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记者采访的情感特征及情商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同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在其著作<情绪智力>(1995年)中的著名观点.  相似文献   

2.
纽约时报公司董事长亚瑟·苏兹伯格(Arthur Sulzberger)在近期举行的国际新闻峰会(International Newsroom Summit)上表示:"我们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印刷<纽约时报>,日期待定."  相似文献   

3.
2004年10月1日,美国<生活>杂志以每周五增刊的形式,夹在美国各地70多份报纸中发行了,其中包括<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迈阿密先驱报>、<纽约每日新闻报>和<丹佛邮报>等多家大报.这是<生活>杂志第二次复刊,其初期发行量为1200万份,沿用当年红白两色的图标.<生活>杂志执行编辑比尔·夏庇诺说:"<生活>杂志是我们对历史的记录.那些照片和形象已经烙在我们的脑海中.我希望并相信新的<生活>杂志将同样能够做到."  相似文献   

4.
最近,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米勒在新闻源同意她透露身份前提下,提前走出牢狱,再见光明.2005年7月6日,参与报道"情报门"事件的<纽约时报>记者米勒因拒绝向陪审团交代消息来源的身份,以"藐视法庭罪"被判入狱4个月.本案的主审法官霍根曾考虑更严重的妨碍司法的罪名.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米勒当面对霍根法官说:"假如新闻记者不能保障消息来源的秘密,新闻记者也就无法工作."  相似文献   

5.
<纽约时报>社论版的权威性、影响力应归功于其运作机制. 管理特色 <纽约时报>发行人奥克斯对于社论政策立下了指导性原则,这种原则一直深深影响着的<纽约时报>社论版管理运作机制.他在1923年写给<水牛城晚报>驻华盛顿特派员的信中说:"社论委员会并不决定报社的政策,一如总统的内阁部长并不决定总统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宋子文是旧中国国民党"四大家族"成员之一.作为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的官宦生涯尽人皆知.然而,他自1917年从美国回国,到1923年应孙中山之邀南下出任两广盐务稽核所所长,这期间6年的经历,却是鲜为人知的.有关资料对此通常避而不谈,为数不多的资料即使谈及,也语焉不详,如<简明中国近代史词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云:"……回国后,在双冶萍公司任职员."<中国革命史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云:"任汉冶萍煤铁公司秘书."更有所据不实,以讹传讹者,如<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云:"任汉冶萍公司总办处秘书."<中国革命史辞典>(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云:"任汉口汉冶萍钢铁公司秘书."  相似文献   

7.
报纸读者数量减少,不仅使报纸销售量减少,广告数量也在减少.这种恶性循环,让全球报业面临危机,纵论美国的"百年老报",<纽约时报>(1851年创刊)、<华盛顿邮报>(1877年创刊)、<洛杉矶时报>(1881年创刊)、<华尔街日报>(1889年创刊),也面临着考验.  相似文献   

8.
对自己以网络形式发布的内容产品直接收费,是传统纸媒梦寐以求的事情.<纽约时报>早在2005年5月就曾经对此作出尝试.当时,<纽约时报>将评论和专栏作家文章作为"时报精选"(Time Select),要求没有订阅<纽约时报>纸质版的读者支付每年49.95美金的订阅费在线阅读(已经订阅了<纽约时报>和集团所属的<国际先驱论坛>纸质版的读者可以免费浏览).  相似文献   

9.
最近,<青年记者>刊登了杨晓白先生编译的<路透社新闻手册>、<纽约时报新闻采编部门价值与实践手册>.仔细读后,生出不少感慨,人们老说老外的"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如何,看了这俩手册,真是领教了.所谓"专业",就是规范.没有规范,只有疯长,何谈"专业"?而疯长,则难逃"被修理"的命运."修理之手",不外乎政府(或法)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  相似文献   

10.
2010年9月8日,<纽约时报>主席和发行人苏兹伯格在伦敦宣布,"我们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日期待定."老牌权威纸质报纸的即将消失,不但发出了普通读者需要改变阅读习惯的信息,也发出了新闻行业必须面对新挑战的信号.这种信号无疑是令人吃惊和痛苦的.我们从一些媒体的报道中也能看出,当传言<纽约时报>将在2015年正式停止印刷时,美国人普遍为之愕然.  相似文献   

11.
如何破解党报面临的"发行竞争日趋激烈,空间被其他类报纸挤压严重"的困境?笔者认为,向地方延伸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从世界报业发展的情况看,西方国家的主流大报发展地方版,已经是常规做法,而且比较成功.像美国的<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主流大报,发行地方版已是它们的例行做法;而欧洲发行量最大的德国<图片报>,在2003年就有十几个地方版.  相似文献   

