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宋代诗学批评对李白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评,论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承唐人批评取向,从整体上集中辨析李杜优劣;二、一些诗论家受理学思想影响,对李诗创作旨向予以指责;三、对李白作为诗人的创作才性、艺术渊源、诗作艺术表现和审美风格特征展开详细论析。这基本建构出了古典诗学批评李白论的视野,为后世诗学批评李白之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清雄奔放是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对李白及其他唐代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详尽的文本分析,可以厘清这一术语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其诗作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研究的经典文本,他的作品便是他一生的写照,李白诗与风结下不解之缘,使用次数之多,别的诗人无法相比.作者认为“风”从很多的方面体现了李白的个性和政治抱负,形成了李白诗作的独特风格,本文从七个不同的方面对李白的一些名篇中“风”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自首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重庆)成功举办以来,认知诗学在国内发展迅速,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为进一步推动认知诗学研究深入发展,认知诗学研究会将于2014年11月13日—11月16日在广西桂林召开第三届认知诗学高层论坛。论坛由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国内外知名学者如Gerard Steen、Geoff Hall等将应邀与会,同时将举行"认知诗学译丛"的启动和《认知诗学与界面研究》刊物的首发仪式。主题:实践中的认知诗学议题:1.认知诗学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论特征2.认知诗学与小说研究3.认知诗学与诗歌研究  相似文献   

5.
郁贤皓教授的新著《李白与唐代文史考论》,作为“随园文库”的一种,2008年1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为《李白丛考》,收录了著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证李白的文章30篇,涉及李白生平事迹、行踪、交游、作品系年、辑佚与辨伪,并订正前人在李白研究中的错误,重新勾勒出李白一生的新轮廓;第二卷为《李白论稿》,收录了研究李白的理论与评述文章30篇,  相似文献   

6.
正为推动认知诗学与认知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全国认知诗学研究会举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承办的第三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17年11月18-19日在北京召开。届时,Mark Turner、Peter Stockwell、Liza Zunshine、Charles Forceville、Nancy Easterlin、Ellen Spolsky等国外知名学者将应邀与会。会议主题:认知诗学——探索与对话议题包括:1.认知诗学与认知文学研究新动向;2.理论与实践;3.认知叙事学;4.认知诗学与跨媒介研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李白的乐府诗歌中有大量是可以入乐的。但长期以来,对李白诗歌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文学与历史领域,音乐方面的研究极为欠缺,尤其是对李白诗歌的音乐性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从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核心音调、旋法特点、结构材料与终止式五个方面对李白乐府诗歌中可以入乐的部分(即歌诗)作品作了音乐本体方面的初步探析,以期对李白诗歌的全面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诗学研究方面,自戴从文的《乔伊斯与爱尔兰民问诙谐文化》发表后,国内学术界开始了乔伊斯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戴从文在文中考察了乔伊斯中后期作品中的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因素,指出“爱尔兰的民间诙谐文化除了改变了乔伊斯作品的价值取向,使他从早期的超人价值转向后期的群体价值外,随着作品重心的转变,乔伊斯后...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学自然观念虽滥觞于齐梁时期,却因对陶渊明自然诗风的忽略或评价不高,并未发掘其应有的真正内涵,在理论观念和文学之间造成历史错位。而李白不仅在人生态度方面,而且在艺术实践方面,都自觉秉承道家的自然哲学观念。他倡导"清真"自然的审美理念,实为中国诗学自然观确立之贡献最巨者。李白诗学自然观的形成,与开、天时期道家(道教)思想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同时而稍前的书学"自然至上"的理念颇有姻缘。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国诗学自然观研究历经三十年,第一阶段标志着诗学自然观研究的起步与学术视野的定位;第二阶段,专业方向的明确、学术意识的增强、论析的具体入微,体现出诗学自然观研究的逐步深化,渐趋成熟;第三阶段,成果数量的明显增多、研究质量的显著提高、批评视野的逐步开阔,都无不说明诗学自然观的研究已开始向多元拓展.中国诗学自然观研究,无疑是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三十年的研究历程,无疑成为中国诗学研究一笔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意象乃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亦是研究诗人诗作登堂入室的法门之一。以往论述李白诗歌中的意象者,多从其月、酒、剑等常见意象入手。虽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诸如李白诗歌中的蓬蒿等意象,无论从诗歌意象之传承性与开拓性,还是从解读诗人的身世经历与心境变化诸方面,均有与上述意象相等之意义与价值。因此,笔者拟对李白诗歌中的各类蓬蒿意象分类解析并着重阐发飞蓬意象所折射出的李白客居人生的飘零不偶感、人生如寄感、超迈洒脱感等。  相似文献   

