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云以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为指导,结合“和平演变”发展的特点,深刻揭示了“和平演变”的本质;他新时期关于反和平演变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防止和反和平演变的思想。并与其经济建设思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相辅相成,具体指导了新时期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实践。这一宝贵思想遗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长期的和深远的。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反和平演变思想,是对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其突出特点在于他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论述清楚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拒腐防变、独立自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航向.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的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毛泽东正式提出反和平演变的概念是在1959年,但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就已经包含有反“和平演变”的思想,它们是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真正源头。在这些文章中,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帝国主义本性不会改变,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存在社会基础等问题,提出了共产党人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它敌对势力的战略和策略,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战略和教育改革思想,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文章从下列四个方面探讨了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总结了现代教育、现代科学和现代生产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阐明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领先教育的思想;提出了“教育本三个面向”、要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和发展;多方面地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要求,继承和发展了教育必须不断改革的马克思主义一贯思想;对知识分子和人才的尊重,唤起了民族追求知识的热情,也为在“四化”进程中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帝国主义总是会利用武装颠覆或“和平演变”这两手来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和平演变”这一手,毛泽东从战略上和策略上进行了认真思索,提出了丰富、系统的反“和平演变”的战略和策略,并付诸实施。这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重的教训,值得很好总结。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反“和平演变”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反“和平演变”的思想。所谓“和平演变”,是国际资产阶级在保持强大军事威慑力量的前提下,通过战争以外的种种手段,促使社会主义国家从内部向资本主义演变。毛泽东对此早…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集中制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涵义、内容及其重要性,深入学习邓小平的党内民主集中制思想,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高校教育人培养人的方向论和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论出发,阐述了反和平演变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并就宗旨、对象.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步骤和组织八个方面,归纳出反和平演变教育与日常思想工作的“结合点”,旨在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若干启迪和可操作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教育思想十分注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原理与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了邓小平教育理论:在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9.
我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一书的第一章中说过:“在总论里,我们研究了邓小平怎样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其目的在于我们研究他的教育思想与他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联系起来,正确反映其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既然邓小平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那么他的教育思想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我们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必须首先  相似文献   

10.
<正> 如果从反“和平演变”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 一、“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既定战略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既定性体现在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既定的实质内容、既定的行动手法上。 从历史背景看,“和平演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较量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规律。20世纪初武装围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20世纪50年代初对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军事进攻的受阻,及后来的对中国经济封锁等手段的破产,一方面使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震惊和震怒,另一方面也迫使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调整反对社会主义的对策。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和平演变”的战略出笼了。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虽然他们提出的年代、所处的背景、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同,但二之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核心领导.邓小平首次将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精辟地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新的内容。邓小平对四项基本原则作了高度概括。在批判“左”的思想理论,恢复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过程中,社会上极少数人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攻击中国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股右的思想逐渐滋长。面对“左”右两方面的干扰,邓小平高瞻远瞩,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作了深刻总…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解读.从人学的视角来看,邓小平在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以“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是准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以人为本”人学思想.研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教育思想,并在指导我国教育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坚持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基础之上,根据我国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工作重点的转移,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拨乱反正,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了统一战线思想。他从我国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统一战线思想。他赋予爱国统一战线十分丰富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求实性、原则性和辩证性等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在恢复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全面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现过程中形成的。从总体上看,邓小平新时期政治思想工作理论,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继承和发扬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由于所处历史时代不同以及党在不同历史时代所确立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不同,因而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相比较,必然显现…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经济哲学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都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不同点是,毛泽东用“抓革命、促生产”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邓小平提出并充分论证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本质特征,强调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将其推向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形成了邓小平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本文概述了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观点,着重阐述了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指出了邓小平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主张,为对外开放提供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并为此作了一些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提出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理论,并成功地进行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发展中受列宁的建党思想影响很大。毛泽东将列宁的建党思想和中国革命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建党思想,并为如何开展执政党建设作了有益探索。邓小平将列宁、毛泽东的执政党建设思想运用到改革开放中,形成了自己的执政党建设思想。江泽民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执政党建设思想,为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制定总纲。从列宁建党思想的形成到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提出,遵循的思路是一致的,就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思想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