12.
"严阵以待"意思是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迎击来犯的敌人(严:严整,这里是"使严整"的意思).语出<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三年>:"赤眉馀众东向宜阳.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陈(同‘阵')以待之."例如<明史·成祖纪二>:"六月甲辰,阿鲁台伪降,命诸将严阵以待,果悉众来犯."吴伯箫<响堂铺>:"以一团埋伏在响堂铺迤东神头河南的西岸,封锁消息,严阵以待."李国文<月食>:"那股偷袭的匪徒,看到这支严阵以待的队伍,犹豫了一阵以后,别转马头跑了."  相似文献   

13.
"瑴"与"(瑴)"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瑴"音jué,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嗀)."<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日:"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  相似文献   

14.
从图片总监制到视觉中心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1月初,地处内陆西安的<华商报>在全国报纸中率先实行图片总监制,四五年来全国报社设置图片总监的已近30家.  相似文献   

15.
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传播形式,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正如<都市快报>版式总监张革所言:"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把标题、文字、图片简单地堆砌;设计将贯穿在所有版面里,体现在报纸的每一个角落;它将有利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并能对内容有前瞻性预见;将单独能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刺激而激发其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6.
马路 《出版经济》2003,(11):20-22
<纽约时报>是由雷蒙德和琼斯于1851年创办的,经过了150多年的苦心经营,如今这家报纸已经成为北美发行最大的日报之一,并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媒体集团之一,不仅出版<纽约时报>,还拥有<波士顿环球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另外16家报纸,同时还有8个有线电视网、2个广播电台和40多个网站,年收入达30多亿美元.在<财富>杂志的"最值得羡慕的美国公司"排行榜上,<纽约时报>名列出版业首位.<纽约时报>的社论评论到位,内容信息量极大,新闻观点新颖独到,对社会负有极强的责任感.她的头版新闻经常被其它媒体参考和引用,这也充分反映了她在社会中的独有价值.<纽约时报>能有这样的地位是和她长期的坚持自己的品质追求和坚持自己特色经营密不可分的.她的经营之道就是她的成功之道,分析一下她的经营历史和经营方略无疑对我们是有益的.<纽约时报>的经营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底层写作"现象及其文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层写作"是近几年中国文坛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从2002年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至今,在几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由微至显的过程:2002年,"底层写作"零星出现,如刘庆邦的<神木>、林白的<万物花开>等.2004年,"底层叙事"作为一种异质性的叙述大量涌现,至曹征路的<那儿>在<当代>(2004年第5期)发表,底层文学作品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重新审视咨询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则笑话引起的思考 <环球时报>(2004年3月26日第798期),有一则报道:标题为<建议常常不实际,漫天要价受质疑,德国咨询公司无奈降价>.文中引用了德国企业界广泛流传的一则笑话:一个牧民赶着一群羊在草原上走,迎面碰到一个人对他说:"我可以告诉你,你的羊群有几只羊."  相似文献   

19.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6个王朝,共1362年的史事,全书294卷,加上它的副产品<通鉴目录>、 <通鉴考异>各30卷,总计354卷,300余万字.历代学者对于此书都有很高的评价: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繁简得宜,很有分寸,文章技术不在司马迁之下."翦伯赞在<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中这样评价: "叙事则提要钩元,行文则删繁就简,疏而不漏.简而扼要:言必有据,没有空话:事皆可征,没有臆说;文字精练,没有费辞."  相似文献   

20.
董岩  徐利 《传媒》2004,(3):20-23
2003年10月21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曾经在京城报界沉浮达8年之久的<生活时报>,这一天黯然退出了竞争的舞台.在它的终刊号上这样告白:"8年前,伴随着改革的浪潮,<生活时报>应运而生.经历了一段探索,付出一份努力,现在向读者朋友挥手说再见了.我们衷心地感谢读者朋友多年来对<生活时报>的关心支持."这一期的<生活时报>还登载了郑直(现为<北京青年报>执行主编)、张捷(现为<南方周末>编辑)、李新(现为<北京晨报>编辑)、马雄鹰(现为<北京青年报>编辑)专门写的告别文章:<生活时报的碎片>、<记得对我的好>、<爱弥留>及<生活时报的"杂拌儿汤">.面对它的终结,这些曾与<生活时报>共荣枯后来又纷纷离去的编辑记者,心绪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