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石门坎"是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一个边远苗族村寨的地名。上世纪初叶,来自英国循道公会的基督教牧师柏格里进入该地传教,在短短的20年间就奇迹般创造出所谓的"海外天国"和"锡安圣地",世称"石门坎现象"。论文从探讨"石门坎现象"的含义入手,对"石门坎现象"的内容、"石门坎现象"的成因以及"石门坎现象"的衰落等进行探析,指出所谓的"石门坎现象"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产生并根植于我国黔北山区的一种"区域性的现象",是近代贵州苗族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2.
发现石门坎     
威宁石门坎是贵州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寨,是我国大花苗聚居区的居中地点。清末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发现了石门坎,在此建教堂、办学校、办医院,创制苗文,引发苗族大规模皈依基督教。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民政府发现了石门坎异文化区,采取许多政策对石门坎进行文化改造。新中国建立后,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党和政府针对石门坎的特殊性,在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中期后,石门坎的价值重新被发现,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再次成为为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正"石门坎"是一个地处中国贵州边缘的山区村寨,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西北角的国家贫困县——威宁县境内。1905年,随着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到来,这里迅速成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中国现代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期,石门坎是苗族文字的发源地、云贵川交界地的教育中心、苗族文化传播中心等……这里创办了中国第  相似文献   

4.
沈红 《教育文化论坛》2012,4(3):109-115
本文通过对石门坎文化圈深入的调研与探访并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深度剖析石门坎文化圈的崛起与没落之事像,同时对石门坎精神: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就石门坎文化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宗教的政策启示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石门坎苗族文化在短时间内从边缘崛起到繁荣引起众多关注,本文从石门坎的历史叙述着手,探究石门坎文化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发现饱受压迫的苗族的政治诉求以及强烈的族群意识是产生这次苗族文化繁荣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贵州石门坎因一场苗文化复兴运动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其三个阶段的体育文化有着不同的形态面相,不同的面相标示着石门坎苗族社会资本变量的不同,而支配诸多变化的不变因素却是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把石门坎体育与苗族历史、复兴尝试和认同实现内在地结合起来,使石门坎体育呈现出有别于其他体育活动的独特内涵,这为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认同上的建构提供了独特而现实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石门坎文化的勃兴与衰落同基督教文化紧密相关,所以弄清石门坎文化与基督教文化融合和分离的原因是思考石门坎文化兴衰的重要前提。本文运用比较文学接受研究和形象学的视野进行考察,通过对它们接触前结构和形象建构的分析,指出各自出发点和内在文化特点为它们融合提供了便利,但也因其根本出发点的差异和文化差异,导致它们难以内在融合,最终在现实历史政治冲荡中分离。  相似文献   

8.
佤族村寨是血缘、地缘的结合体,是村寨居民终生相守的家园,是佤族传统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意识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木依吉"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以及以各种民间禁忌和传统伦理道德为载体的民间信仰中。村寨意识使村寨成员与村寨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内聚力,并通过这种内聚力强化了村寨成员对村寨的认同感。只有村寨意识得到村寨成员的广泛认可和遵从,村寨才能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石门坎现象"是苗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和一场速度惊人的宗教皈依运动。从苗族的语言文字、文化观念、原始宗教信仰等角度探析苗族文化在这场文化运动中的态势与功能,将为诠释"石门坎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全球化背景下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和文化安全问题探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研究基于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追溯本土教育家的嘉言懿行,细察石门坎传统德目的外形,认定石门坎伦理实体圆成的两个因素,既有本土教育家的德性引领,又有传统德目在民间通行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陆建民 《语文新圃》2009,(10):45-46
你说你要去贵州.那你一定要去一趟石门坎。你说石门坎在哪啊。用放大镜找遍地图也没有这个旅游点。  相似文献   

12.
不到100个小时的旅途,而我们竟像穿越了百年中国的斑驳岁月。当我们从城市的水泥森林走向犬那边的苗族山寨时,情感上经历了好奇、向往、惊讶、心酸、紧张、感动……百感交集原来如此!石门坎历史上的传奇确定本次旅行出发的时间以后,在网上查阅了很多关于石门坎的资料——“石门坎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两北角,处乌蒙山区腹地,距县城威宁140公里。至今,乡村交通仍然是羊肠小道,村民往来依旧入背马驮”。  相似文献   

13.
张霜 《教育文化论坛》2011,3(3):101-108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是个偏僻、边远的苗族小山村,由于基督教的传入,百年间石门坎苗族教育经历了从无学校、无识字人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贵州乃至世界闻名的"苗族教育圣地",培养了近百名大学生、博士等苗族人才,再到如今成为全县教育最落后地区。本文通过对基督教与本地苗族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影响的调查与分析,探讨在社会变迁中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和社区的文化适应状况及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上半叶,西南边陲小镇石门坎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教育神话",伯格理等人采用独特的办学方针、教育模式以及管理体制,推动了石门坎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教育的蓬勃发展。其所展现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对当代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威宁石门坎现象,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100年前由柏格里引发的苗民短时间内大规模皈依基督的史实,一直是西方宗教界和文化界不衰的研究课题,也是近年来国内人文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石门坎苗族大规模皈依基督,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今天,历史的原因更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杨穆 《教育》2013,(1):58-58
石门坎,位于黔滇边缘的一个小山村,距威宁县城140公里。1904年,一个名叫伯格理的英国人来到石门坎,他带来投资,在这块土地上盖起了学校,修起了足球场,还建起了男女分泳的游泳池。  相似文献   

17.
以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为研究对象,在整体把握街巷网络形态的基础上,重点剖析村寨街巷空间平面形态、空间界面、空间尺度和街巷节点,进而从侧面反映村寨的空间文化内涵。从功能和人文的角度对侗寨街巷空间进行评价,认为村寨街巷空间是村寨文化的容貌,也是村寨旅游文化的核心要素。最后,对街巷空间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探寻民族村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村寨街巷文化的历史传承与保护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办法。  相似文献   

18.
仪式是民族村寨文化构建的核心组成部分。论文以中越金平县太平村哈尼族的调查为基础,从仪式与村寨时空、仪式与宗教信仰、仪式与生态文化几个方面,阐述了仪式对于哈尼族村寨文化构建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当前村寨文化发展中存在偏离本民族文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威宁石门坎苗族教育"实系首屈一指",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因此而被国外基督教报纸誉为"海外天国"。很明显,当时教会在此创办学校、兴办教育,主观上带有明显的文化侵略、同化动机,但在客观事实上却发展了这一地区的苗族教育,并使之成为苗族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民族教育之先河。反思总结这个时期石门坎苗族教育,对我们今天发展苗族教育及其他少数民族教育,具有其正反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镇远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一般村寨周围都有村寨林,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民居文化.本文以漆树坪村寨为对象,对其村寨林、地理环境状况、补会经济情况、村寨林资源状况、环境管理现状等作出调查与探讨,并捉出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