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全国各级电视台的时政类新闻栏目种类繁多,在央视有《新闻联播》;在省级台有《卫视新闻联播》;在市县级电视台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时政新闻栏目,但是大部分县级时政新闻都是在央视《新闻联播》的基础上得以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形式,地方时政内容占有主要位置,其报道内容主要包含重大党务、政务活动,在党委、政府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前提下进行的新闻宣传,其形式大部分都是以报道会议和领导人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在节目的编排上,也多以领导位次排序作为依据的。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地方舆论宣传的主要形式,鲜明的宣传色彩以及严格的制作规范和程序成为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具备的基本条件,这样的话,时政新闻就形成了公式化、程式化、概念化的老套子,看起来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本文针对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改革策略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胡永辉 《新闻窗》2014,(1):55-55
时政报道是各级电视台《新闻联播》类栏目最重要的新闻品种,也是区别于其他栏目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同时,时政报道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却往往是单调、枯燥。其实,单调和枯燥不是时政新闻本身具有的属性,它其实是一个新闻富矿,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印象主要是我们制播理念和制播技巧没能与时俱进造成的。改进和加强时政新闻报道,提高报道质量和水平,是主动适应党委、政府对媒体宣传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新闻联播》类节目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作为重要的时政电视新闻栏目,全国各省市区的新闻联播承担着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重任,是展示各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成就和良好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新媒体时代,如何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主动求变,不断提升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助力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是时政新闻栏目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改革时政新闻报道、树立精品意识、提高站位扩大视野、大小屏同频共振四个方面介绍《海南新闻联播》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时政新闻栏目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做出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4.
不少城市台的同行感叹时政新闻栏目难做,收视率老是上不去,观众总是不喜观看时政新闻栏目。有的城市台见民生类新闻栏目广受当地观众青睐,也将一些民生类内容放到时政栏目中,想用这样的手法来增强时政新闻栏目的吸引力,导致整档时政新闻栏目不伦不类,节目的平衡性被打破,风格难以统一,给人以杂乱无序的感觉,收视率还是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厦视新闻>栏目为例,对城市台在时政新闻的创新、探索作一番梳理,为电视的时政新闻的发展勾勒了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电视时政新闻栏目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时政新闻近些年的变化和发展,重新审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功能,分析电视时政新闻的潜在的收视空间和收视价值,探讨电视时政新闻栏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戴贞健 《新闻窗》2012,(4):117-118
作为固定的时政新闻栏目,每个省台都有自己的“新闻联播”,它在本省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各省电视台“新闻联播”都给人一种很“硬”、很“正”的感觉,在普通百姓看来缺少亲和力、亲切不起来。  相似文献   

8.
时政新闻是对各级党政领导的政务活动以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重大事件的报道。可以说,时政新闻更多的是发挥媒体的喉舌功能,承载了大量的政务信息,反映了各级党政对重大问题的方针、政策,集时效性、重要性于一身。正是因为题材重大、政策性强,时政新闻往往给人以板着面孔说教、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等印象。因而一直以来,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到地方各级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栏目,都在不断改革、创新,力求提高时政新闻的可视性和亲和力,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新闻播讲方式主要是“播报式”和“说话式”。“播报”是传统的播音主持方式,讲究字正腔圆、准确流畅。现在“播报式”的播音方式主要是一些“新闻联播”类的栏目在采用。中央、省、市、县台的《新闻联播》一般都以时政新闻为主,内容往往严肃、庄重,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政策性。这样的新闻栏目不允许播音员有太多的个人发挥。而专题类新闻栏目因为分工明确,如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就分别以报道和反映经济生活、体坛赛事、娱动态为主旨,  相似文献   

10.
刘征 《视听界》2013,(6):109-111
党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给新闻栏目,尤其是时政新闻栏目带来了新的舆论环境,时政新闻栏目可以很大程度地摆脱服务政务会议和活动带来的束缚。时政新闻多得来不及拍、超时的情况将很难出现了。这为时政新闻栏目腾出了时间和空间,让一大批记者重新拥有了自采新闻的可能。但也给时政新闻栏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家港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栏目《张家港新闻)),开办27年了,时政新闻一直是这个时长20分钟的栏目最主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李春梅 《新闻世界》2010,(9):101-102
巢湖电视台以"时政要闻为重点,经济报道为特色,民生新闻为亮点"为指导思想,对《新闻联播》栏目进行了创新改版,这一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经验值得其他地方台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根据电视主频道的定位,亮出了“主流媒体,权威舆论”的理念,喊出了以做透时政新闻,做大新闻影响力,再塑杭州电视媒体第一权威的口号。随之,《杭州新闻联播》、《直拨12345》、《十分关注- 2007质量报止》等一批具有鲜明主流新闻色彩的栏目全新亮相。综合频道时政改版的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他们的探索引起了业界、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作为时政新闻"风向标"的央视《新闻联播》越来越"接地气"。通过分析目前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中的"三大"症结,阐述了新时期地方电视台如何借鉴央视《新闻联播》的"变脸"经验,实现时政新闻"接地气"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4.
《声屏世界》2009,(2):67-67
近日,中央电视台经认真研究,整理、规范了《新闻联播》栏目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版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版式、国务院常务会议版式,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版式、中央部委会议版式等重要时政新闻字幕版式和其他新闻常用字幕版式,  相似文献   

15.
<新闻联播>栏目一直是老百姓关注国家领导人的主要窗口.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自200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新闻联播>经常播放一些领导人下基层的时政报道.新闻中领导人亲身接触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一些民俗节庆的日子,下基层与民共同欢度节日.  相似文献   

16.
陈婕 《新闻实践》2013,(7):47-49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时政新闻是新闻栏目的“主菜”.随着电视新闻的不断变革,时政新闻的总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仍有许多值得探讨和改进之处.时政新闻程序化、严肃化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传播率和受众到达率.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推进时政新闻改革,提高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需要从“细节”上寻找突破口,并将这一理念运用于时政新闻的多种报道方式中,以此来实现视听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我们统称"两微一端")的日趋成熟,网络渐渐开始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在这种情况下,一直以来以传统媒体为主阵地的时政新闻,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就以江西卫视《江西新闻联播》栏目的衍生微信公众号"江西视听头条"的传播效果为例,论述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让时政新闻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  相似文献   

18.
杨妮 《新闻实践》2011,(1):63-64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市电视台很少以收视率来考量。近10年间,电视民生新闻风生水起,时政新闻降到了“收视冰点”。而在台州,通过5年多的努力,时政新闻栏目《台州新闻》却实现了成功突围,冲破了收视“魔咒”。2007年,最高周收视率冲到了9.4,全年平均收视率达到了5.7。在2006—2010年间,平均收视率更是保持在4以上。这样持续稳定的高收视率,在全省电视时政新闻栏目中并不多见。回顾《台州新闻》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必须用“民生”的钻头开掘“时政”的富矿。  相似文献   

19.
王一兵 《视听界》2009,(6):101-102
城市台时政新闻栏目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有着鲜明的宣传色彩和严格的规范性、程序性,却容易程式化和概念化,导致受关注却不受欢迎。原因不少,包括采编人员对时政新闻的片面认识:一是把时政新闻简单地与领导新闻、会议新闻划等号,认为这样的新闻报道“规定动作”多,难以出彩,只以一种简单应付的心态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20.
自从2011年8月,中央五部门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丈风”的活动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变化为地方台时政新闻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