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高职传统的英语课程知识观把人与课程知识割裂开,忽略了知识本身就是人类运用智慧全身心探索世界的产物这一客观事实,因此难以揭示课程知识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联;试图回到原点探寻校本英语课程知识与教育联姻的基础,即知识的内在结构与人的生命本性的内在契合,阐明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知识观的发展应从“人知疏离”走向“人知融生互动”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较之传统课程知识观,在发生论的意义上,微课程知识观以"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际遇为萌生背景,人类与知识的融生互动、技术与课程的相伴相融是其演进轨迹;在实践论的视域里,微课程知识观以"影像书写"对"文字书写"的扬弃为实践表征,知识形态的"网络化"、知识表达的"可视化"与知识习得的"具身化"是其当下样态;在动力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高中生物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理念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学生生命观和人文关怀。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相似文献   

4.
学生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在教育促进学生幸福的实现方面,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承担着重要使命。知识是课程的本质性存在,具有对人的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给予关照、护持和滋养的意义品性,它指向学生的幸福。现代教育中的知识发生了异化,导致知识意义的缺失,学生的幸福也因此旁落。要实现学生幸福的终极目标,就必须重建课程知识观、设计教材要凸显生活性和生命性的意义品性、转换知识教学的逻辑话语,以期复归知识的意义品性。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信息时代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之需,指向"素养"发展的教育范式应运而生。课程需对此做出反应并进行知识观重构。素养本位课程观承认"知识"之于课程的价值,在坚持知识的重复性、批判性与论证性的基础上,赋予了知识建构性、创造性与生成性特质。由此使素养本位课程中的"知识"具有了"个人性介入"倾向,进而将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经验"纳入课程知识范畴。素养本位课程知识呈现"情境理性"与"逻辑品格"相结合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高中生物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理念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学生生命观和人文关怀。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  相似文献   

7.
"根基础"是高职教育课程基础观的应然选择。它是高职教育课程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是高职课程性质的逻辑起点,是高职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具有动态生成性,优化适应性,持续共生性,过程开放性几个基本特征;打好学生的"根"基础课程观,须建构与"根"基础课程观相适应的课程理念,再构与"根"基础课程观相匹配的课程结构,重构与"根"基础课程观相协调的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8.
制度性知识代表了特定社会对下一代进行文化教育和价值引导的基本规范,由此具备了进入课程内容的合法性基础。然而,制度性知识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必须在课程设计中接受合理性的批判,即考察它是否与学生的经验建立关联从而使其对学生具有意义,这是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以"制度性知识与学习者的意义关系"为核心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观,在处理制度性知识与课程的关系时既考虑传统教育所强调的"传递——接受"的认知关系,也充分关注"对话——理解"的意义关系,在课程设计中彰显人的生命体验和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晓保 《教育与职业》2007,(17):129-130
课程是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是学校与行业互动发展的课程、是多元互补的整合体.与普通教育课程相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具有职业定向性、动态生成性及人文渗透性等特点,它们影响高职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科学知识是科学课程的核心要素,传统的对科学知识客观性、价值中立性、普遍性的理解决定了教师、学生的科学课程知识观的价值取向。随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知识的文化性、相对性、多样性、建构性、境域性品格的揭示,引领了科学课程领域的一场思想革命,催生了由封闭、单一、科学本位的科学课程知识观向开放、多元、人文、生态课程知识观的转变,对科学课程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寓于现实的劳动活动之中。人的劳动活动包括三重维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人与人的关系是其外在性条件,而人与自身的关系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规定性。从三重关系角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推进其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知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人类的生存需要基础性知识,人类的发展需要创造性知识。基于上述理念的知识论,学习科学知识需要了解知识的相对性与相关性,进而把握知识的同一性。透过这样的学习范式,才能真正地领悟科学的本质。在学生科学课程学业成就评价中,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为了保障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一方面通过理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关系、构建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健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等,加强其质量控制;另一方面根据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特点,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实施机构、教学站点等方面,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全面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邓小平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以“四有”为标准,使人的全面发展更为现实化、具体化。他大胆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相似文献   

15.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尽量减少污染,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学作为知识的传播中心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传授环境保护知识的重任.培养一支环保意识有素的大学生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国农是我国电化教育界较早且持续关注"人"的老一辈专家,文章从饱含人学意蕴的电化教育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其人学思想进行梳理和解读。南先生电化教育人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技术当前及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从认识、实践和方法上予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这一论述对于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技术产生异化就会转化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反制人类。运用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分析当代人工智能,从人与社会两个维度出发,发现其技术异化的实质,推断未来发展趋势,发展其利,规避其害,对人类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既有文化基础上的传承、建构、变革与创新中完成的。没有文化的再生产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而人的发展依靠的是教育的完备,教育又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一种知识建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体现人的价值生成,要为具备高素质的人的再生产服务,从而为文化再生产开辟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所谓“流派”,就是由于对某一现象审视的角度不同而最终产生的认识分岔现象。课程知识功能观是课程知识流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岔点,是我们分析课程知识观的一个重要视角。不同教育流派从自身价值观立场出发来选择课程知识功能,利用课程知识功能,提升某一功能,进而导致了多样化的课程知识功能观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