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适是盛唐时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与关注,但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赠别诗尚未得到人们应有的认识。从其赠别诗的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其赠别诗在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对赠别诗的发展做出了开拓与创新。这也是高适成为盛唐大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勃是初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典雅,尤其以赠别诗与怀乡诗见长.文章从王勃的怀乡诗与赠别诗产生的生活背景及其特点等方面分析了王勃的这些诗.  相似文献   

3.
唐诗排行榜     
赠别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门类。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尤其重视离别。文人雅士们在离别之际往往会创作诗词用以送别,这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其他诗歌不同,赠别诗在抒发自我情感的同时,也担负着赠别友人的实际功  相似文献   

4.
论李商隐诗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商隐不仅在写作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段,而且在象征艺术方面有许多创造。他能娴熟自如地运用整体象征手法。个性化和朦胧化是李商隐象征喻象的重要特征。李商隐诗“深情绵渺”的独特诗风和诗歌“多义性”特征的形成,都与其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有密切关系。此外,李商隐诗中的象征还与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抒情手段存在密切关系。理清这些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李商隐诗象征艺术成就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政治诗虽不及他的爱情诗为世人瞩目,但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性,在晚唐江河日下的社会形势下有着特定的历史意义。解读李商隐的政治诗对于了解诗人的创作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李白巴蜀诗总43题52首,其可粗分为青少年蜀中生活诗、出川后写到巴蜀的诗、流放夜郎至三峡及遇赦回棹诗三阶段,题材上可粗分为政治抒情、抒怀访道、写景咏物、交游赠别、爱情五大类型。李白巴蜀诗内容、题材、风格、体裁皆有自身演变发展轨迹可寻,李白巴蜀诗变原因有三:崇仙尚道、兼具儒学信仰所致;个人不幸的经历遭遇使然;自身写诗能力提高的结果。李白巴蜀诗不仅对其自身思想、性格的形成,及其一生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对唐宋诗的演变发展多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过去一些读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往往穿凿附会、破坏了诗的整体艺术形象。要真正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即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更要注意从客观存在的艺术形象以及作的创作个性等方面全面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悼亡诗叙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悼亡诗史的背景下,阐述李商隐悼亡诗的独特价值。李商隐的人生际遇、个人气质与其悼亡诗有密切关系,而“生为死祭”的凭吊与生言死事的语言确实是人生哲学和处世姿态的体现。本文试就李商隐际遇、气质与他悼亡诗的关系,以及诗中深沉的身世之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柴亚茹 《成才之路》2013,(19):95-95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杰出诗人,他的诗从题材上可分为四类:政治诗、咏史诗、咏怀诗、无题诗。这些诗无论从反映社会的深度还是广度,还是在开拓和创新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文体分类学的角度看,别诗仍应属于赠诗,是赠诗的一个特类。统观我国传统别诗发展演变的历程,就其感情模式而言,经历了“伤别”、“达别”、“壮别”三个重要阶段。在别诗这一大类下,又可分出“送别”、“留别”、“赠别”、“忆别”四个小类。  相似文献   

11.
《渭城曲》与《别董大》分别是王维和高适赠别诗的代表作之一。同是赠别诗,前者以其浑厚的离别之情和细腻哀婉的心态感人至深,而后者以其豁达的胸襟和豪放悲壮的风格使人折服;前者的渭城风雨缠绵低徊,而后者的塞外风雪豪迈悲壮。虽然其思想内容、取材与表达方式不同,但二诗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的许多作品,都饱含着对广大下层人民的深厚感情。通过对其抒情诗、政论诗、题赠诗等大量诗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以发现作品中诗人的爱民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材对李商隐《锦瑟》诗主题的叙述比较笼统、含糊,显得模棱两可,给学生朦胧含糊的印象,难以准确理解原诗。我们认为,给学生讲古诗文,特别要有明确的主题,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诗境,把握全诗主题,对诗有一个较为深刻准确的认识,否则,学生很难读懂诗意。其次,教材对李商隐的生平介绍太简。我们知道,作家的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很大,而教材在这方面说明太少。学生很难把握李商隐的思想。李商隐少年得志,十九岁时因才华横溢深得牛党令狐楚的赏识,先从令狐楚学骈文章奏,被引为幕府巡官。后经令狐陶推荐,二十五岁举进士第。二十六岁时,李党泾…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在流戍的过程中,因为环境的变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所以写出大量异于以前的诗篇。这些诗大致可以分为赠别唱和诗、写景抒情诗、竹枝词。这些诗有着多姿的风格,突出的艺术成就,炽热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真诚热爱,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些流戍诗既是他诗集中的杰作,也奠定他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作主要有边塞诗、赠别诗和宫怨闺怨诗三类。他笔下的月亮意象几乎可以和任何题材的诗歌交相辉映,可以和任何内容相连在一起,在对边塞将士内心世界的揭示,对送别之人惆怅、愁苦心情的描写,对宫闺怨女愁心的细腻刻画及其七言绝句整体特色的体现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王昌龄的带月诗还常用月亮的盈虚、明昏来表现无常世事。在结句中好用月意象,并结合多种意象来写月,也是他七绝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6.
意象,就是诗中的艺术形象,它是经过诗人审美再创造的,渗透了主观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历代赠别诗中,诗人常用一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17.
李宪生 《天中学刊》1998,13(1):50-52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其诗作包蕴密致,沈博绝丽,至今慕者如云。王蒙(李商隐研究会名誉会长)认为,中国的古诗,特别是李商隐的诗,有一种绝对性。他的纯粹性和普遍性、深刻性是无法比拟的。①李商隐独特的诗歌艺术的确有许多是值得今人去重新认识和研究的。在此仅就其《无题》诗意象方面的特征微加探讨,略表浅识,以求教于方家。真情的凝聚心灵的浓缩李商隐生活在国势日衰,朋党争斗的晚唐时代。此时,李白式的“裘马颇轻狂”的生活,杜甫式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以及两位大诗人开拓的豪放、沉郁顿挫的诗风,都已不合时宜。于是李…  相似文献   

18.
文章百字     
李商隐的诗,是一种秘园。  相似文献   

19.
送别诗是表达一种离情别绪的诗歌,它包含离别、赠别、饯别等内容。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历史悠久,灿若星河。中国是一个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对离别之情尤为看重,送别诗中常常包含着生死离别的痛入心扉的审美价值观,也正是因为此,送别诗独树一帜,彪炳千秋。本文从送别诗几种情感描绘方法上进行探究,从而让我们深层次地了解送别诗,为今后继承和发扬这一瑰宝,做点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20.
《西陲竹枝词》和《濛池行稿》记录了祁韵士流放伊犁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用纪实笔法展现了西行心路历程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其赠别诗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亲友的复杂情感,体现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诗人经受政治挫折,反思自己的人生,一方面与亲人、朋友以及自己的前半生进行告别,一方面与过去之奋斗的理想进行告别。告别中蕴涵着诗人对自己的慰藉,痛苦中又寄寓对戍边生活的憧憬。此外,赠别诗还体现了诗人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戍边受命著史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