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汉代文体研究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还在于策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举贤良对策》的目的在于向统治者传达治国理念,而"大一统"的治国思想既是董仲舒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儒学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董仲舒"大一统"治国思想的提出背景、内涵及功用进行分析阐释,力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董仲舒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2.
张岱年、侯外庐、冯契等马克思主义学者考察了董仲舒宇宙论、天人关系论、人生论、政治论、认识论等领域,分析其概念、命题、体系之理论与实践意义,展现了董仲舒思想研究的多样性主题。针对儒学独尊的政治和思想后果,张岱年等学者探讨了政治上大一统与学术上百家争鸣相容相成、相得益彰的建构路径。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中国正在进行西周初年“制礼作乐”、汉初“独尊儒术”以来第三次意识形态建构。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践辩证法指导下总结董仲舒构建封建意识形态、文化制度的历史经验,是深化儒学和董仲舒思想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大一统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便是政治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政治大一统是董仲舒大一统论的目的所在,而思想大一统则是实现政治大一统的重要手段。大一统政治观虽然实质上是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但在西汉前期特定历史条件下,是有利于封建国家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儒者宗"的董仲舒,是汉代著名思想家.适应大一统政治之需要,他在继承先秦儒学并吸收其他诸家有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儒家神学理论体系.而其行政管理思想则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行政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行政权力论、行政实施理论、人事行政理论、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等几个方面对董仲舒行政管理思想作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人们历来把董仲舒视为正宗经学家,却忽视了他对儒家学派以外思想的吸收.本文试图从董仲舒思想出发点、灾异学说及爱利观与逻辑方法论的探讨入手,以剖析董仲舒对墨学的吸收.作者认为这种思想上的承袭是通过肢解来实现的,它反映了儒学为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所作的努力,并且与秦汉学术思潮合流的趋势一致.董仲舒吸收墨学既增强了儒学为适应性,也使之更具排它性.这一历史悖论是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历史进步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政治思想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大一统论维护了中央集权 ;“天人感应”说促进了社会安定 ,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他主张举贤任能、廉洁政治 ;任“德教” ,施“仁政  相似文献   

7.
孝道伦理思想是董仲舒哲学中的重要部分。董仲舒以天道论证孝道的合理性,用五行次序来说明父子之序,同时又认为孝悌是社会安定的根本,王道政治要重视孝悌的实施。孝悌是为人之道的重要德行,董子由"志"论孝,强调"志"是孝的本质内涵,最后用经权理论对孝行方法提出自己的权变思想,要求人们在坚守孝道人道主义的原则下变礼守孝。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作为儒家伦理美学的代表人物,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本文试从董仲舒对秩序之美的追求中来阐述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质.秩序之关,在董仲舒笔下是分3个方面论述的:大一统论;服饰美;阴阳五行.  相似文献   

9.
杜杰 《华章》2010,(31)
董仲舒对于先秦儒学的附会在其对于先秦阴阳学说、道家学说、法家学说的糅合,其主旨是将阴阳五行的思想加入到对"天"的论述中,创造性地将政治力量的本源上归于天,并将这种神学化的天道儒学通过政治力量成为国家与人民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论董仲舒思想的辩证法因素吴神贵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为适应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名、墨、阴阳等诸家思想,构筑了一个汉代新儒学体系,对于董仲舒的哲学思想,过去人们往往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只是简单地贴上唯心主义和...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至西汉六百多年间,中国继政治之大一统后,思想上一直难以统一。顺应时代的要求,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以解决此难题,儒家“大一统”思想成为了帝国的统一意志。与此同时,对策中所表现出的卓越思想魅力和文学特色,推动了汉代散文“新儒学”创作立场的确立与汉代文论实用化标准的形成,自此经术文风在两汉散文创作中风靡。  相似文献   

12.
贾谊作为西汉时期极具理性光辉的儒家大师,对西汉大一统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是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到董仲舒的儒学大一统这一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理论巨擘,是汉武帝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理论先行者。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想是贾谊仁政政治哲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在其政治哲学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汉代儒学与制度发展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汉代儒学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符合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时代需求,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儒学不仅成为汉朝统治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生成为汉朝统治集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后来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5,(93):120-121
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以道家的天道观和阴阳家的思想为理论依托,充分吸收法家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主张,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就自己为一代儒学之宗。同时,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集权和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让儒学一跃而成为正统思想。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者宗”的董仲舒,是汉代著名思想家。适应大一统政治之需要,他在继承先秦儒学并吸收其他诸家有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儒家神学理论体系。而其行政管理思想则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行政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行政权力论、行政实施理论、人事行政理论、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等几个方面对董仲舒行政管理思想作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对两汉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学术界对其进行的研究涉及到了许多领域。而作为大一统专制体制的理论根据,其影响最为直接的当在教育领域。兴学和察举是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主张。而大一统的教育政策则为之确定了方向和标准。同时董仲舒的名号思想、人性论以及教育教化等,也都是研究董仲舒教育思想所应关注的。董仲舒以其天人观构建了儒学教育理论,使儒学从村野走向殿堂,也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7.
贾谊与董仲舒的人生际遇曲折多舛,而正是这样的经历迫使其对治国理政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和思考。贾谊与董仲舒都曾受到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二者对儒、法、道的思想有继承更有发展。贾谊形成了"以礼治国""坚持仁政、不废法治""以民为本"的行政伦理思想,董仲舒形成了"以德治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的行政伦理思想。对比分析二者的行政伦理思想,可以看出贾谊将礼的概念由伦理范畴扩展为政治范畴,而董仲舒是将德育引申到治国方法中;贾谊用制度沟通礼、法,董仲舒强调儒术的统治地位;贾谊主张以"民意"选吏,董仲舒利用"天意"来约束统治者的行为。二者的行政伦理思想是启示借鉴与继承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是两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经他改造后的儒学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董仲舒把自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的一些有关祥瑞灾异的思想系统化、政治化,形成了一套为统治者服务的祥瑞思想,成为董仲舒实现其“大一统”愿望的理论工具之一,对两汉时期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汉画像石上丰富的祥瑞图像正是这种影响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的生态思想丰富而深刻。"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是董仲舒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生态思想的基础。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就是构建一个"制约平衡"的有机政治结构,使"天-君-民"之间形成良性生态关系。董仲舒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爱物顺时",强调保护资源、顺应自然,追求经济生产中天、地、人关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神化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登位之初是怀疑天命的,也不知如何实现天下大治,多次征集贤良文学问以治国之道.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天命观及阴阳五行学说,从而使儒学神学化.汉武帝肯定天命、大一统观,部分地吸收了董仲舒的"春秋决狱"思想,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