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高校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课程结构入手,从课程的宏观总体结构和内涵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这样,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才能深入,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经济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熊应进 《当代电大》2004,(12):27-34
1 判断题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2 )在全国工业普查中 ,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 ,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3)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标志是依附于单位的。4 )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来的 ,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来的。5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6 )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7)在统计调查中 ,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调查单位。8)对全国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 ,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9)统…  相似文献   

3.
影响红色旅游区域协作的因素很多,总体来讲,包括宏观因素、微观因素两大类型.其中,宏观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微观因素包括政策管理因素、市场营销因素、产业组织因素、金融投资因素和人力资源因素等.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推进大学英语改革,必须结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等宏观层面对大学英语课程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价值体系提供了基本依据,转型发展为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价值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均衡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逐步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学校外部转向学校内部。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3,129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对校内公平总体满意,但存在显著的学段、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城乡和区域差异。在学校因素中,课程教学、学校氛围、师资质量和办学条件都对学生校内公平感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为促进校内公平,建议政府加强监督和指导,保障校内公平落到实处;学校要抓住关键环节,科学推进校内公平;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反思,提升自身的公平意识和践行公平理念的能力;家长和学生要加强沟通与交流,提升对教育公平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6.
观点     
《教育》2011,(9)
周洪宇:可建立教育特区带动教改全局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在今年两会提出建议说,教育改革涉及宏观的顶层设计,中观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制度安排,微观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的革新等。我国的国情是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教育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只有切实从不同区域实际出发,才能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议借鉴经济特区的经验和精髓,在全国先选择一个区域,由中央确定为国家教育特区,赋予  相似文献   

7.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和践行。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认同度较好,也存在相当部分大学生认同肤浅、表面、不深入的情况,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不认同。究其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宏观环境,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实践以及家庭的微观环境等都是影响因素。因此,提高认同度,尤其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既要稳步支持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也要加强高校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受到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并发挥其社会功能作用。无论是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社会因素在教育决策中和教育研究中的参与性与渗透力是人们有目共睹的。社会学成为课程研究的基础学科已在所有课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这些区域经济政策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十六大以来,学术界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内涵和基本问题、区域经济政策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区域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区域经济政策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地方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当前,我国已由国家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过渡到了以国家课程为主,兼重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国家课程是根据国家对未来公民基本素质的一般要求而设计的,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基本教育标准,它对各个地方、各个学校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的。地方课程是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实际对人才的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反映了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也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特殊性。学校课程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及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它反映了社会对…  相似文献   

11.
地域历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将两者有机结合,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弘扬地域文化、培养爱国情操都是大有裨益的。而湖北有非常丰厚的历史遗产,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在地域史与《纲要》的结合上,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也要注意方法、手段,以及适度性、针对性、客观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多还处在边缘的状态,这与新建本科高校在区域中所处的位置是不相称的。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海西建设为福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在服务海西中融入区域发展主流,通过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实施区域合作共建、引领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等途径,以期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实现特色发展和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经历了二个阶段:计划经济时代区域高校社会服务的单一化阶段和商品经济时代区域高校社会服务的多样化阶段。综观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发展的历史,区域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迅速开展,主要受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心下移、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高等教育区域化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区域高校社会服务的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存在着地域中心主义的倾向。地域中心主义表现各异,危害颇多。其滋生既有社会根源,又有认识论和心理倾向等根源。史学工作者应以科学的史学观和方法论克服地域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略谈对词史的地域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我们的词学研究和词史书写,对词的产生与发展的地理因素和地域文化特征有所忽视。而实际上,词的创作的地域文化特色,是贯穿千年词史的一种地理文化现象。回顾词史可知,词初起时就带上了十分浓重的江南地区的地理人文色彩。五代时。西蜀“花间”词烙下了鲜明的西蜀地域文化的印记。南唐君臣的词则主要是扬州地域文化的产物。入宋之后,词的地域性特征有所加重和发展,宋词几个有影响的流派都有一定的地域特征,相当多的宋词作品都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与南宋词平行发展的金词更是典型的“北方文学”。降及清代,词的地域性特征更加突出,甚至成了划分和识别词派的主要标志。对这个贯穿千年词史的地域文化现象,有必要设计出一系列课题,开展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6.
湘西区域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湘西社会经济面貌的形成与特定时期内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关。从地理环境结构和地理区位变化分析入手,是探讨湘西区域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演进幅面加以审度,还是就地域文学的审美价值构建体系进行探析,作为地域范畴的“当代西蜀文学”都无疑是当代四川文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文学部落,并日益为文学界所瞩目。但作为一种更多地富于了地城文化价值意义的文学形态,它又有着属于自身的发展历史、演进律则、美学象仪和特出的个性内质。本文正是通过实证方法对它在地域文化内蕴、历史演进成因、现实发展态势以及成就与地位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当代性特质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探究,力图揭示它作为地域文学形态在边缘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意义和审美价值。并以此召唤对地域文学存在价值给予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世界和我国师范教育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审视我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开始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后,地方师范院校的迅猛发展,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我国包镖括地方师范院校在内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的迅速解体重构,文章认为都是合乎教师教育发展规律的演变。在这剧烈而迅急的演变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它应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锐意进取改革转型,昂首阔步地走进教师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史学前沿,社会史完成了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变,代表着史学的发展趋向。然而国内社会史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研究对象的区域失衡现象,即"优势区域"与"弱势区域"的存在与巨大落差所造成的研究重心的极不平衡,这制约了社会史研究的全局性发展和实质性突破,也影响到社会史研究整体史目标的实现。针对失衡现象,改变与调适十分重要,务使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能够建立在区域之间的相互观照和互为整体的基础之上。其中,建构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范式,建立"优势区域"与"弱势区域"的对话机制,建立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资料系统等皆不失为有效而具体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区域性高等教育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服务人才支持,同时也是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合力、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文章通过积极寻求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性高等教育两者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探索共生共荣的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