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9年5月3-5日西藏南部和东南部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其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三槽两脊型,孟湾风暴(法尼)登陆减弱后的低压(槽)和高、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高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低空西南风风速大小与降水强度有明显的关系。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法尼"登陆后外围云系不断上高原,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向高原移动,不断地为降水区输送水汽;降水期间,强的上升中心为-1.6Pa·s~(-1),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2.
应用Micaps和NCEP资料,分析了2015年4月初赤峰市久旱转雨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结论如下:前期3月份是暖干的气候背景,研究区域(1150E~1250E、400N~500N)处于500hPa槽后西北气流中,高度场比历年偏高30gpm以上;正变高中心位置在1400E~1800E、400N~600N范围内,中心强度为60gpm。低层是西北风距平流场,不利偏南水汽向研究区域输送。进入4月份环流发生调整,研究区域处于500hPa槽区,接近冷湿环流形势;高度场比历年偏低40gpm以下,负变高中心位置在1100E~1250E、400N~500N范围内,中心强度为-50gpm。低层位于气旋性环流顶部偏东风距平流场内,多低值系统活动,具备偏南和偏东风输送的水汽条件。暖干的环流背景下,研究区域冷空气活动频数少,位置偏北,强度偏弱,高温少雨;而冷湿的环流背景与之相反,冷空气过程较多,有利研究区域低温多雨。环流调整后,4月2日和11日至13日赤峰市出现两次高空槽配合地面气旋影响的暴雪天气过程,解除了干旱。两次降雪过程中,都适时进行了有效的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3.
孟加拉湾风暴对低纬度高原区域的气候以及水汽输送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主要利用JTWC风暴、TBB卫星资料、NCEP/NCAR以及FY-2卫星云图资料,以2007年5月、9月以及2008年5月为例,主要研究了孟加拉湾风暴对青藏高原地区造成的强降水过程,并且比较了2007年5月和2008年5月在风暴期间对云南地区造成的强降水空间分布差异性。研究表明,①2007年5月16日孟加拉风暴开始向北移动进入中国青藏高原南部西风槽区域,在西南部区域造成了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降水天气,造成中国西南部区域累计降水量集中在40-100mm之间,有小部分区域累计降水量高达100mm;②孟加拉湾风暴形成于阿拉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并且风暴逐渐向北方移动,在中国青藏高原区域存在一个闭合的低压活动,风暴登陆后强度显著性的递减,但副高之间形成的西南气流以及低压环流仍然控制我国西南区域,地面冷锋迅速向南移动至滇西南地区,且降水空间分布特征与风暴的路径具有密切的关系,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于孟加拉湾风暴与青藏高原低压系统相互配合的形势下;③低层区域水汽输送较为强烈,而高层水汽输送相对较弱,且水汽输送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北部区域,5月期间出现的孟加拉湾风暴在西南方向上对水汽输送的实际输送量是10-11月风暴期间的4倍,5月份是西南地区水汽输送的重要系统之一;④2008年5月风暴期间造成的云南地区降水量极大值要远高于2007年5月份,且2007年5月出现的垂直速度场峰值要大于2008年5月份,这两次风暴期间垂直速度场强上升区域均集中在气压为500-300hPa之间。通过对孟加拉湾风暴的研究,有利于对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气候以及天气系统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提高青藏高原地区防灾减灾工程工作效率以及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青海东部2007年8月7日和25日两次受副热带高压环流影响的大到暴雨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在青海大雨关键区内(80~1100E,30~47.50N)的特征分型均为高原切变型,青海中西部处于两高之间切变的低值系统之中,甘肃东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2.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其外围的西南气流为东部的大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3.前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使青海东部形成上干下湿的不稳定条件,随着高空冷平流下滑,触发了能量释放,形成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1979~2010年的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和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热带气旋资料,文章通过研究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东风波、赤道辐合带等的影响进而揭示低空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与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关系。传统意义上,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可划分为:西行路径、西北行路径、转向路径和异常路径,文章的主要研究对象为西行路径和西北行路径。首先利用风场资料对低空(925h Pa)经向风进行低频(10~20天)滤波并对滤波后低频经向风场进行EOF分解,分析表明低空越赤道气流及与其相联系的经向风存在明显的准双周(10~20天)振荡现象。研究表明,越赤道气流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较大的低频越赤道气流经向分量使得季风槽位置北抬,从而影响台风移动路径偏北,相反,较小的低频越赤道气流经向分量或负的分量不易使台风转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19~20日发生西藏南部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通过对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原南部区域性大到暴雪过程500hPa环流形势为南、北支槽型,北支横槽底部偏西风携带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与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形成降雪天气;南支槽及其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是产生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由于南支槽强度较强和稳定维持,槽前强盛的西南气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有利于大到暴雪暴雪天气的产生,落区主要位于南气流移向的左前方(高原南部);高空200hPa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强辐散,抽吸作用加强,有利于中、低层水汽辐合上升,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也有利于南部强降雪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产品以及数值预报的检验,对2013年1月至2月,在西藏南部四次特大暴风雪极端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亚欧地区的中高纬均为经向环流型,鄂克次克海至整个东亚地区是低压槽区,南支主槽在70°E附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很明显强度很强,伊朗高压东伸,强度较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有利于南支槽的加强和维持缓慢东移来影响高原西南部,即南支槽为此次高原西南部的暴风雪天气提供了稳定的环流背景.同时,不能忽视高原大地形的影响.②四次暴雪的水汽都是由阿拉伯海的偏西气流提供,水汽通量散度强辐合中心的位置和500hPa低空急流的中心强度以及急流轴的位置都有所不同,带来的降水强度和落区不同.③正涡度发展的高度也不同,所带来的降水强度也不同,高层强烈辐散配置导致强垂直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8.
