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效益。在设计提问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坚持提问要"全""小""进""趣",从而"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让政治课堂活起来,打造魅力课堂、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
《考试》2007,(Z1)
课堂提问设计得当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设计好课堂提问,把握好提问的适度原则,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让学生如古人所云"乐恩方有思泉涌",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相似文献   

3.
<正> 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以为,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是传播知识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借助学生的问题推进课堂,指向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生本课堂的显现。教学实施中,需把握住问题的含义及类型,设计好蕴藏问题的提问材料,规划好"以问引学"的课堂结构,运用好激发提问的教学手段,组织好"以问引学"的展开过程。  相似文献   

6.
好的提问能激活课堂,启迪思维。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谈语文课堂常用的几种提问技巧。1.逆问反激法。逆问反激法就是教师故意提出一个错误的甚至是反面的观点,引发学生质疑、思考,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提问技巧。如在讲《祝福》中"柳妈"这一人物形象时,如果直接提问,学生往往会得出片面或浅显的结论,不能挖掘出人物的性格底蕴。  相似文献   

7.
学问,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可见,"问"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推动教学,学生则利用课堂质疑,配以思考来进行学习。"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生是通过问来学习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学生这种学习特点,给他们创设环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逐步"会问""巧问"。教师作为传授学问的引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课堂质疑来进行学习,已成为新课标下教  相似文献   

8.
柴兆红 《考试周刊》2014,(72):151-151
<正>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得好,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通过课堂观察,我们逐步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一、有效提问要把握好"五性"  相似文献   

9.
王宏 《教师》2013,(28):55-5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低时耗,高收效"的信息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提问,让贯穿课堂的"师问"更有效率,从而推动整个课堂教学连贯、高效地实施,已经成为信息教师不断深入探索的新课题。高效、明确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需求,传授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最终达  相似文献   

10.
一、转变提问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学习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由谁发现让谁提出,是教学主体思想的体现。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已经把问题想得很细,提出的问题和发现问题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其方式也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处于"被动"式思维,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从而被动地进入上课学习的状态。这种"一言堂"式的提问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他们天生好问的意识消失了,只能机械、呆板地接受知识。为此,应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内因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陈蓬 《广西教育》2014,(38):86-86
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思维有一定的正向影响,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应注意"问"的重点、"问"得合情合理、"问"得有层次性,注重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提问缺乏设计,随意性大,或是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满堂问的现象。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问在激发学生兴趣处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改革中学习方式不断更新,要取得教学实效,必须注重课堂提问.提问不在多而在精.强调"巧问",随机提问,注重课堂的生成性,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能激起课堂教学的浪花,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没有教师课前对问题的设计,没有教师“问”的引导,学生可能难以有思维的发散,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关键是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问得精、问得巧,问到点子上。提问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使学生逐步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叶圣陶语)的境界。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能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15.
梁霞 《教育现代化》2006,(9):100-101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思维快速进入竞技状态,而且也能引领他们的思维向预期的方向推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同时课堂提问也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更为准确地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他们的分析、鉴赏和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巧设问题,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状态中,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个不恰当的提问,会使学生思想分散、蒙头转向、无所适从,甚至打乱教学过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进行课堂互动的一种必要形式,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师生的双边作用,及时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过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但纵观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提问的价值未予彰显,提问的随意性、肤浅性、应付性现象普遍存在,这样不仅没有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而且忽视甚至忘却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因素,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笔者认为:提问,是英语课堂中不容忽视的一门艺术,我们必须立足新视角,运用新方式去进行课堂提问,科学合理地把握好四个关键词,从而使得课堂提问真正发挥好自身的导学、助学和促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宋丽萍 《考试周刊》2014,(37):71-72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于"困惑"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解惑"。课堂提问如果问得过早,那么学生思路跟不上而感到突然,问得过晚,就如同"马后炮"起不了作用。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研究,用心体会,认真总结,取长补短,使课堂提问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8.
教学始于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教师必须把控好课堂提问的尺度,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9.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师生互动效果,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善教者,必善问"。现在我们许多教师的提问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提问不明确,随意提问;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提问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程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特别强调在科学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提问.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万法,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一个巧妙而有效的提问,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本人在课题研究中发现,目前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