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融入高校美术课程中,以羌族纳啵艺术课程为依托,实现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在高校美术教育功能中得到的充分释放。同时,在课程中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新路径,开发羌族纳啵工艺品创造市场价值服务地方经济,为弘扬羌族传统民族文化而培养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意义及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区学校是"活化"羌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羌族"文化自觉"的重要启蒙地。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重建美好家园、办出有特色的民族教育。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途径有:搜集整理羌族文化资源、重启羌族语言文字课程、增加羌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体验羌族文化的魅力、聘请羌族文化传承人做教师等。  相似文献   

3.
藏羌彝文化走廊长期耕耘的学者与著述中,新近出版《神圣与秩序——羌族艺术文化通论》是把一部把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作者掂出"神圣"、"秩序"为中国羌族文化的词眼,从艺术角度纵论其文化精神核心,备考就中承载的民族、人类文化的特定价值与终极诉求,给以我们从民族文化走廊与整个中华大文化中,一个小语种民族文化的文心表述,对于研究羌文化是一个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羌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其中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但目前羌族地区中小学在开发羌族文化课程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转变人们的观念,树立多元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多元的开发主体作用,在多样课程形态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建立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形成多元的弹性评价机制,从而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增强民族地区学校课程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5.
羌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其中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但目前羌族地区中小学在开发羌族文化课程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转变人们的观念,树立多元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多元的开发主体作用,在多样课程形态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建立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形成多元的弹性评价机制,从而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增强民族地区学校课程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6.
羌族舞蹈的创作活动本质上是对羌族艺术提炼、加工、深化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审美认知和审美创作的过程。本文在羌族审美认知的基础上对羌族舞蹈形式美学因子从圈舞的形式美和曲线流动的形式美两方面进行阐述。羌族舞蹈的创作过程就是寻找这个独特符号文化的过程:从羌族舞蹈的动势中寻求羌族舞蹈队形的变化;捕捉羌族舞蹈动作动机,在动律的基础上将其动作发展变化,然后顺着民族舞蹈律动轨迹进行变化和连接;以不同羌族舞蹈主题与舞蹈形式美的结合进行实践探索,对羌族舞蹈形式美进行挖掘与整理,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为深入研究羌族民间舞的美学认知做铺垫;综合羌族的民族性格与传统文化,借鉴羌族其他的艺术门类为舞蹈创作服务。并且遵照羌族人民的地域环境、生活环境、宗教环境、人文环境等综合因素进行审美认知的考量、探究,从而在羌族舞蹈创作过程中遵循审美认知,创作出具有羌族民族气质的舞蹈作品。  相似文献   

7.
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人民勤劳勇敢,且能歌善舞,羌族民歌记载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羌族民歌是羌族文化的艺术灵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地区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文章以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初探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羌族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演唱。  相似文献   

8.
羌族民间舞蹈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通过融入羌族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羌族文化的兴趣,而且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羌族民间舞蹈文化,增强幼儿的民族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9.
藏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和融入民族艺术是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藏民族艺术文化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富有民族艺术特色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以及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民族艺术资源等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幼儿文化适应能力,坚定幼儿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藏民族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0.
萨朗是羌族歌和舞的总称。羌族萨朗是羌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是羌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精华之一。萨朗文化反映了羌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维护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堪称羌民族的母亲文化,具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异地安置对羌族语言、释比文化、羌族歌舞文化、传统技艺和手工艺文化、宗教文化都造成影响。我们要通过重构羌族文化空间、将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资本、建立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等方式尽量来保存羌族原发地的生态文化;因为文化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现状,总结了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与高校艺术教育相结合的经验。就如何把广西特色民族民间艺术融入高校教育中去,汲取本地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精华,树立广西艺术教育的新理念,办出广西高校艺术专业特色,培养新一代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羌族在中华民族中是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但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汶川大地震对羌族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双重的影响:一是对羌族人口、物质文化、居住环境、精神面貌造成极大的损害,还形成传统聚居区的分剐,造成传统文化区域的瓦解。但灾后重建对于发展羌族地区经济、振兴民族文化也是一个有利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羌族民间艺术是随着羌族社会不断发展而继承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传统工艺美术——挑花刺绣,是独具羌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而“云云鞋”又是羌族挑绣绣品中极具艺术价值的一部分,其上绣的纹样色彩风格独具。文章试从羌族艺术与羌民族历史沿革、信仰崇拜、民间风物神话传说等密切关系,对羌绣“云云鞋”的纹样色彩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5.
羌族民族民间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以本民族艺术语言与外来文化对话.通过与外来民族间的文化艺术相互渗透,发展本民族文化井形成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羌族剪纸艺术别具特色,与民族宗教关系密不可分。羌族剪纸作为艺术形态在原始宗教礼仪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着,其存在与表现形式是民族宗教文化的视觉再现体,在宗教文化意义上体现了羌民族群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升华,并创造了民族习俗、伦理以此影响着现实社会,是创作者个体或群体在精神意义上的图腾与象征,其神秘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文化的积极功能更赋予其作为民族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在西夏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党项族作为我国古代羌族的一支,西夏王国的主体民族,其民间艺术品以及雕塑绘画品都具有显著的特色。不仅体现了西夏文化丰富的艺术内涵,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广西龙州县壮族支系布傣族群的啵咧器乐和啵咧艺术,具有奏乐展演、文化传承、宗教法器、族群教化、娱人娱神等五个典型的社会功能,各功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互为渗透。啵咧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在布傣人民的意识中潜移默化,作为娱人娱神的器乐,刺激布傣族群人民的感情,起到了凝聚力量,传承文明,教化子孙等功用,为壮民族文化一朵不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理县政府将桃坪羌寨选为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开展羌族民俗风情游以来,独特的羌族饮食文化吸引着一批一批的中外游客,成为了桃坪羌寨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本文通过挖掘羌族饮食文化特色以及它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提出笔者对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的几点建议,从而使羌族饮食民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羌族传统音乐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之一,是羌族特色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濒危音乐评估框架(MVEF)",以羌族"瓦尔俄足"音乐为例,对羌族传统音乐活力与濒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反映出羌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体现在羌族音乐类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方面:音乐记录材料的数量不足、质量不一,其可及度低;音乐记录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创新性及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羌族特色音乐文化资源的构建和传播还缺乏整合整个羌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凝聚力和传播平台。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如下对策:提升羌族音乐类特殊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意识;系统整合羌族各类音乐的记录材料,加强其可及性建设;改进和创新羌族传统音乐记录的理念和方法;凝聚社会各方的资源和力量完善羌族音乐类公共文化资源建设,以期为羌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物质文化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