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お」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说明「お」类常用动词的范畴化、家族相似性以及模糊语义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讨「お」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お」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模糊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2.
尝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う」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阐释「う」类常用动词的类属划分以及家族相似性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析「う」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う」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3.
李伟 《高教论坛》2011,(12):126-129
汉语动宾结构句的误译不仅有自他动词的使用问题,与汉语宾语的识别率也有很大关系,即带有哪些宾语的汉语动宾结构与日语的动宾结构相对应。汉语属于孤立语,在动宾结构上没有表示动词和宾语这一语义关系的形式标准;日语属于黏着语,动词和宾语这一语义关系用宾格助词「を」表示。通过把汉语的无形态标识与日语的有形态标识结合起来,找出汉语动宾结构与日语宾格助词「を」的对应关系,从而提高汉语动宾结构句翻译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取り出す」为例考察了「とり+V2」复合动词的语义特征,提出对动作对象、动作场所或动作本身的语义范畴限制以及动作实现的难易度是影响V2单纯动词和「とり+V2」复合动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期对复合动词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复合动词的习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日语中,「手伝う」和「助ける」这两个动词都可以翻译成汉语的"帮助"的意思。很多日语初学者对两个词的区别比较模糊,在使用上经常出现误用现象。本文主要就两动词动作对象的差异,通过具体例句作以简单的分析,希望对日语学习者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日语的动词数量繁多,意义纷杂,但动词之间绝不是毫无联系的存在,它们之间往往可能建构为一个联系深远的"类动词"语义网络。文章就是在国广哲弥对「ふく」的分析基础上,运用国广哲弥提倡的现象素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如意向图示理论、容器图示理论等,对「ふく」的原始含义、核心含义、派生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将「ふく」类动词表面看似毫无联系及联系甚远的含义,从一个新的认知角度巧妙地联系成有机的整体,构建「ふく」类动词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7.
「手」不仅是表示身体部位的概念,而且还表示许多从原义上派生而来的语义。本文以日语身体部位多义词「手」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提喻和转喻在「手」的语义扩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并通过分析归纳出「手」的认知性语义扩展类型。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做”“干”“搞”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三个动词,它们都具有表达动作和行为的意义,在汉译日的过程中,常常译为日语中的动词「する 」或「やる」.以中国作家莫言小说《蛙》中的例句为例,从中日语言对比的角度,考察现代汉语“做”“干”“搞”对应的日语表达方式,并讨论译为日语动词「する」和「やる」的两种情况,以期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做”“干”“搞”的日语译法,更加准确地掌握日语动词「す为」「やる」的区别与用法.  相似文献   

9.
现代中文的动态助词"了"和日语的「た」能作为完成相,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过去、完成,二者的文法意义同样,有着对应关系。但是在实际运用中"V+了"和日语的完成相不是简单地对应,而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了"和日语完成相在不同的文法系统中,有着各自的文法意义。所谓完成相在日语中用作为体标记「した」来表示,而汉语中则用动态助词"了"表示,汉语中的"了"有着更复杂的意义。通过误用例子探求"了"的文法意义及日汉体态习惯误用的形成原因,对日汉互译及汉语圈的日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秀云 《海外英语》2011,(6):341-342
日语中的动词有各种各样的词形变化,与不同的词接续表达各种各样的动作含义。常见的动词「なる」接在名词、形容词、动词后面表示现象、事物自然发生变化后所呈现的一种状态。在日常表达中利用率相对较高。但是,由于接续不同、中日文化习惯差异以及另外一个表达变化的动词「する」的存在,在使用中经常会发生「なる」的误用,文章对动词「なる」的误用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1.
「~テクル」是日语中一个重要的动补结构,是移动动词「クル」语法化的结果。这一结构使用频率极高,同时也是汉译时的一个难点。以往的研究多从「クル」到「~テクル」的语义变化路径为中心展开,拟从汉译角度对其进行考查,分析探讨将其翻译成汉语时的最佳措辞。  相似文献   

12.
在日语中与「来た」对应的、表示"将来"的场合,我们自然会用「来る」来表示.如在「田中をんは来る」中,无论田中什么时候来,即便用「今来る」也不表示现在时,表示的依然是「すぐ来る」将来时.但如果就此说日语中的「来る」的「る」表示将来时的话,那么在「山が見える」中则一般表示现在时,而在「もぅすぐ山が見える」中,又变成了表示将来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是不能以「る」(包括其它活用动词)来区别日语的现在时和将来时,因为日语中没有如英语"过去一现在一将来"的表达形式,即日语中没有将来时.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分析日语为何没有将来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日语的"「一緒に」和相互动作动词"的用法,通过个别的动词「戦う、争う、競う」进行了考察。发现「一緒に」和单向性强的相互动作动词能共起,而和相互性强的相互动作动词不能共起。在可以共起的情况中,加上了「一緒に」,就变成了"原本是分开的各个施事开始变得关系亲密、合成了一个整体,共同朝着同一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14.
以复合动词「~あがる」为考察对象,从修饰与被修饰的角度将其分为四类,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其意象图示,指出各类「~あがる」的语义之间是通过隐喻(metaphor)的认知手段互相关联,并实现由基本义到扩张义的语义发展。以期窥探复合动词的语义扩张的认知模式,以利于日语学习者对于复合动词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5.
汉日关闭义动词都有“关门”的用法,该用法可以看作共时层面上的基本义。“关门”的动作过程可以分解出[+使受事发生状态变化]、[+使受事与其它部分重合]、[+施加约束]和[+行为的结果产生阻断功能]4个语义特征。汉语动词“关”、“掩”和日语动词「しめゐ」「とじゐ」「ときす」都具有表示“关门”的用法,另一方面又各自侧重不同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中日"手"语义的基础上,调查了中日"手"惯用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范畴,并结合实例对比了中日近似的"手"惯用语。分析结果表明,汉语"手"惯用语多由三个字组成,结构上动宾式较多;日语"手(て)"惯用语绝大部分为动词型惯用语。在语义范畴上,中日"手"惯用语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分析了日语惯用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提出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和製漢語」是日本创造的汉字词,现已在汉语、日语和韩语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和製漢語」在汉语、日语和韩语中存在一些词形相同而语义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同形类义词,因而容易导致误解和误用。在查找出汉日韩语中存在的同形类义的「和製漢語」的基础上,对它们在汉日韩三国语中的语义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为在汉日韩三国语中正确学习和使用「和製漢語」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日语的状态表达语通常为「Vている」、「Vてある」句型,一般指描述事物或动作结果现阶段的状态含义。汉语中经常被提及的对应表达方式是"V着"。笔者利用中日语料库进行实例调查,发现汉语"V着"除了可以翻译成日语的「Vている」、「Vてある」,还有「~ながら」、「~て」等多种表现方式。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导致中国学习者在习得日语时受母语影响,产生了「Vている」と「Vてある」的误用表达。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本论文试分析中日状态表达语"V着"と「Vている」、「Vてある」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0.
李孟欣 《考试周刊》2011,(40):101-103
「もらう」是授受动词的一种,前面一般接续助词「に」或「から」表示动作的起点。本文从接受方是否想得到某物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对「~にもらう」和「~からもらう」进行对比,得出(1)接受方想得到某物时,「~にもらう」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交流,主要表现出接受方的感激之情,「~からもらう」强调动作的出发点;(2)接受方不想的得到某物时,「~にもらう」语义蕴含丰富,「~からもらう」只是强调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