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物、情、辞所谓双重转化的写作规律,主要是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相互转化的融合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一种双向的、反复的矛盾运动。本文从由物到意的转化、由意到文的转化和写作内容到写作形式的转化三方面阐述了对这一规律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写作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写作必须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首先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写作主体的认识、情感,然后再由主体的认识、情感转化为文字表达,即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转化过程。学生的习作与一般创作虽然性质有别,但其原理同出一辙。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意”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如果把写作过程看作是完整的链条,  相似文献   

3.
写作的纵向发展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寻找答案。所谓“物→情→辞”、“物→意→文”之见,所谓双重转化、三级飞跃之说,以及从绘画借用来的理论等,不一而足。不管经验性描述或理性推论,都有可资借鉴之处。我们经过多年研讨,得出了这样的看法:写作的纵向发展是主体写作心理和写作行为渐次推进的过程,呈现由内化到意化再到外化的流动变化轨迹。所谓内化,就是变外物为内物,即由身外之物变为储存于脑中的感知之物,并被化解、接纳的过程,本文单就内化的几个问题加以考察,经过多侧面观照,试图打开写作纵向发展进程的第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4.
从文章学的角度,运用现代文章学原理,对《庄子》一书中"言""意""道"论中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进行剖析、解读,发现"言不尽意"完全吻合现代文章学中关于"察物→创意→缀文"的文章写作规律;"得意忘言"则完全吻合现代文章学中关于"披文→得意→及物"的文章阅读规律。二者相互融合,贯通了"物→意→文→意→物"螺旋循环的文章写作和阅读的运动全流程。  相似文献   

5.
写作学认为,写作是一个“物→意→文”的过程,也就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意相互渗透、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的过程。其中“物”即生活,为写作的基础;“意”即作者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的综合体。要写好文章,核心是“意”,惟有努力把“炼意”和“做人”紧密结合起来,把写作过程作为锤炼思想、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质的  相似文献   

6.
写作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完成一篇文章 ,往往需要经历“双重转化”,即“客观事物→反映→观念 (情感 )”的第一重转化和“观念 (情感 )→表现→文字 (文章 )”的第二重转化。写作中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形象源自生活 ;形象地表现生活 ,而不是刻板地介绍生活 ,源自多方的积累。课文作为一批例子 ,无疑是我们实现“物→意→文”双重转化的极好范本 ,是我们生动表现生活的极好借鉴。记叙文中写人 ,往往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 ,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 ,生活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因此 …  相似文献   

7.
从披文见意到意文兼得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是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的过程,是一个“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一般性的阅读则相反,是将作者的“文”还原为“意”。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固守这种理念。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走近课文,走进作者,披文见意。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则认为,以范围广泛的文章为阅读对象,以“披文”为手段,以“见意”为首要的目标取向的阅读,是为文章阅读。人们在生产劳动、科技活动、日常和文化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阅读,均属于此。文章阅读在…  相似文献   

8.
(一)作文必须经历“物——意——文”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这是写作心理学揭示的规律。“表象是思维的起点”,是写作中双重转化的基础。没有表象,“意”和“文”只是无源之水。不同的“物”在...  相似文献   

9.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文章分析了促发转化的力源,并紧扣双重转化中的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和反馈诸环节陈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张豪 《新读写》2023,(11):32-35
<正>有一种说法,写作就是由“物”到“意”,再由“意”到“物”的转化过程。由这种观点,人们又推演出“物—意—文”的写作过程模式。“物”,是事物、人物、事件,是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经历过的。“意”,是我们内心的感受、想要表达的意愿。“文”就是我们写成的文字。简单说,写作就是人们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或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作文自然也是这样的表达,是运用语言传情达意。一是表达思想,呈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篇文章的写作,必须是先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旨意),然后再将“意”转化为“文”的双重转化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这双重转化的过程中,情感起到了激发、催化的作用,没有情感的参与,作文干瘪苍白,缺乏灵气。要让学生热爱作文,写好作文,要在感情上下功夫。下面我以作文《谢谢您,妈妈》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从主体能力的角度,全面考察写作过程的实际,经过继承和借鉴、开拓和创新,“物(?)感(?)思(?)文”的写作过程论逐渐形成。“物(?)感”是写作的第一重转化,即内化,它是写作的开始;“感(?)思”是写作的第二重转化,即意化,它是写作的关键;“思(?)文”是写作的第三重转化,即外化,它是写作的终结。  相似文献   

13.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激发学生写作双重转化的主要力源为情感、赏识、需要、审美四个方面,双重转化中的重要环节为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反馈等。  相似文献   

14.
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是“物一意一物”’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概括为“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这个基本规律在写作活动基本规律中表现为:“物←→意←→文”之间互逆互动无限循环的矛盾运动规律,可以概括为:“客体主体化,主体文本化”。“客体主体化,主体文本化”既突出了写作基本规律的特殊性,又体现了一般实践基本规律的普遍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从以文章为对象的静态研究转向以写作行为过程为对象的动态研究,是现代写作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关于写作行为过程,能否用一个准确、简洁的“模型”予以理论概括,则更是人们尽心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自八十年代迄今可以看到的研究成果不少,但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林可夫主编《基础写作学概论》中的观点,认为写作行为过程是“生活——大脑——文章”。第二种是刘锡庆在《基础写作学》中提出的“双重转化论”,他把写作行为过程的这一本质属性抽绎为“物——意——文”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写作。包括学生的习作练笔,必然先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意旨),再将“意”转化为“”。这个双重转化的过程,是一条被心理科学研究证明了的写作心理规律。在这双重转化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转化的内因。在作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作能力出发,着力于激发学生作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加速转化的完成,提高作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学生“无话可说”是口语交际课的教学难点 ,原因何在 ?写作心理学揭示的规律表明 ,作文必须经历“物——意——文”双重转化的过程 ,即先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 ,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其实 ,说话与此同理 ,只不过说话时转化的最终结果是“语”而不是“文”。若心中无“物” ,或不能把“物”转化为“意” ,就必然“无话可说”。要突破这一难点 ,“设置语境”是关键。这里所谓的“语境” ,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情境。“情境”是某种图景和情感的结合体 ,有“物”有“意” ,置身其中 ,将激起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产…  相似文献   

18.
从写作思维发生的生理基础入手,再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探讨,将会发现写作思维过程原本由感知触发、思维发散、图式择聚、外化成型四个阶段构成,“物意文”的写作模式划分为“物-物意化-意物化-文”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参照学法设计教法。因而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从研究学生写作过程出发,指导学生写作活动,提高写作教学质量,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三思,即思想、思路、思维,是学生写作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根据写作学的原理,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得经由这样的过程:首先,作者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产生思想。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然后,遵循“表现论”的原则,作者按照一定思路将头脑所获得的意识、情感经思维加工转化为书面的语言,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这种“事物→认识”再进而  相似文献   

20.
习作,是学生将“物”(知识、生活)转 化为“意” (思想、意旨),再将“意”转化 为“文”的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是主 体,是转化的内因,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人本思 想,就要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作文能力 出发,着力于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自主性 和创造性,以加速转化的完成,提高作文教学 的效率正是我们作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