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一般的工作经历 俗话说一名好的编辑总是经过一段艰苦的记者经历磨练出来的,恰恰有这样一位新闻人,他没有做过很长时间的记者。但是他却在编辑的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他在编辑的岗位上千了9年,先后从事过体育、社会、经济、国内、国际版的编辑工作。现为要闻中心副主任。他改变了传统时政要闻的报道形式,对重大时事要闻进行策划报道。在做强、做大时政新闻的理念指导下,他从重庆商报的大局观出发,  相似文献   

2.
钟嘉 《青年记者》2012,(19):8-10
任何打算当记者的,要准备做编辑;任何正在做编辑的,要找机会当记者。只有这样编采兼能的新闻工作者,才是最优秀的。最近听说,全国有1000多所院校开设了新闻与传播专业,招生总人数估计每年数万人。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学生在期待着从事记者行业,也不知  相似文献   

3.
钟嘉 《青年记者》2012,(19):9-10
任何打算当记者的,要准备做编辑;任何正在做编辑的,要找机会当记者。只有这样编采兼能的新闻工作者,才是最优秀的。最近听说,全国有1000多所院校开设了新闻与传播专业,招生总人数估计每年数万人。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学生在期待着从事记者行业,也不知  相似文献   

4.
李耐因——点燃记者的火柴□蔚建民在新闻界颇有影响的原新华社编委、《望》周刊总编辑李耐因,在5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既当记者,又做编辑。在编辑岗位上,他将自己对新闻事业的不懈追求,倾注在提高编辑质量、发现和培养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让年轻记...  相似文献   

5.
汪伟 《青年记者》2012,(15):29-31
1991年以来,每当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就循例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场总理记者招待会.从那时起,媒体就将总理记者招待会视为观察中国总理个性和工作风格的绝好机会.2003年,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场合时,第一个提问的记者要求他评价前任的工作,而第二个问题就直白地要求他评价自己的个性,并拿他和前任做了比较.2012年,他最后一次出现在这个场合时,记者再次要求他评价自己.  相似文献   

6.
2002年8月26日晚,新华社电稿传来,第五届韬奋新闻奖揭晓,梁凯程的名字出现在名单里。面对共和国给新闻编辑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他从崇高里体味着责任和希冀。当晚,他很平静,一如继往地处理着数百条当日新闻。 当了12年记者,干了23年夜班编辑,在老梁35年的新闻生涯里,他只一心想做好新闻,从未想要荣誉。新闻是他的事业,做个好新闻人,是他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事业,他已贡献了大  相似文献   

7.
工作近三十年,有二十多年在新闻编辑的岗位上,于是便有机会与大量的记者稿件亲密接触.有时候,与一些同期参加工作的老记者编辑们在一起,探讨交流,经常会有一些共同的感慨,感觉现在的工作不好做,为什么?现在的一些年轻记者,聪明却稍显浮躁,舍不得吃苦,做事不够踏实.于是乎,拿上来的稿件,要么多有雷同,似曾相识;要么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让人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8.
做过记者的人,都对编辑有着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有时,记者的一篇稿件因为编辑一个小小的改动,而显得光彩、生动了许多;但更多的时候,是记者和编辑因着观点不同,对稿件的删改有不同的意见。如果记者有时间和编辑共同探讨,矛盾还可以解决,可新闻稿件强调的就是时效性,编辑往往无法等待记者陈述了自己的意图后再作修改决定,发到报纸版面上的成稿,有时会令记者十分恼火。这就像摄影作品的剪裁,摄影者为表达自己的构想的主题,将被摄人物摆在一个并不起眼的位置,而留出大片的表现空间,但洗放照片的人没有领会摄影者的意图,将空白全部裁掉,只突出了被摄人物,这当然让摄影者不快,更重要的是,报纸版面上的文章署着记者的名字,读者评说记者的水平时,并不知很多时候是在评说编辑。所以,记者遇上一个心意相通或是文采颇高的编辑,那是他的福气,否则,记者和编辑就是一对解不开结的冤家。做了几年记者,深知记者东奔西走的辛苦。但目前当记者。有很多“实惠”可以做这种辛苦的补偿。  相似文献   

9.
作为进藏的第二代,我已经在西藏生活了二十多年,算起来,做新闻工作也有十几年了。可以说,在西藏做记者,特别是广播记者、编辑、主持人集于一身的生活,给我提供了一个认识西藏,感受西藏,记录西藏的绝好机会。新闻工作的经历,使我渐渐从心底里认识了西藏,从感情上走进了西藏。这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使我有机会从方方面面、特别是从农牧民群众生活和观念的变化中感受着和记录着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编辑几乎成了苦差事的代名词,大学毕业的学生当了记者的就神气,当了编辑的就丧气,即便是资深记者,有了更多的经验更适合做编辑了,也大都对编辑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于是,有的单位便把一些能力不强的记者打发到编辑岗位;有的单位迫不得已只能不断地向社会招聘编辑;有的单位干脆做出规定,新入社的大学生必须做几年编辑工作。这样,在新闻界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没人愿意做编辑——编辑队伍素质下降——编辑岗位不被重视——更没人愿意做编辑。所以,新闻界大记者常被称道,而大编辑则越来越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是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他自1919年步入新闻界,在长达30年的办报生涯中,先后做过校对、记者、编辑、总编辑、经理和社长,堪称全能报人。本文拟对他新闻实践所包涵的读者至上意识和爱国民主精神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埃德加·斯诺是一个享有世界盛名的新闻工作者。他在二十三岁时来到中国,本来只打算在中国呆六个星期,结果却呆了十三年。他做新闻记者和报纸编辑直到五十年代初,大致也有二十三年。在二次大战期间,他成了报道中国、苏联和印度问题的世界有名的记者。他的  相似文献   

