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然价值的合理证明是解决人类为什么要遵循自然的核心问题。西方传统环境伦理学从"自然"视角建构自然价值理论,形成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理论路径对立。现代环境伦理学对自然价值的合理论证必须以"自然"和"人为"视域互融,不仅需要对自然进行"道德赋值",而且诉求道德意义上人类"诗意地栖居",超越二元对立认知思维范式,走出"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2.
周啸虹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二元对立特色,异于抑恶扬善的传统道德小说,体现出其在离乱时代中以二元对立明道、定分的企图。其二元对立的书写范式,塑造出在传统思想资源中寻找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姿态和方式,而当对立格局无法继续包容紧张与裂痕时,遂在对立格局中进行若干转化,重新达到二元世界的结构性平衡。  相似文献   

3.
周啸虹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二元对立特色,异于抑恶扬善的传统道德小说,体现出其在离乱时代中以二元对立明道、定分的企图。其二元对立的书写范式,塑造出在传统思想资源中寻找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姿态和方式,而当对立格局无法继续包容紧张与裂痕时,遂在对立格局中进行若干转化,重新达到二元世界的结构性平衡。  相似文献   

4.
美德是一种以自我牺牲作为利他的手段的道德品质。美德的崇高性表现为对人的情感欲望和生命的超越。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美德是一种本质主义的价值预设。因此,美德是一种精英道德和情境道德,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标准。道德建设应以底线道德为起点,以美德为归宿,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的目的是将过程哲学的思维方式运用于教学环境研究,探讨教学环境特殊的生存形态及其特征和价值。文章采取哲学省察方法,对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学环境与作为主体的人所呈现的"二元对立"状态及其被规范和控制的事实进行深入分析。以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过程-关系思维反思教学环境建构,师生的感官和身体,师师、师生及生生之间形成的"共同体",以及围绕儿童生活和经验组织的"连续性课程知识",构成教学环境的特殊形态。这种教学环境既是主体存在的,又是客体化的;既是稳定的,又是动态生成、能量流动的;既具有以自身整体性、独立性及内在和谐为旨归的主体道德关怀诉求,同时也具有使师生更具"创造性"、充满"关心"意味的客体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与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与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关系,是对接还是对立,是一元还是二元?这在本质上是要回答共产主义道德价值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关系是对接还是对立,是有关还是无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反对割断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从来认为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与发展过去一切社会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  相似文献   

7.
30年来,知识教学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力量,是推进教育持续变革的基本常量.但由于服务经济建设需要的历史过程,知识价值过度趋于功利主义,知识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异化为外在手段,阻碍甚至压制学生的发展,亟需文化本性上的扩展与修正.与此同时,科学不足的文化现状,也要求合理坚持并彰显知识价值,从而改善和提升知识教学,归复知识教学引领学生发展成人的文化性价值,达成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相统一的知识本体价值.究其根本,则要求全力突破斗争对峙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实现文化本体思维的现代转向,切实追寻知识教学的文化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程婧 《江苏高教》2024,(3):116-120
美好生活作为一个蕴含多重维度的复杂矛盾统一体,内在要求以唯物辩证法对其进行全面把握。多元思潮和亚文化以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将美好生活各维度进行肢解与分裂,导致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出现“盲从化”“物欲化”“虚无化”“私利化”“享乐化”等价值偏离。要实现大学生美好生活观的价值回归,需要超越形而上学的遮蔽,使美好生活各维度摆脱彼此分裂的二元对立,以开放和包容的方式实现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二元论是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的,二元思维有三种方式:二元对立、二元统一和二元转化,此三种方式实际上是二元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所谓二元对立思维,指的是“相反的两方之间的关系纯然为对立和对抗,丝毫不存在统一和转化。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我们逻辑的运转便是通过二元对立及象征意义最初的显示相吻合这种手段来进行的。太阳是世界范围内神话和史诗的母题,并如约地反映出光明力量对黑暗力量的扑灭和胜利。中国也不例外,《周易》以后,中国自身的哲学发达带来了最终使中国与西方在思维、哲学以及文化上分道扬镳的巨大变化,中国人在原来的二元对立思维基础上对二元转换大加强调,二元转换的阴阳哲学也日趋完整。  相似文献   