唐宝琪  延军平  王璐璐  刘永林 《资源科学》2015,37(12):2514-2523
本文基于东北地区87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IDW空间插值法、Morlet小波分析及斯尔皮曼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5a东北地区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a,东北地区年降水日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降水日数总体呈极显著减少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呈多-少-多的分布格局,年降水强度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由南向北不断减小。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且随着降水等级的提高,高值中心逐步向辽东南地区移动;强降水强度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大雨强度在各地差异不大,暴雨强度的差异较为明显。大雨和暴雨不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降水方式,但对年降水量的贡献较大;降水量与强降水事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大雨降水量和日数的减少对研究区降水量的响应最显著,贡献率最大。大雨和暴雨日数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22a、5a,降水强度主周期均为28a。该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东北地区极端降雨天气,对区域农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TBB等资料分析2020年10月4—6日在林芝墨脱一带出现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稳定的天气尺度系统是此次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500hPa中高纬地区深槽的稳定维持,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高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伊朗高压的稳定,高原位于两高之间的低槽区,形成了高原西部稳定少动的高原槽;100hPa南亚高压呈带状,高原处在南亚高压中心偏北强分流辐散区,同时200hPa高原位于高空急流右侧强辐散区,高层稳定的辐散条件产生抽吸作用,加强低层上升运动的发展,并建立深厚的湿层;700hPa高原南部一直为西南风或南风,源源不断的向高原输送孟湾水汽,有充沛的水汽条件。4—6日TBB云顶亮温在-30℃左右,此次强降雨过程在TBB云图上没有明显的指示意义,造成墨脱强降雨的云系为对流云团的边缘云系,且主要影响强降雨的云系来源不同,加之雅江大峡谷河谷地带的三面环山的地形作用发生了强降雨。此次过程的水汽条件较好,湿层较为深厚,墨脱处于高湿区;中低层的相对湿度一直在90%以上;比湿500hPa以下为5 g/kg以上,其中850hPa的比湿达到了12g/kg。再从动力条件分析,从垂直速度图上发现低层850hPa至500hPa均为负速度的上升区,其中5日墨脱一带500hPa垂直速度最明显,说明有很强大的上升运动;加上散度场很好的高低层配置,为此次强降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4—6日假相当位温变化趋势较一致,墨脱一带为高温高湿区,跟水汽条件结合发现该区域为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构成了层结不稳定,易触发强对流天气,为强降雨提供不稳定条件。在稳定的环流背景下,满足了三个强降水的条件,加上墨脱地区的天然地形很有利于形成降水,促成了此次连续性的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0.
