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请先看如下一段文字: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 国可得也。”末句上那个“国”字,王力先生等编的《古代汉语》,其文选《蹇叔哭师》篇,无注。朱东润先生等编的《中国历代文选》上编一册,89页,说是指郑国,原注是:“国可得也,可以取得郑国。”我想,也许这个“国”字作“春秋以来诸侯国”讲(如把这个“国”字作郑国讲),其可能性不大,作当时诸侯国都城(城邑)讲的可能性却要来得大。底下,且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郑国是西周时期分封最晚的诸侯国,建国伊始就与商人订立了盟誓,并且终春秋之世都实行商业贸易保护政策,对当时的郑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诸侯国,能在春秋初期实现"庄公小霸",并在此之后一直位居二等国家中的翘首,与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3.
在春秋时期的历史舞台上,郑国地处晋楚相争的缓冲地带。南北两大集团都将争夺郑国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致使郑国国策朝晋暮楚不断变化。作为这样一个小国的执政者,所处地位十分特殊,既要面对各大诸侯国的强取豪夺,又要应付国内各大家族的明争暗斗。子产就是这样一位执政者,特殊的地位使《左传》作者对其倾注大量笔墨,  相似文献   

4.
(上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这一时期,七个诸侯国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是哪七个诸侯国呢?[评:此说似有战国只有“七雄”之嫌!其实,当时诸侯国为数较多,而主要的有七国。]  相似文献   

5.
两周之际,本为王朝根基的宗法制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上自王室,下至诸侯国,大小宗之争愈演愈烈。本文以《左传》隐公元年的记载为切入点,结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中的郑史三篇,对春秋初期郑国君位之争的主角之一共叔段的失败原因进行了探讨。文章从共叔段对封邑的经营成效,出奔后的作为,以及与郑国卿大夫集团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其母武姜是他觊觎郑国君位的推手,而其政治谋略和魄力的匮乏,以及郑国特殊的政治生态,决定了他在这场争斗中绝无取胜的可能。发生在郑国的这场君位争夺,是这一时期小宗夺权失败的一个经典案例,更是周王朝宗法制由上而下持续崩坏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秦灭六国【概念解析】秦灭六国,完成国家统一,有其本身的内部条件,也有其外部条件。这表现在: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生灵涂炭,人民渴望统一;②春秋争霸战争后,到战国时只存在七个诸侯国,兼并战争已形成统一的趋势;③各诸侯国之间经济交流的...  相似文献   

7.
两面三刀     
一水  熊猫 《红领巾》2007,(2):35-37
1.春秋中期,楚国经常出兵攻打齐国的附庸国郑国。齐国国君齐桓公一怒之下,率领齐、鲁、宋、陈、郑、卫、许、曹等八国的军队攻打楚国。2.楚国打不过了,只好与齐桓公议和。得胜的齐桓公准备班师回朝。这时,陈国大夫辕涛涂去找郑国大夫申侯。联军回去时要经过我们两国,吃穿住用都要我们两国承担,倘若叫军队改走东边,一则可以向东边的国家炫耀武力,二则可以减轻我们两国的负担,你看怎样?好!好!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你去对齐王说罢!3.辕涛涂就去向齐桓公提出这个建议,齐桓公同意了。红领巾2007.24.正当齐桓公要下令走东路撤军时,申侯跑去见齐桓公。…  相似文献   

8.
在春秋时期的历史舞台上 ,郑国地处晋楚相争的缓冲地带。南北两大集团都将争夺郑国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 ,致使郑国国策朝晋暮楚不断变化。作为这样一个小国的执政者 ,所处地位十分特殊 ,既要面对各大诸侯国的强取豪夺 ,又要应付国内各大家族的明争暗斗。子产就是这样一位执政者 ,特殊的地位使《左传》作者对其倾注大量笔墨 ,“《左传》前半出色写一管仲 ,后半出色写一子产 ,中间出色写晋文公、悼公、秦穆、楚庄数人而已 ,知其性格、心术、声音笑貌、千载如生。”也使后人对子产有很高的评价 :“子产不诚贤相矣哉 !” ,“如子产者所称古良臣哉…  相似文献   

9.
23世纪到来的第一年,战斧国又向邻国小鹰国发动了进攻,扬言要在两个月内将小鹰国并入自己的版图.在战争中,战斧国频频使用集束炸弹及精确制导油气炸弹,给小鹰国军民造成很大的伤亡.  相似文献   

