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以”字作连词,人们都知道它可以译为“而”、“因为”、“而且”等。但是它还有一种译法,人们未予重视。这就是当“以”表示两分句之间的假设关系时,可译为“假设”或“如果”。例如: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论积贮疏》)  相似文献   

2.
“嗟”字是文言文中用得较多的一个字,正确地理解其意义和掌握读音,对于学习古典文学、古代史学以及其他古代典籍,均有很大帮助。现就其意义和读音作如下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学者和同行。一、意义就意义而言,其用法基本上有以下两个方面,即作叹词与表示声音。(一)叹词:有单用和与其他词连用之分:1、单用:(1)表示感叹:如《易·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2)表示忧叹:如《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3)表示赞叹:如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相似文献   

3.
一“老”、“道”、“脑”这三个字都是多义的。但在用作词尾,粘附在一个词的后面,表示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属性时,则用法相同,在古典戏曲中这种现象较普遍,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构词形式。兹举例证如下:(一)用“老”字作词尾者,例如:当提到人的眼睛,则曰“渌老”,如《西厢记》一本二折《小梁州》:“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张郎。”或作“绿老”,如《太平乐府》卷九高安道散套《淡行院》:“矁粘的绿老更昏花。”或作“六老”,如《雍熙乐府》卷四散套《村里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张衡传》“常从容谈静,不好交接俗人”一句中,“从容淡静”这个词组教材没有注释,《后汉书》上也无注解,一般词典和《辞海》上均无“淡静”的解释。表面看来这个词组很好理解,很多教者根据古汉语单音节词多的特点加以补充,解释为“从容不迫,淡泊宁静的意思”。学生对“淡泊”又不理解(中学教材未涉及这个词)于是只好再解释“淡泊”为“恬淡寡欲”。这样解释后,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二册《汉语知识》中,有一个形容词短语作谓语的例句: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课本把“竟非常感激起来”看作形容词短语,那么,中心语“感激”就是形容词了——笔者不同意这个看法。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感激”既不表示人的形状(如“高、矮、胖、瘦”),也不表示人的性质(如“高尚、干净”)或状态(如“快、慢、紧张”)。查《现代汉语词典》“感激”词条:“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涕零|很~你给我的帮助。”可见,“感激”是表示人的心理活动——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是动词(如“喜欢、想念”)。  相似文献   

6.
《<论语>六则》“思考和练习”在谈到“而”字的顺接和转接用法时,曾这样写道:“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这里的‘而’字同白话里的‘可是、但是’相当。”我以为似可商榷。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两个“而”字虽都表示转接,但在句中的作用却并不表示转折关系,而是表示假设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用法。“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分別表示两种假设条件,“罔”、“殆”则是在这两种假设条件下出现的情况或结果。  相似文献   

7.
一个字慢读成两个字又只表示一个字的意义的字,叫做“慢声字”。这种字,现代汉语里也是有的,如北京话中把“有”说作“爷九”,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不过,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例如:一个字慢读成两个字又只表示一个字的意义的字,叫做“慢声字”。这种字,现代汉语里也是有的,如北京话中把“有”说作“爷九”,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不过,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例如:  相似文献   

8.
四、词和词义(一课时)1.内容提要:词、词的构成(单纯词、合成词)、词义(单义词、多义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2.教学方法提示;①词的构成中的难点,是双音节单纯词和双音节合成词的区别。教学时,应重点突破。教学中的关键是:指明双音节单纯词的每一个字不表示任何意义,只有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如“伶俐”;有的双音节单纯词,如“参差(cěncī)”;虽拆开来每个字也表示一定的意义,但不是“参差”这个词的原有意义了。而双音节合成词的每个字至少包含一种意义。或是具体的词汇意义,如“宽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虽不能拆成“宽”和“阔”,但“宽”和  相似文献   