10.
"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农村教育在价值选择上存在"离农"与"为农"的悖论,表现为教育功能、发展取向和主体意愿上的对立.悖论的存在既源于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又源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消解农村教育"离农"和"为农"·悖论的逻辑前提是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确立系统化思维方式.走出"离农"和"为农"逻辑困境后.农村教育的价值选择应该定位在为城乡共同发展服务上.  相似文献   

11.
温寒江 《中国德育》2007,2(4):13-15,26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同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发展思维,尤其是发展形象思维,对于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当今不容乐观的学校德育现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以思维启发学生的方法,使德育走入学生心中。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根植于个人内心深处的,其本质是“利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个人经济生活的永恒主题,同时又会产生败德行为。现在我们的社会不仅是需不需要一个道德基础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在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如何发挥道德基础性作用的问题。道德基础性是指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必须是以秉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追寻美德为前提条件,个人应该是在道德基础的框架当中追求利益最大化,道德和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具有互为性的。  相似文献   

13.
道德人格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力量,体现出人格的整体和谐。道德人格的整体性体现为道德行为的整体性和道德环境整体性的统一。这种整体性表现为一种向道德共同体的回归,而道德共同体则为道德人格提供一种价值推力。要实现道德人格与道德共同体共荣互生,必须建立良性的道德环境机制和行为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道德叙事,就是教育者对道德事件的讲述或重叙,它是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德性、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道德叙事负载着两种价值——原初价值和附加价值,每个道德叙事都有一定的价值载荷。在学校德育中,道德叙事是道德知识、规范的传递者,是道德行为图式的储蓄所,是道德情感的传达者,是道德经验的转述者,是道德思维的传承者。道德故事的遴选、聆听视角的建立、道德故事的重叙和价值立场的形成是学校德育的“四部曲”。  相似文献   

15.
道德直觉是一种道德思维方式,属于道德心理学范畴。从心理学视野进行哲学审视,道德直觉至少蕴涵五对因素的辩证统一:道德体认与道德评价、道德潜意识与道德意识、道德感性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道德顿悟与道德渐悟等。  相似文献   

16.
道德直觉论     
道德直觉是任何生命个体都具有的潜能。道德直觉不仅有利于道德知识的意会性体悟,也有利于价值结构的创造性建构,还有利于道德行为的自主选择。要培养道德直觉能力,就要注重道德经验的系统积淀,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与大自然开放,重视美育以提高审美能力,并培养道德学习主体的“虚静”心态。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道德教育必须由灌输走向对话。对话式的道德教育倡导关系思维、对话态度,又是一种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德性的生成观,实现教师角色的自我转换,道德教育联系实际生活,是构建对话式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道德作为资本,它实实在在存在于经济运行中,无论从理论还是人们的感受中,道德资本都不陌生。虽然人们接触的首先是"物",但从"物"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其生产者、经营者"藏"在"物"中的"德"。"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绝对是存在的,并且通过"物"而感触之。这就是生产者、经营者的道德资本。一个社会,一旦只有"物"而没有"德",这个社会的经济运作是惨不忍睹的,这个社会从基本上说经济发展就快要停滞了。当今中国不是没有"物",而是"物"中缺乏"德",其后果是不想自明的。中国不下力气解决这个问题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强调道德资本、运用道德资本,加强对道德资本的投入,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困境被称为"斯密难题"。也许在理论上",斯密难题"是伪命题,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种经济个体作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背反是存在的。对这一难题的解决,依赖于对人的社会性基础上的人的统一性的认识。从道德的角度看,作为社会人的经济人,完全应该并且可以使自己具备某些道德素质,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道德困境。事实说明,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