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多元一体格局中,从历史、语言、文化等视角探讨羌族和彝族的渊源关系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不过,以宗教的经咒为切入点来进行比较研究的,还不是很多。对羌彝敬神经咒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藏羌彝走廊上的民族流动与文化格局。同时,羌彝敬神经咒文化的诸多相同性及其所体现出的共同思想,充分印证了藏羌彝走廊上羌彝两族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羌彝敬神经咒文化相互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2.
藏羌彝文化走廊长期耕耘的学者与著述中,新近出版《神圣与秩序——羌族艺术文化通论》是把一部把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作者掂出"神圣"、"秩序"为中国羌族文化的词眼,从艺术角度纵论其文化精神核心,备考就中承载的民族、人类文化的特定价值与终极诉求,给以我们从民族文化走廊与整个中华大文化中,一个小语种民族文化的文心表述,对于研究羌文化是一个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将"残存概念"作为研究藏羌彝走廊历史、文化、族群互动的切入点,在重新建构了残存概念以后,具体选用与世界广大范围中存在的民俗信仰"Evil Eye"几近同质的羌族"毒药猫"为分析对象,联系中国及藏羌彝走廊诸族中类似"毒药猫"的民俗事象,最终确认在南北通透的藏羌彝走廊中,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南向的民族迁移,因与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的相互作用,原来同质性的民俗文化现象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而随后形成的走廊诸民族虽也有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但仍保持住了自身的文化特性,使得走廊中的诸民族文化在这一地理空间中,形成了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文化局面。  相似文献   

4.
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为例,对从国家战略层面打造和提升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重大意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比较优势作了一定的理论阐述,并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着力方位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建设。  相似文献   

5.
基于藏羌彝地区自1981年至2020年2月存续状态下的5030家文化企业的分布信息,综合运用平均近邻分析、核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中心轨迹迁移等方法,从空间视角分析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状态及演化过程,并对文化产业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力系统进行深入规范研究,剖析分布的内在规律及集聚要素形成的动力机制,以期对该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推进"一带一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作为我国西北、西南两大民族迁徙通道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的寺观壁画同样也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瑰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寺观壁画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而通过数字化手段则能够永久地保存壁画的信息。现代科学与古代艺术交融碰撞,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寺观壁画数字化,是永久保存该文化遗产的完美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学对于文化传播的研究有其成熟的一套研究方法。由其发端之始,便有以泰勒(E.B.Tylor)等一批学者开始对文化传播机制进行讨论,之后更是出现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播的人类学理论流派。[1]费孝通接受了文化传播学派和文化功能学派的双重影响,为其后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学说打下了理论基础。1982年,费先生又对"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中的"走廊地区"作了特别论述:"上述几个复杂地区:一条西北走廊,一条藏彝走廊,一条南岭走廊。"1确定了南岭走廊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的地位。这样一来,对于在此走廊内生息的客家族群建构与文化传播的研究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同时,  相似文献   

8.
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现代意义和旅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江地处"彝藏走廊"、"茶马古道"等民族迁徙往来,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带,这里富集着独特而又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内核中充满生机的组成部分,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多种价值体现,对丽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与繁荣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研究和挖掘,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藏彝走廊地区石棺葬所属人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棺葬是继新石器时代以后整个藏彝走廊地区最主要的一种考古文化遗存。藏彝走廊石棺葬文化族属的“羌人”说和“氐人”说均难成立。从汉代史籍记载来看,藏彝走廊地区与石棺葬文化相对应的人群应与《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记载的徙、筰都、冉駹、巂、昆明等五个部落相关。  相似文献   