9.
“连语”,本作“謰语”。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六《释诂》曰:“謰语者,欢声相转而语謰也謱。”《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谓:“謰语,指两个字合成为一个词,不能拆开来讲。……謰语现在通常称为联绵词或联绵字。”又谓:“联绵字,两个学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但我们观诸清代研究连语的集大成者王念孙、引之父子的著作,则不难发见连语并不等同于今之所谓联绵词。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条谓:“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其举证如《严助传》:“今闽越王狼戾不仁。”颜师古注:“狼性贪戾。凡言狼戾者,谓贪而戾。”念孙案:“师古以狼为豺狼之狼,非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高二册)一文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六个问题需要探讨。 一、“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这句中的“则”字,课本里没有作注,在教学参考书中译为“就”。其实,这句中的“则”字不能作“就”字讲,它是用来表示对比的。在古汉语中,常常是两个“则”字连用表示对比。如《荀子·正论》:“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表示在国内如何,在国外如何;“则”也可以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中表示假设意义的连词称设词。有些名词、动词、代词、介词等其他词类兼表假设意义的也称设词。这类设词比较多,情况也比较复杂。除了“若”、“使”、“如”等几个连词演为现代汉语的“若使”、“假使”、“如果”等双音词外,有许多设词不易识别,容易搞错。如《中山狼传》中的“脱有祸固所不辞也”,其中的“脱”就很容易误为实词,它的假设意义不易看出。又如《荀子·劝学》里的“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中的“其”,就是“若”的意思,也不容易看出。所以整理设词,加强印象,有利于对它的识别和掌握。常见设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2.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13.
释“小人”     
“小人”这个词在现代主要是指人格卑鄙的人,如“小人得志”“势利小人”等。但在古代,这个词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下面一一加以例释。一、指老百姓,即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被统治者。如:①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尚书·无逸》)②《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汉书·董仲舒传》)③弘义让以勖君子,振平惠以字小人。(南朝粱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二、指行为不正派,人格卑鄙的人。如:④信小人者失士。(《管子·牧民》)  相似文献   

14.
“采”和“采”是音、形、义都不同的两个字。“采”音cǎi,小篆写作“采”,上面从爪,下面从木,表示用手(爪)摘取树上的果实。“采”字八笔。写“采”的时候,不要把“爪字头”中间的点和木字中间的竖连接起来。用“采”作声旁的字有:睬、踩、彩、菜。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一 谝与(口扁) 电影《收马人》中有个郭(口扁)子。“(口扁)”字单独读,一般人读不出音来。查字典,不仅《新华字典》中没有,《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字汇》也未收这个字。这是西北方言特有的一个词;作为西北方言支脉,河东方言中也有这个词。(口扁),读蒲家切,音piā,阴平声。义为健谈,能说会道。运城一带俗称聊天为“(口扁)闲话”、“闲(口扁)”、“(口扁)搭”,称健谈者为“(口扁)子”如“你这个人,张瞎子,李(口扁)子,说起人就没有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运城方言中,名词没有“子”尾,一般用拖长韵母音的方法来表示。故所谓“瞎子”“骗子”,读起来并没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  相似文献   

17.
宋人词集在宋代当时就有人为之加注者较为罕见,而周邦彦《清真词》宋人笺注却不止一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有曹杓,字季中,号一壶居士,曾注《清真词》二卷。”惜其书久已不传。南宋嘉定间,又有庐陵人陈元龙字少章者为之详注,这就是现收于《宛委别藏》、《疆村丛书》、《四部备要》等丛书中10卷景宋嘉定本陈元龙集注之《片玉集》。集首有陈元龙乡人刘肃(字必钦)序,略  相似文献   

18.
在古汉语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授的方便,并不十分强调“字”和“词”的区别。这是由于古汉语单音词较多,而汉字是一种表意的音节文字这两个原因决定的。但是,不强调“字”“词”的区分,也会带来一定的麻烦。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就在这个  相似文献   

19.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捕蛇者说》中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作了如下注释:“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编者将“向”释为“从前”,而在译文中又看不出这一意思,实在令人不解。“向”在文言文中确有“从前,以前”的义项,如“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庄子·山木》)又如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中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但将“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的“向”也看作“从前”则欠妥当。如果把全句连在一起,不难看出,“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是一个追求假设关系的复句,意思是:假设我不当这个差,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前半句并没有强调“从前”的必要,因为“吾不为斯役”的时间是不言自明的,尤其是后半句中的“久”字  相似文献   

20.
<正> “推敲”的故事,《诗话总龟》《隋唐嘉话》《唐才子传》等书都有记载,文字也大同小异,流传至今,已是小学生都知道的文坛佳话了.现录宋代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一》的文字如下: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