针对WRF模式自带土地利用数据更新不及时及精度不高的现象,本文将国内外主要土地利用数据(MODIS2012、GLC2009、GLC2000)与WRF模式耦合进行土地利用数据的优选,并将优选数据初步应用于枣庄城市热岛模拟中。结果表明:①MODIS2012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有较好的模拟结果;②研究区10月份热岛强度最大为0.671℃,其次是1月份和7月份分别为0.570℃和0.550℃,而4月份热岛强度较小为0.467℃;城市热岛强度日最大值出现在22~23点,最小值出现在13~14点;③由于盛行风向的影响,滕州市与枣庄市中区城市热岛中心均存在春夏季北进、秋冬季南移的现象;④枣庄地区城市热岛主要受枣庄市中区的影响,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岛的贡献率大小排序为:城镇建设用地>农田>林地>未利用地>草地>水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地区春季降水与气温异常型的联合EOF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振华  余锦华 《资源科学》2013,35(9):1898-1907
利用中国东部地区(100°E以东)140个气象观测站1951-2010年的逐月降水和地面气温资料,在去除气温的线性趋势的基础上采用联合EOF分析等方法,对春季(3-5月)的降水异常型和气温异常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第一典型场(方差贡献率为28.13%)中,降水异常型态为南方型,存在3个暖异常区域:华北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陕西汉中地区以及西南地区;3个冷异常中心:一个位于长江以南地区,一个位于东北地区,一个位于西北地区的内蒙古西部。时间系数存在准3年、4~5年和8年尺度振荡周期;②在第二典型场(方差贡献率为16.57%)中,降水异常型态为中间型,气温异常偏高区基本位于南岭以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气温异常偏低区处在南岭以北地区。时间系数存在3年和18年为明显的时间振荡周期;③在第三典型场(方差贡献率为7.94%)中,降水异常型态近似表现为北方型,气温异常场,从南向北表现为“+-+”交替分布型。时间系数存在24~26年、4年为明显的时间振荡周期。通过3个模态的分析发现降水异常偏多与气温异常偏低、降水异常偏少与气温异常偏高的一致性特征在长江以南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当降水偏多时,云量增多,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再加上异常偏多的降水改变了地表的湿度(增大),进一步使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相应减少,从而导致了地面气温降低。  相似文献   

12.
《软科学》2015,(10)
利用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1990~200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检验了新常态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N型关系;而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不断调整,倒N型曲线的拐点会发生移动;经济增速越低,拐点处对应的人均GDP越少,说明经济增速的放缓会使拐点提前到来。拐点的提前意味着我国可能会提早迎来随着人均GDP的提高,环境污染加速降低的福利时代。  相似文献   

13.
利用micaps资料对邢台地区一次春季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属于低压槽型西北大风,大风发生区域位于200h Pa急流轴北侧;2)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达到1037.5h Pa,冷空气沿西北路径向东南扩散逐渐影响邢台地区;3)地面气压梯度非常强,110-120°E10个经度内有8条等压线,气压梯度为20h Pa/10个经度;4)垂直速度场上邢台处于强下沉区,低层辐散中高层辐合的散度配置使得邢台地区下沉运动进一步加强,又有冷平流长时间维持,为大风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气象现代化手段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从风云2C红外云图可以发现,在近海"桑美"台风强度加强过程中,台风外围云系被台风外核区吸收,风暴直径明显减小,结构更为密实,台风眼由模糊发展为清晰;在迅速加强阶段,台风迅速向内收缩,呈现眼壁上螺旋雨带的发展特征。根据温州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的组合反射率和径向速度产品揭示了直到登陆前1 h,桑美台风的强度仍在加强的事实,从组合反射率可见,台风从单眼壁发展成双眼壁,之后发展成具备更加深厚眼壁的台风结构,此过程对应于雷达径向速度图表现为,从一个大速度区发展为二个大速度区,直至更大的速度区。从登陆前后几小时地面测站的变压计算气压梯度可以判断强风区大小,结合变压及小时极大风风向变化可判断登陆点,以及作出登陆后移动路径的短时预报;小时累计降水分布表明,其具有明显不对称分布特征,前进方向右侧大于左侧,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台风环流主体区,外围降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12年2月20日至3月10日江南地区出现的历史罕见的持续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此次过程的异常环流特征为:(1)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强度偏强,我国北方地区长期由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持续的冷空气;(2)里海低涡不断分裂的小槽分成南北两支:北支加强了中纬度冷空气的输送;南支到达孟加拉湾后使得西南气流加强。(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以及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槽系统活跃,使得西南暖湿气流北上与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交汇产生降水;(4)雨带位于水汽通量湿舌区北侧,大致与相当位温能量锋区重合,冷空气活动在连阴雨雨势加剧中起了重要作用。(5)连阴雨期间维持着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配置,这对上升运动的加强和气旋性涡度柱上空抽吸作用的加强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选取我国2009~2012年沪深两市共528家亏损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政治关联、资本结构与亏损逆转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亏损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亏损逆转程度正相关;政治关联发挥了债务治理效应,增强了资本结构与亏损逆转程度之间的敏感性。进一步区分政治关联的强度和类别后发现:政治关联越强,其发挥的债务治理效应越大;同时,政治关联的债务治理作用主要来自地方关联,中央政治关联的债务治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利用EROR 0.25°×0.25°再分析资料、站点气象资料等,分析了暴雪发生发展过程中环流形式、涡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散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垂直速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以及水汽的配置和输送,总结了影响此次暴雪发生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1)横槽转竖、低压系统强盛、移动速度慢、持续时间久是本次暴雪过程的主要原因。(2)200 hPa和500 hPa有弱的整层下沉气流,850 hPa涡度场表现为正涡度中心,850 hPa涡度区内强中心区域对应了强降水的发生区域。(3)朝阳地区高空散度为正值区,低层散度为负值区。高层散度和低层散度差越大,越有利于降水的发展和维持。(4)700 hPa的垂直速度场维持强盛的上升运动区,与实况降水量较大时次相对应。(5)朝阳市大部分地区的850 hPa相对湿度达到了90%以上,水汽从西南向东北方向输入。  相似文献   

18.