13.
编辑的作用与水平郑剑某报社的一位领导同志要出访,名片上原印的职称是高级记者,后来又重印一份,改成了高级编辑。因为他听说在国外新闻界编辑比记者水平要高一些。有人还谐谑,如果国外同仁一看,年过半百还在做记者,整天价到处跑,会笑话的。这位同志的担心是否必要...  相似文献   

14.
有“放心编辑”之称的山西日报主任编辑刘金宝同志,最近在京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刘金宝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曾做过10年政法编辑,后任群工部副主任,主编《读者来信》专版。1991年至今任记者部主任,功夫下在出点子、搞策划上,下在精心采编稿件上。1995年——1996年,他协助总编辑精心策划、组织驻站记者,以小分队的形式抓全省重点系列报道和典型报道50个。比如,反  相似文献   

15.
保冬妮 《今传媒》2006,(11):50-52
关捷,1960年生于沈阳,满族。1979年入伍。1982年复员到工厂,1986年读完辽宁大学自学考试中文专业,进入沈阳造纸技校当教师。1992年调入《节能报》做记者,1993年调入《青年时报》做记者,1995年调入《沈阳日报》做记者。主要著作《寻找英雄》、《幕后新闻》、《剑胆琴心》、《神警传奇》。在沈阳,关捷拥有为数众多的“粉丝”。去年秋天,张玉周教授为《沈阳日报》编采人员职称晋级考试辅导英语,在讲完课后,他找到关捷的同事张颖,问道:“关捷写了那么多的好文章出书了吗?如果出了,请你跟他说一下,我想要一本。”沈阳市政府某局朱若蘅局长多次打…  相似文献   

16.
从1986年11月起,普利策奖获得者马克斯·弗兰克尔成为有影响的《纽约时报》总编辑。弗兰克尔在《纽约时报》度过了大半生。他最初与这份报纸发生联系是在五十年代初,当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纽约时报》的特约记者。后来他成为“时报”的全日制记者、驻外记者、首席华盛顿记者、星期日版编辑及社论版编辑。他的最新任命被宣布以后,受到“时报”750名记者编辑中绝大多数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17.
迟到的觉悟     
迟到的觉悟李庄作者简介:75岁,从事新闻工作55年(1986年退到二线,继续笔耕不辍)。累计当过五六年记者,绝大部分时间做编辑工作。是人民日报一个老兵,工作47年,曾任副总编辑、,总编辑。他认为一生中憾事之一是在长期编辑工作期间,用红笔多,用蓝笔少,...  相似文献   

18.
当了新蜀报的特派记者我1931年刚进高中,就给《新蜀报》副刊投稿。编辑邝抱斋原在该报任校对,年岁比我大得多,但对我很友好。1934年5月,我进《商务日报》当记者,常与《新蜀报》记者张骏一道采访。他不大像做文化工作的记者,却有点像做生意的商人。后来,他参加了中统特务组织,1945年出面夺了进步民主人士、总经理周钦岳的权,把《新蜀报》带上反共反  相似文献   

19.
功夫在编外     
初涉新闻圈,做的是记者。采访中常有好心人对我说,女同志做编辑比较合适。说的也是,做了几年记者,不时有被编辑“枪毙”掉的“大作”。次数多了,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若做了编辑,不就也有了“生杀大权”。 几年过去,我真的成了编辑,但很快就发现,编辑并不轻松。尤其是我作为《公共关系报》一版的责任编辑,不要说对记者的大作“生杀予夺”,就连编辑最起码的“修修改改”都缺乏“对象”——稿子。 部门人手不够,无法配专职记者去全国各地采访。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报纸,指望自发来稿几乎不可能。于是,身为编辑,我得用2/3的时间去组稿,去做通联工作。值得庆幸的是,这编外的功夫没有白  相似文献   

20.
“甘当无名英雄”,“兢兢业业为他人做‘嫁衣裳’”。与张万象同志共过事的人都这样讲。 记得,有一次在与新华社国内部编辑座谈时,张万象同志讲,“当编辑就要有牺牲精神,否则当不了好编辑”。到今年,张万象同志在新闻这块沃土上,已经耕耘了30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做编辑工作,要说“牺牲”,张万象同志“牺牲”够多的了。经他组织编辑的稿子究竟有多少,好稿有多少,现在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令他感到安慰的是,自己不仅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交了一大批记者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