中其碳汇能力被削弱。本文以碳循环、碳源/汇等理论为基础,讨论了煤炭开采对矿区植被-土壤系统碳汇变化的计量方法;利用时空自适应反射率模型构建长时期植被NDVI序列;通过沉陷区和非沉陷区对比提取采矿对植被NDVI的影响;利用CASA模型计算植被NPP损失量;结合沉陷区内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测定结果,得到矿区植被和土壤受扰动的碳收支变化。结果表明,2001-2010年,大同矿区忻州窑煤矿因开采导致的植被NPP损失量为4 613.66t;土壤有机碳增加1 641.169t;植被-土壤系统碳汇量减少6 166.401t,研究对更全面地测度煤炭开发对环境扰动的碳效应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态风险管理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的综合社会系统.本文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生态风险管理的运行过程,提升政府生态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为实现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李全峰  杜国明  胡守庚 《资源科学》2015,37(8):1561-1570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耕地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等功能的综合体现,反映特定土地产权制度与农地经营模式下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本文基于系统理论提出耕地利用系统框架,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利用从经济、生态、社会3个方面构建由气候等12个要素组成的耕地利用系统,能够较为清晰地阐明耕地功能与效益内在关系;②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土地产权影响,农区综合效益高于垦区,农区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垦区,垦区生态效益却显著高于农区,垦区经济效益略高于农区;③在农业生产和制度改革方面,垦区与农区应相互借鉴∶垦区适度放宽农业生产管理行为,增强职工自主权,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区适当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20.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资源科学》2020,42(1):137-149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能源流域”,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黄河流域能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胁迫耦合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技术,从生态本底的脆弱程度、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空间胁迫性以及对重要生态环境因子的胁迫程度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胁迫特征及空间分布,将黄河流域46个矿区城市划分为本底胁迫、生态功能胁迫、开发胁迫、本底+开发胁迫、开发+生态功能胁迫、本底+生态功能胁迫、全面胁迫和无胁迫8种不同类型区,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管控路径:①空间管控:严格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尤其是控制矿区的开发边界;②强度管控:针对于生态本底脆弱的地区,强度和总体开发规模的管控要兼而并举;③开发方式管控:注重能矿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在空间上要注重集中建设,宜矿则矿、宜工则工、宜聚则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