10.
横断山的地缘环境及民族文化旅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孝通提出的“藏彝走廊”,其位置大致相当于地貌上的横断山区,行政上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阿坝、甘孜、凉山3个民族自治州和攀技花市,以及云南滇西北的迪庆、怒江两自治州和丽江市。民族学和考古学研究成果已经证明,沿着这些通道确实有过古代民族的迁徙。论文从地名的起源对横断山脉、从地缘政治角度对民族走廊、从地缘经济观点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初步分析,从一个新的视觉探讨藏彝走廊的地缘环境特征和区域旅游发展的问题。地缘政治学意义的藏彝走廊,既有通道的功能,又具屏障的作用:走廊中横断山脉间南北“纵贯”的河谷就是历史上民族迁徙的通道;而屏障有三:即地貌的屏障、生态的屏障和民族的屏障。这些条件就形成了走廊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呈南北走向的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带的特征,给本地区的开发带来值得关注的一系列问题。人们最爱走的路是前人踏出来的路,而“张林源线”就是一条沿古代的民族迁徙的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1.
关于开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岭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相并称的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是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各民族的聚居区.这里族群构成复杂,文化积淀深厚,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拓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新领域,促进南岭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复兴,以"边缘活力"展示南岭民族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为构筑涵盖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史观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藏彝走廊东部边缘地区的四川平武县是典型的藏羌民族边地,此地藏、羌、回等少数民族聚居,自南宋末年出现土司,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才彻底废除了土司制度,前后近八百年的土司制,经过新中国的探索与努力,此地又成为"西南最早的自治政府",历史的演变使得此地成为典型的民族边地治理典型。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晚年就民族问题的三次重要谈话,开启了包括民族识别、民族社会调查在内的一系列民族学、民族史、民族问题研究课题的新思路、新领域.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藏民族走廊”(亦称羌藏大通道)的概念历代沿革和范畴,阐释了研究的内容、任务,阐述了青藏民族走廊、藏彝民族走廊、北方草原民族走廊之间的关系,以及青藏民族走廊的研究范围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民族文化里,藏羌文化是基础,外来文化是养分,这些充沛的养分,使得大树枝繁叶茂,反过来增强了藏羌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认真考察总结藏羌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到,藏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身绝非封闭自身、与外族隔绝所致,而应该归功于藏羌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再造力。“窥中原文脉,纳百川精华”无疑是对藏羌文化心态和文化传统的精辟概括。  相似文献   

15.
把羌族和彝族放在一起研究,其一是羌彝两族有着一定的渊源与遗留,如祖先同源,服饰图纹和符号相似,语言、姓氏、婚姻、丧葬、习俗等方面相近或相同。其二是羌彝两族在宗教方面具有相同的信仰与崇拜,且两者都属于原生性宗教,作为沟通人与鬼神之间的使者——释比和毕摩有相似性;释比经咒与毕摩经咒在内容上有着诸多相同性,并反映出共同的思想观念。对羌彝丧葬经咒的比较研究,充分印证了羌彝两族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并进一步论证了羌彝经咒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纽带,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藏彝走廊"是中华民族发展延续中多元文化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历史形成了崇尚自然的共同价值取向、多种宗教信仰的长期并存、包容共享的文化认同与共生共存的发展需要等文化特质。延续数千年的"藏彝走廊"对当代多元文化构建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羌族释比经典》评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历史上羌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和分布极广的民族、也是汉族前身华夏族的重要构成部分。学术界一般认为.古代的羌族应与现今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各民族有着族源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同时.现今藏缅语族羌语支的民族的人数也远远超过了现今羌族的人数。现今的羌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后裔,而他们一直较好地保留和传承着古羌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研究我国古代的华夏族和现今藏缅语族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必须了解羌族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8.
语言,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既是传统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从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中,人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她厚重的历史渊源,可以说语言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本文以客家特有的语言文化-"门榜"文化,作为出发点,通过对"门榜"的解读来分析客家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沉淀。  相似文献   

19.
古羌原始宗教文化中万物有灵观念及神话传说给道教神仙思想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素材.同时,道教通过对羌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的系统化、理论化提升来赋予古羌民族原始宗教新的活力.羌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一直是羌族人民征服自然、战胜困难汲取力量和勇气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辩证法等方法,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探析《羌族释比图经》中的武术元素,全面解读羌族远古武术文化特征。笔者认为古羌民族武术文化大多以宗教祭祀为载体,活动既体现古羌民族的尚武精神,又展现古羌社会人际交往的和谐意境,其器械使用的独特性和攻防技击性等文化特征。通过本文研究,对丰富我国武术文化内容,弥补羌族武术史料的描述不详,从而展示古羌民族武术文化存在的真实面貌,填补羌族体育文化史料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