刘欢  刘荣高 《资源科学》2012,34(2):242-247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数据资料,建立了以每次热带气旋6h间隔中心位置为基础的西北太平洋地区1°×1°经纬度格网,统计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1990年-2009年热带气旋的路径变化、发生频数、频率的年际分布和季节分布等。结果表明:①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的区域大概为100°-180°E,3.5°-51°N,主要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有:菲律宾群岛,中南半岛,中国东部沿海各省、海南省、台湾省,朝鲜半岛及日本三岛;②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发生次数有减少趋势,2000年-2009年年均发生次数比1990年-1999年年均少3次;③7月-10月热带气旋发生频繁,其中8月占到20年各月累计的21%;④热带气旋频数分布密集区为南海中北部以东、菲律宾吕宋岛以东,整体呈抛物线向东辐射减少;⑤热带气旋路径频率值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突出表现为频率最高值中心位置的规律性移动。  相似文献   

19.
 台湾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的海洋中,地处热带的北部和亚热带的南部,约为21°45′~15°56′N,119°18′~124°34′E,是中国最大的岛屿。它是受季风气候强烈影响的地区之一,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具有一个非常丰富的岛屿和山区植物区系。就其种子植物而言,约有186科,1201属,3656 种,包括热带属742属,温带属346属。根据台湾植物区系中各大科、主要植物群落优势种和中国特有种的地理分布以及热带属在整个植物区系中的主导地位,台湾地区的植物区系主体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中国台湾本地特有种十分丰富,其比例远高于中国特有种的比例。这似乎表明台湾植物区系是一个古老区系在多次地质事件侵袭后又起活化的历史演变的结果。新老成分并存、共同发展是台湾植物区系的重要特点。通过台湾全部属和非特有种在周边地区地理分布的分析,中国台湾植物区系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最为密切,是东亚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植物分区上应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的东亚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也是全球超太阳常数的极值区域之一。此处形成了一个"嵌入"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巨大的热源,可以伸展到自由大气,其超越了世界上任何超级城市群落所产生的中空热岛效应,对全球与区域大气环流系统变化的动力"驱动"产生了难以估计的效应。与地形热力过程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亚洲夏季风是世界上范围最广和强度最强的季风;从冬季到早春季节转换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造成青藏高原大地形感热的"快速响应"及其相对高值动态移动,在盛夏梅雨及其云降水带前沿线恰好停滞于中国"三阶梯"地形分布山地—平原过渡区。此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可能扮演着夏季风过程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角色。中国区域低云量与总云量极值区均与青藏高原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中东部湖泊群与冰川集中区空间分布几乎吻合,这表明"亚洲水塔"形成的关键因素与"世界屋脊"特有的云降水结构不可分割。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局地与下游区域云降水过程水汽输送流型等均有显著影响。长江流域降水与全国低云量存在一个明显沿长江流域的带状高相关结构,充分表明长江流域降水与上游"亚洲水塔""热驱动"以及对流系统具有重要相关关系。从跨赤道经向环流的视角可发现,夏季南、北半球跨赤道气流低层强偏南、高层强偏北气流出现在东亚地区和北美区域两大地形对应的赤道区,这2个跨赤道极值区恰与青藏高原、落基山高原位置相对应。青藏高原纬向与经向环流圈结构与区域-全球大气环流相关机制,印证了"世界屋脊"隆起大地形的"热驱动"及其对流活动在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作用。青藏高原特殊水汽三维结构分布和跨半球的纬向和经向大气垂直环流图表明青藏高原对全球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贡献显著。文章进一步以东亚、全球水循环的视角,提出了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性大气"水塔"的观念,认为在高原地区一个水塔的"供水"和"蓄水"循环体系,特别是高原地表冰川、积雪和湖泊作为"蓄水池"系统,使得所有的河流可作为"输水管道",将"水塔"的水向周边区域输送出去,高层大气也提供向外输送的渠道。青藏高原特殊的跨半球大气水分循环可构建"世界水塔"与其周边地区独特的水文功能概念,综合描绘了青藏高原"世界水塔"及其地球上一个完整的行星尺度陆地—海洋—大气水分循环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