10.
宽容若子产     
与丰卷 有一回,郑国大夫丰卷为了祭祀要求进行狩猎,子产不批准. 丰卷大怒,立刻征调忠于他的势力,意欲有所动作. 子产得知,为了避免国家陷入分裂,马上辞职,并声明要离开郑国,以此表示他并非要通过排挤别人来为自己谋利. 幸亏当时郑国最有实力的罕氏子皮经过考虑,表态支持子产,驱逐丰卷,子产才复职. 复职之后,子产却下令保存丰卷的田产.过了三年,召丰卷回国,又把田产还给丰卷,连这三年的田地收入也交给丰卷. 子产并没有因为丰卷企图造反而没收他的田产. 这是子产的宽容,也是他得到郑国人心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秦晋崤之战》是《左转》写战争的著名篇章之一。本篇主要叙述在周襄王25年发生在秦、晋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举兵袭击郑国,晋、秦两国作战于崤的经过。秦穆公不听騫叔的谏诤,秦师骄纵轻敌,招致失败。这篇著名的历史散文,其艺术特色虽经过几千年的"淘洗"依然熠熠放光,它的预叙多变,一波三折;语言有神,惟妙惟肖;简笔塑形,入木三分;叙事明晰,详略得当,对我们今天的后学者仍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秦晋崤之战》是《左转》写战争的著名篇章之一。本篇主要叙述在周襄王25年发生在秦、晋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举兵袭击郑国,晋、秦两国作战于崤的经过。秦穆公不听騫叔的谏诤,秦师骄纵轻敌,招致失败。这篇著名的历史散文,其艺术特色虽经过几千年的"淘洗"依然熠熠放光,它的预叙多变,一波三折;语言有神,惟妙惟肖;简笔塑形,入木三分;叙事明晰,详略得当,对我们今天的后学者仍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这两个政党的抗日战争出发点与目的是不一致的,因此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出现了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抗日战场,即:中国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它领导的正面抗日战场;另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抗战路线与相应的敌后游击战场.这两条抗战路线、两个抗日战场,在抗日战争中,都曾经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但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抗日战场的人民战争.抗日战争一开始,“我们共产党人就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两条路线:或是人民的全面的战争,这样就会胜利;或者是压迫人民的片面的战争,这样就会失败.我们又指出:战争将是长期的,必然要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但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努力,最后胜利必归于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4.
借刀杀人     
春秋时期,郑国准备进攻刽国。郑国的国君郑桓公想,刽国的文臣武将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如果郑国攻打刽国,一定会遭到他们的顽强抵抗。怎么办呢?郑桓公左思右想,有了主意,他列出一张名单,上面记录着刽国最杰出的文臣武将的名字。郑桓公把这张名单公布于天下,并且公开声明:郑国只要攻下刽国,就会给名单上的文臣武将封官,还要把刽国的土地全部分给他们。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亚洲地缘政治战略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缘政治是一种战略地理学,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这种目标充分表达了一国在对外关系中的国家利益。从长远来看,美国在亚洲的目标应该是防止在亚洲出现可能会导致战争的敌对关系、猜疑和不安全因素。这一整体目标又需要三个分目标的支撑。美国对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形成了两种既联系又相左的观念。"9·11"事件后,随着中美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美国的对华地缘政治观也有了些积极的变化。中国要确立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要依靠科技进步,迅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努力与美国等大国建立起平等、互利和制度化的地缘政治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居安思危"一直是中国人常用来告诫执政者的一个词,它出自《左传》.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连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  相似文献   

17.
23世纪到来的第一年,战斧国又向邻国小鹰国发动了进攻,扬言要在两个月内将小鹰国并入自己的版图。在战争中,战斧国频频使用集束炸弹及精确制导油气炸弹,给小鹰国军民造成很大的伤亡。  相似文献   

18.
沈还斌 《语文天地》2013,(15):25-26
春秋战国,是一个列国纷争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诸侯国间战争频仍,互相兼并,到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于中国大地。在这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上诸侯国力量的大小强弱,此消彼长,战战和和,从未停止。在相互牵制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想单独改变七国并存的格局,都不是易事。各路英雄纵横捭阖,各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546年,在我国历史上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这就是由宋国的执政向戌倡导、以晋楚为首,有十几个诸侯国参加的“弭兵会”。其目的是晋楚两国为了止息战争“弭兵会”的成功与否,和晋国的执政赵武的态度有着直接关系,他对这次盟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些史学者就过分夸大他的作用,把这次“弭兵会”看成是赵武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年,沙皇俄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日俄战争。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俄日两国为争夺我国东北地区,进而争霸亚洲、太平洋地区所进行的一次火并。战争以沙俄的失败而告终。对于沙俄战败的原因,长期以来,苏联历史学界的许多著作都以为是“沙皇政府对战争毫无准备”;①或者“俄国没有战争准备”;②“俄国在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