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届韬奋出版奖评选揭晓,有八位为出版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出版工作者获奖。他们是: 吴莹(女)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姚岁寒科学出版社编审曹辛之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余德槐四川眉山县新华书店经济师钟叔河湖南新闻出版局编审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版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韬奋出版奖,1993年5月24日在北京举行颁奖大会。此届获奖者有8名:吴莹(女,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姚岁寒(科学出版社编审)、曹辛之(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余德槐(四川眉山县新华书店经济师)、钟叔河(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编  相似文献   

3.
简讯     
科学出版社四名高级人员同时入选剑桥名人录:副总编辑周明鉴、遥感地图专家姚岁寒、编审鲍建成、译审孙娴媃最近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研究中心收入有成就的名人传记中。  相似文献   

4.
1994年6月30日,湖北省编辑学会召开第三次常务理事会。会长蔡学俭同志向常务理事会报告了省编辑学会1994年上半年的主要工作。他说:省编辑学会已成立一周年了,在省标准局办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人代码证书”,在省民政厅通过了“湖北省社会团体年检”,并已编辑《出版科学》6期。今后编辑学会的工作重点仍将继续办好《出版科学》,继续开展编辑出版科研工作,并与兄弟省市学会加  相似文献   

5.
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 二、《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全部出齐。 三、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宣布禁止“买卖书号”,同时对人民出版社等15家出版单位予以表彰。 四、于友先同志出任新闻出版署署长兼国家版权局局长。 五、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举行。宋木文同志被选为协会主席。 六、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延安召开毛泽东、邓小平出版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七、第三届韬奋出版奖评选揭晓。吴莹、姚岁寒、曹辛之、余德槐、钟叔河、徐诚、何承纪、吴道弘等8人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6.
26年前,我在政府机关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现任经济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同志,有幸被领导安排陪同他到文山县的基层采访。短短几天的接触,他给我讲了新闻殿堂里的许多动人故事,谈了他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难忘经历,特别是通过他的耳濡月染和言传身教,使我对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导我走上了业余新闻工作这条路。从1980年开始,  相似文献   

7.
四月的古城西安,杨柳吐絮,桃花绽红。我们应约沿雁塔路去一条小巷访问李沙铃同志。 早在50年代,沙铃同志就从事青年报刊的领导工作,后足迹遍布大西北,曾担任青海日报总编辑、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等职。在他主管省委新闻宣传工作时,我们常向他请教。这次我们专门采访他。他却谦虚地说,我年岁已大了,没什么可写的,要多报道那些年轻有为的同志。 沙铃同志放下手头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爱岗敬业心系出版——希望出版社编辑张任同志先进事迹介绍■章责张任同志是希望出版社的一名普通编辑,现任知识读物编辑室主任。他从1985年希望社成立时起,走上编辑岗位,至今已将近12个年头。12年来,他身在编辑岗位,心系出版事业,默默无闻地为少儿出版事业...  相似文献   

9.
羚子 《出版视野》2004,(4):44-44
列宁把校对看成是出版最重要的条件。他说:出版“最重要的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谈不上出版”。毛泽东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是“不出”错字。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校对工作的,他在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就亲自做读校工作,一一改正校样上的差错。1938年6月,在《论持久战》发表时,他曾不止一次地亲自校对,在退校样时,还亲自写信给有关同志,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  相似文献   

10.
湖北今年创刊的《出版科学》第1期刊登了胡光清同志的一篇文章——《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向》。其中谈到“关于编辑学的基本内容,他概述了三种比较系统的意见。他说的第三种意见是:编辑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编辑主体、编辑过程客体、编辑主体能动地作用于编辑过程客体产生的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实践形式。研究编辑主体主要探讨编辑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和心理意识三要素,即  相似文献   

11.
11年前在工厂做钣金工的吴歌今没有做编辑记者梦,他想的是把手上的活做漂亮些,在工厂已工作16年的他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但自小喜欢读书、爱好文学的吴歌今在1984年的6月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南昌晚报》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吴歌今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一路破关斩将,成为600多名报考者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为中国文学事业和出版事业矗立起了一座丰碑。第一辑自30年代编纂出版以来,经过文学界、出版界几代人的努力,已出版了第二辑(1927—1937)和第三辑(1937—1949),第四辑(1949—1976)的编纂即将告成,第五辑(1976—2000)的编纂也已列入规划。正当“大系”全书完成指日可待之际,想不到曾经发起并领导编纂“大系”的第一代编辑家、“大系”第一辑主编赵家璧同志,不幸于1997年3月12日与世长辞。赵家璧同志一生从事出版工作,为我国新文学和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刊录赵家璧同志生前和领导编纂“大系”的第二代、第三代编辑家丁景唐、江曾培关于《中国新文学大系》三人谈中的一次谈话,以示对他的深切悼念。  相似文献   