12.
刘跃进先生之<玉台新咏研究>中提到方弘静曾为<玉台新咏>嘉靖十九年郑玄抚刻本做序一篇.方弘静在明代诗学上也颇有贡献.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略作论述:一、方宏静生平及世系;二、方宏静之交游;三、方宏静作品简析;四、方宏静诗学思想受到明代复古思潮影响,但他与前后七子思想也略有不同,在唐诗学史上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学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但在不同视野下对中国诗学做进一步的深度研究和延展考察,似乎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下去,如中国诗学概念的历史还原和深入阐发、中国古典哲学的寓言内涵和思维方式与后期诗学批评的深度关联,都是可以长期研究的课题;还有,诗史与诗论的结合研究更像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话题,诗学向曲学的延伸拓展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有诸多可以开掘的地方,亦可藉以反观诗学发展的脉络。本栏目的四篇文章由长江大学文学院四位对中国诗学研究有素的中青年教师撰写,他们的文章都非常关注细节,立论坚实,不乏新的思路和见解,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4.
杜甫率先用组诗、近体诗等形式,评价李白等诗人的诗作,给我们打造了新的审美视角和诗学理论.杜甫对李白诗歌的评价,透视出李杜之间的情感价值、李白诗歌传播的时间价值以及开一代诗学评论的先河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白是中国盛唐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是中国古典文化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十八世纪至今,李白诗歌在英国的翻译传播史已逾百年,对英国诗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18世纪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到19世纪的预热升温再到20世纪至今的如火如荼,李白诗歌在英国的英译作品的数量、质量都显著提高;译者们的研究范围也从单纯的诗作翻译扩展到对李白生平、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分析研究;他们的翻译原则也由直译为主、间接翻译为辅过渡到律诗和散文诗翻译并存。本文以李白诗作在英国的译介及特点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梳理李白诗歌在英国的翻译及传播历史,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李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化西传的途径、特点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声名显赫,其地位和影响均在李杜之上.李白、杜甫取代曾经的诗坛领袖王维成为中国诗学的神圣典范,虽然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势"之所趋,而韩愈作为最早倡导李杜独尊的人物,无疑是李杜诗歌价值和诗学意义的重要发现者.韩愈对李杜的推尊体现了他过人的诗史眼光和创新魄力,也初步建构了其后中国诗学的主流价值体系,指示了中国诗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7.
王辉斌教授的专著《李白研究新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并注意到一般人很少关注的问题;对近年来的一些“新说”提出了质疑与辩证,有助于对李白的生平和作品作进一步之探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李白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使之具有“当代李白研究史”的特性.其中凡与“考”相关的论文,所采用的虽然是传统的文献考据方法,但因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使得结论皆藉材料而推出;而无论是“考”抑或“论”,都具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文风朴实简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领域。这里有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沟通,又有中国诗学和外国诗学的对话。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以抒情诗为本、推崇体验性的传统诗学观念。同时又在诗对客观世界的历史反省能力和形象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传统诗学的领悟性、整体性、简洁性的形态特征,同时又在系统性、理论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在诗学发展上,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传统诗学的“通”中求“变”,同时又不拒绝在艺术的探险精神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这是我一生的梦想。  相似文献   

19.
论清初诗歌,不能忽视的是宋诗派的兴起与壮大.此股诗风由虞山钱谦益一派引导而起,至查慎行的出现,标志着宋诗派在创作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查慎行以诗歌创作见长,在诗学理论方面则缺少系统的表述,观点多散见于其诗文集及诗歌评论作品中.但是,从这些有限的材料中,亦不难发掘查氏有代表性的诗学观念.他能在诗坛纷纭聚讼、争立门户的状况下,坚持唐宋兼宗、性情为先的诗学观念,与其乡邦的诗学氛围及师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进一步交流相关研究成果,促进认知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认知诗学研究会定于2018年8月19-21日在甘肃省天水市召开"第六届认知诗学高层论坛",论坛由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多家出版社和期刊编辑部协办。会议主题:新时代的文学性问题:认知的视角议题:1.人文研究与科学研究;2.文学与进化;3.文学认知的当下特征;4.文学研究的传统与认知研究;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