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齐武帝永明时代沈约等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世称为“永明体”的五言诗,这种五言诗的音节重在二、五,二、五字异声,即一句之中二、五字异声,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二、五字异声;它又是四声分用的,即句中的音步配合平、上、去、入四声而不是配合平仄的。这种音节不同于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庾信五言诗按照句联数划分为16类,运用二项检验的计算方法和近似方法,得出结论:从通篇调四声的角度观察庾信五言诗句内调四声情况,2&4位置是显著性最强的调四声位置,3&5位置次之;从诗句观察,2&5位置是庾信最重视的调四声位置之一,但从诗篇观察则不是;“五言诗通篇在2&4位置调四声”是庾信创作五言诗时最为讲究的一种“格律”;庾信还倾向于使篇幅较长的五言诗的第三字和第五字声调不同。  相似文献   

3.
应用数学四阶矩阵描述五言诗组句结联的集合,并用聚类分析法将矩阵内五言诗二、四字位平仄一致或相异的句簇与唐代律诗句、联的声律规则进行对照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符合唐代五言律诗声律规则的句、联聚类在句中第二、第四字平仄不同和联内第二、第七字平仄不同的句簇中.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诗联聚类在opopo,ozopo句簇中,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诗联聚类在opozo,ozopo句簇中.二、四同平的"平平仄平仄"句不是平平平仄仄第三第四两字位置的互换,是"特拗而律"的特别律句.  相似文献   

4.
”永明体”诗的突出特征是追求五言诗内部声律的谐调.永明诗人在五言诗声律形式探索上的最大贡献,是对一句诗内部音节和一联诗上下两句音节的调声,以求其声文之美.在用韵上,则继承前代诗歌创作用韵的基本规则,而又有所发展,形成永明体诗的韵式特征.  相似文献   

5.
敦煌写本P.3445是一篇咏赞法门寺真身舍利的五言诗,它涉及唐武宗会昌法难、唐懿宗迎佛骨和秦王李茂贞重修法门寺的历史,是研究当时佛教世俗信仰的重要依据。敦煌写本P.3445《偈法门寺真身五十韵》,共31行,诗题“谒法门寺真身五十韵”,起“偈法门寺……”,止“泣讽五言诗”;每行大约15—18字,每五字一句,二句一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选配诗句对的方法。1.结构相类①看整体结构。如以“暮霭生深树”为出句,从“山光悦鸟性、斜阳下小楼、弄花香满衣、楼台深翠微”四句中选出对句。从诗句的整体结构看,“暮霭”句是主谓补式,而供选择的四句中只有“斜阳”句是主谓补式,那么应选答案就是这个句子。②看局部结构。因五言诗句的语言节奏一般是“二  相似文献   

7.
《古诗笺》“五言诗”卷一〇选录有南朝梁代诗人范云的《登城怨》诗。其中“楚妃歌修竹,汉女奏幽兰”二句,闻人俊笺云: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二叉树遍历方法计量出五言诗32个自然句式,以聚类分析法把唐人诗章用声法式的八个句例归并为五类。用矩阵组合法穷尽诗句两两结成七十二律联的式数,以为正体、变体和拗体、拗变匹种。初唐元竞的"换头"、"护腰"、"相承"调声三术,是近体诗调声制律用字"分明二、四,只论一、三"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典诗词的句子,原来是音乐上的单位,后来诗词同歌唱基本上脱离,诗词的“句”,一般就指格律上的单位。古典诗词是有一定格律的,格律上的必须停顿,就构成了诗词的“句”。例如:五言诗,五个字后必须有一个停顿,也就是说,五言诗必须以五个字为一句。七言诗也是一样,七个字后必须有一个停顿,以七个字为一句。词的句子更是长短不齐,从一个字一句的到十一个字一句的都有,这些也都是按照格律要求构成的“句”,同语法上的句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只要对古典诗词的句子认真作一番语法分析,就不难发现,古典诗词的“句”,有的是语法上的词组,有的是语法上的单句,也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王之涣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五言诗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要上一层楼.”现在让我们来算一算;“欲穷千里目”究竟“要上几层楼”?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旧体诗中,在《诗经》《楚辞》之后,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汉魏六朝时代的五言诗,唐代人称此为古诗,以别于唐代人按严格体式和韵律写的属于"近体诗"范畴的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长律。由于五绝、五律诗每句中的5个字是前两字一顿、后三字一顿的句法结构,正是与七绝、七律诗句的后5字构词顿数相同,以至与许多词的五字句顿式一致,所以五言律句的构制,就成了诗词写作合于韵律的必须具备的实践准备条件。在五言诗的写作上,五言绝句的难度更大,因为每首诗只有20个字,且要独立成章,因此必须立意集中,不枝不蔓;文字精妙,难于增减;借端托寓,蓄意深微;意到辞工,不假雕饰。由于五言绝句的体式精微,施展的天地极小,所以历来虽有名篇,却少有独擅此体的名家。  相似文献   

12.
简要分析了嵇康五言诗不受重视的历史原因及自身特色。认为嵇康五言诗风格、格调与四言诗相似,同样都将抒写个人内心感受和情感作为表现主体,而在五言诗当中这种描写更加直接显露,显得"过于峻切",这与其峻烈个性及人生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3.
唐代近体诗中的对偶形态有形式和内容两种,形式上的对偶是声律上的平仄相间、相对、相粘,它们构成三维对偶状态,体现出汉语文化的精妙;近体诗内容上独具特色的对偶只有偷春格、蜂腰格、扇对格、全首对格和俱不对格五种。  相似文献   

14.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著名词人,目前对后村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爱国时政词,对其词风则基本定性为豪放排宕。通过对刘克庄花卉鸟兽词咏物词中"物"、"我"关系以及"我"的感情的分析,说明后村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词以形式精美著称于世。从《诗经》到元曲,古典诗词走的是雕琢之路,其表现是锤炼字词,安排平仄,押韵对仗,样样追求精致。现代诗歌是反映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高雅手段,为了创新它打破了以往诗词的限制,走了一条隐喻之路,并且在形式上趋向散文化。  相似文献   

16.
“床”应为坐卧之具;“疑是”犹好象;“豪放飘逸”是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此外还有“许多风格上是清新俊逸或简古质朴的作品”,平淡自然是《静夜思》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翻新、累积与传播——中国古代诗词传播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词翻新是古典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翻新,诗词得到更广泛传播。同时经过后继者不断地翻新,诗词也相应地容纳和增添了新的因素,从而产生出新的内涵和意义,使其文化内涵得以不断累积。诗人们进行翻新创作的主要方式有:用其成句,增减字词,翻换言语,提炼文意等。而诗词翻新在传播过程中多选择名家名句使其易于获得名家效应。并且诗词翻新的相对优越性和相容性较高,复杂性较低,可试性和可观察性较好,这些特性使其既容易为创作者掌握,又易于被阅读者接受。这些是诗词翻新促进诗词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李鸿章《入都》诗十首予以详析,解其用语,究其旨意,诗旨无非追悔昔日,自信将来云而。李公强为“意别”、“辞别”之难而多得佳制,是彰其寸之大、气之盛耳!然难于为讳者,十诗于“意别”似欠著力。特其九颈联之用事,显为败笔,此皆难与李公后来诗之老辣相与语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