13.
一、在旅部 1942年夏,我在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政治部负责旅报《先进报》工作。这时正值一次反“清剿”斗争胜利结束,部队住在南通地区的一个村子里休整。一天上午,旅政治部主任卢胜同志的警卫员忽然来到编辑部通知我们说:“有一个大新闻记者来了,卢主任要你们快去接待他。”我和编辑卞庸中同志等随即跟着他来到政治部,只见卢主任正在和那个“大新闻记者”亲切地交谈着,还不住地向他敬茶。他每接过茶杯都仰起脖子  相似文献   

14.
张芬之,男,1945年出生于安徽省灵璧县农村。自学大专毕业。1968年3月参军,当兵一年多入党,两年多提干,第三年调到北京军区空军宣传部担任干事。1985年,他毛遂自荐并经国务院军转办和人事部批准,应聘转业到中国报刊报担任编辑部副主任。1986年12月担任主持报社工作的常务副总编辑。1988年担任《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至今。已出版《笔耕路》和《信息录》两部新闻作品集。  相似文献   

15.
我专搞和兼做新闻工作已三十余年了,经常与做编辑工作的同志打交道,我感到一张报纸的优劣和编辑的精选精编精心设计有直接关系。他是一张报纸的设计师,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天天伏案精心编稿,勤勤恳恳地“为他人做嫁衣裳”。编辑的责任心,紧迫感和使命感强,编辑不仅一篇一篇地单独编发稿件,而且从记者通讯  相似文献   

16.
唐代编辑的重要经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鼎盛时期,编的书也自然多。从编辑工作的角度看,有三部书的编辑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 (一)唐代建国后,天下方定,高祖李渊在武德五年敕令欧阳询等20人编辑的《艺文类聚》; (二)唐玄宗李隆基指令丞相张说领导徐坚等人编辑的《初学记》; (三)五代赵承祚编辑的中国第一部词选《花间集》。这三部书向我们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编辑工作经验,这就是:编书要有创见,要创新,要走自己的路。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17.
试论从社会精神生产审视“编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5年9月在四川举行编辑学理论研讨会期间,有位同志对我说:“倡议建立编辑学,你开了头炮,但是后来却沉默了……”他说的“开头炮”,是指我在1980年第4期《出版工作》上发表了一篇短文《科学地编辑和编辑的科学》,提出要建立编辑学,并就此试着谈了一些意见和设想。该文主要是有感于十年浩劫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干扰,所谓“工农兵占领  相似文献   

18.
“甘当无名英雄”,“兢兢业业为他人做‘嫁衣裳’”。与张万象同志共过事的人都这样讲。 记得,有一次在与新华社国内部编辑座谈时,张万象同志讲,“当编辑就要有牺牲精神,否则当不了好编辑”。到今年,张万象同志在新闻这块沃土上,已经耕耘了30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做编辑工作,要说“牺牲”,张万象同志“牺牲”够多的了。经他组织编辑的稿子究竟有多少,好稿有多少,现在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令他感到安慰的是,自己不仅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交了一大批记者朋友。  相似文献   

19.
边见 《出版科学》2001,(3):69-69
商务印书馆编审陈仲雍同志,因病于2001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陈仲雍同志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积极从事编辑学的研究,1980年4月在《出版工作》杂志上发表文章:《科学地编辑和编辑的科学》,最早主张把编辑工作当作科学研究。此后,他在编辑学研究方面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文章,并担任《中国  相似文献   

20.
胡耀邦同志1985年2月8日在中央书记处的发言《关于党的新闻工作》,到现在已是一年了,一年来许多报刊发表了不少谈体会的文章,也有过一些讨论。党中央的负责人系统地论述党的新闻工作,这几十年来有过三次。第一次是毛泽东同志1948年4月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第二次是1948年10月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第三次就是胡耀邦同志的上述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