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人知道(在电脑上)同时打开7个窗口能干什么。——《PC周刊杂志》1983年的评论我们已经简略地讲述了量子世界那奇妙的叠加性,以及把它又拉回到现实中来的“退相干”,现在我们可  相似文献   

2.
“叠加态理论”与“多世界理论”.是量子物理学(量子论)阵营里出现的两种理论构想,目的是用以解释微观粒子的特性。我们之所以要来议论它们,是因为这两种理论对于儿童教育极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叠加态理论”与“多世界理论”,是量子物理学(量子论)阵营里出现的两种理论构想,目的是用以解释微观粒子的特性。我们之所以要来议论它们,是因为这两种理论对于儿童教育极有启发价值。 先要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两种理论。  相似文献   

4.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之努力,我选择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潘建伟说。 对这位44岁的中科院院士、甲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来说,“量子梦”始于二十多年前。1992年,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本科生潘建伟在毕业论文中,不乏莽撞地向量子力学理论提出质疑。 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徽观世界的理论“充满悖论”。“比方说日常生活中有只猫,它要么处于活的状态,要么处于死的状态。但在微观量子世界里,这只猫会同时处于生和死两个状态的叠加。”潘建伟说,自己试图在论文中找个例证,来否认这个理论。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常埋怨德育内容多变。比如说,上学期提倡学生“自治自理”,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于是又是“竞选”,又是“对话”,很热闹了一阵,这学期又强调加强管理,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于是又翻了过来;报刊上昨天宣传“时间就是金钱”,今天又批判“一切向钱看”;昨天提倡迪斯科,说可以锻炼身体,今天又不准跳了,于是,对学生的政治教育也跟着“翻烧饼”,被学生讥之为“自打耳光”。因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6,(31)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支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时,海量信息便将在其中来去无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相似文献   

7.
量子力学与“量子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子力学的一些思想对人们的哲学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量子力学的核心思想是“波粒二象性”、“互补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测不准原理”)和“因果关系的几率描述”。量子力学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毫无联系。但是,量子力学强调逻辑实证,通过科学抽象和理想化对微观物质粒子行为进行研究。因此,把量子力学的原理推广到研究人的发展过程是不足信的。“量子教育学”是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产物。“量子教育学”错误地解释了量子力学的原理,认为“正是我们的主观性决定了我们所看见的世界”,“世界带有主观性的结论不是不可以接受的”。“量子教育学”因此认为人的认识完全由主观世界或精神世界决定,学生可以毫无原因、毫无规律、毫无量变的积累而“突然”成长和发展。显然,“量子教育学”的认识论基础盖源于洛克、贝克莱、休谟和康德的哲学,陷入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泥潭。  相似文献   

8.
静昕“笑声” 《孔乙己》这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谢幕。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对“何况”“而况”“况且”这三个词的解释为:(1)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2)而况:连词,何况:这么多的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而况他又是新手。注意“何况”前可以加“更、又”,“而况”前不能加。(3)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上...  相似文献   

10.
“罗嗦”是写作的大忌,所谓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便是对罗哩罗嗦之文的生动讽喻。然而在名家作品里,我们又看到有些地方非用“罗嗦”言语不能尽其妙。如鲁迅的《马上日记》里有这样一句:少顷,看见大路上黄尘滚滚,一辆摩托车驰过;少顷,又是一辆;少顷,又是一辆;又是一辆;又是一辆……。  相似文献   

11.
“老师,王晓又往我水瓶里吐口水!”“老师,王晓往我椅子上涂胶水!”“老师,王晓……”又是王晓!他的名字成为同学们告状的“关键词”!难怪其他老师说他是匹“害群之马”,这不,又掀起阵阵波澜了!在学校体育节期间,我得好好“关照”这个“小调皮”,免得班级被搅乱了!我这样想着。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陋室铭》中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课本注释“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是沿用了旧注,只是字面上的解释,真正理解“丝竹”在《陋室铭》中的含义,光是说到这里是不够的,还应当“听”出来“丝竹”在这特定语境中的弦外之音。《陋室铭》先说了“可以调素琴”,又说了“无丝竹”,又是有乐器,又是无乐器,若仅依教材注释就出现矛盾了。可见,这里的“无丝竹”并不是真的没有“琴瑟、箫管等乐器”,而是有其他意义。其实,这里的“丝竹”与“素琴”是反义相对,“丝竹”并不是指一般的乐器…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一位六年级学生拿着作文本问我:“严老师,这个“带”字不是错别字,您为什么要打叉呢?”我一看,原话是“她胸前带着鲜艳的红领巾。”我不假思索地解释道;“戴红领巾应该是这个‘戴’。”他连忙翻开课本,指着刚学的《少年闰土》第一段的“项带银圈”一句说:“鲁迅先生也是写的这个‘带’。”我愕然了。是哇,既然“项带银圈”可以用这个“带”,那么,“胸前戴红领巾”又为什么不能写这个“带”呢?但我又想,“头戴一顶小毡帽”却又是这个“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  相似文献   

14.
“借”之妙     
“老师。陈小荣又在教室里‘大闹天宫’了”;“老师,陈小荣又在自习课上吹口哨了”;“老师,陈小荣拿人家资料也不说一声,归还时还重重地往人面前摔”……又是这个让不少老师和学生头痛的陈小荣!  相似文献   

15.
哎,真倒霉,怎么又是我跟秦正同桌!一年级时我就和他同桌,本想新学年开始,我终于可以摆脱他的“魔爪”,谁知道又一次被命运之神捉弄!要知道谁也不愿意和他同桌,因为,他不是在你耳边胡说八道,就是在你书上乱画,简直就是个“超级烦人鬼”,不信,你就看着吧!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古典理性诗学衰微,“体验”与“梦想”作为“不可再现”的生命奥妙在诗学论域扩散、蔓延,导致后理性诗学的崛起。“体验”是生命的盘桓流连,归属于意义又流亡入时间,是存在的关联又是存在的断裂;“梦想”是超越、否定、流亡的精神力量,它建构而又消解,返本归根而又向上超越,体现着人类本质的自由与万能  相似文献   

17.
丁玲的个性气质 ,可以归结为“辣”、“倔”、“蛮”三个字。她火辣、热情 ;她倔强、执着、乐观洒脱、刚毅勇悍、好胜任性 ;她又具有“霸蛮”的精神 ,吃得苦 ,耐得劳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些个性气质既有父母的遗传基因 ,同时又是湖湘文化孕育的结果 ,是一系列环境因素造成的 ,是丁玲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三八线”,在我们男孩子眼里是一条导火线,而在女孩子眼里又是一条催泪线。这不,就为了这“三八线”,我和新同桌又闹起了别扭。  相似文献   

19.
“稀里呼噜……”不用说,又是我老爸在吃东西了。我走近一看,我的“馋猫”老爸果然又在偷吃荔枝、偷喝我的果味酸奶了。我爸爸高高的个子,足足有一米八,扁扁的头,小小的眼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语文老师呀,鬼点子特多!这不,老师的眼珠子又在滴溜溜地转动了——这可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兆啊。这次老师的目标是什么呢?嗨!居然打起了一本破书的主意:“让我们用词语或诗句来形容一下这本破书。”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炸开了锅,一向自告奋勇的张家琛顾不上举手便脱口而出——支离破碎。一看张家琛先拔头筹,金杰也迫不及待地叫道:“流离失所。”这时,向来对语文有“惰性反应”的张哲辉也在底下窃窃私语起来,经老师再三追问,原来是“咬文嚼字”。老师还不罢休,又索其缘由,张哲辉说:“又是咬又是嚼的,这书能不破嘛!”机不可失,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