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时期出版的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在叙事策略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它以完全可靠叙事、谕示“唯一解”的叙事导向、隐含作者和假想读者形象之间的极度不对等关系、各叙述要素之间的高度一致性等手段达成了对释义的绝对控制,而这种绝对控制的目的则是以文本之神谕置换读者个体经验、思想和情感,从而把读者塑造成工具。  相似文献   

2.
文学味给人绵长的韵味,令人涵咏不尽、回味无穷,可以彰显脱俗的文境,展现丰富的审美价值。而文学味缺乏之作,让读者阅之如饮白开水,了无兴致,折射出写作生命的平庸。我们的作文训练,也就是要提升文学素养,厚实写作底蕴,让文章蕴蓄文学味,彰显写作生命的诗意与智慧。——题记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对叙事技巧的揭示还是对叙事语法的描述,都让人觉得文学世界与审美世界的传统关系不复存在了,这是因为文学的审美维度从两个方面被缩小了:一是将审美性等同于文学性,又将文学性定位于形式技巧层面;二是为了维持文学的本体性而排除了社会性和读者的主体性,从而使得形式因与目的因相分离.为了理清文学形式的审美之维,有必要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重建叙事中形式与目的、美与善的联姻.  相似文献   

4.
扎迪·史密斯的《签名收藏家》是其最具争议之作,其运用了丰富的空间叙事技巧又被誉为"镜头感"最强的作品。文章通过从《签名收藏家》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叙事角度对该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原著的空间叙事形式的审美意义,阐述了英国处于边缘文化的移民的身份认同主题。文章提出空间叙事理论不是摒弃情节的前因后果和逻辑顺序,而是利用时空交错艺术创造一种新的写作手法,这种叙事手法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把读者推到了小说创作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呼兰河传》是萧红写于生命之尾的一部作品。她以悲剧性的生命体验,着力于故土的景物人的书写,表达了她对呼兰河小城的追忆和回顾。萧红以成人与儿童的双重叙事视角,欢乐与凄凉的情感基调,明净与阴暗的文本色彩,展示了一幅幅明暗交织的生存图景。文本叙事元素的多重变奏使得文中的叙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张力,拓展了文本的审美意蕴的同时,也给予读者丰富的审美想象,传达了不尽之意。  相似文献   

6.
李万利 《甘肃教育》2014,(17):49-49
正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彰显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佳篇精粹,而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一吐为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应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最浓重的学科。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话道出了只有进行情感体验才能使文章打动学生的真谛。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放飞。写作中,应审视生活,饱蘸真情,再现生命的真切体验,使文章浸染着生命的浓浓情愫与炽热血液,使文章张扬着生命深邃的思考。此乃诗意的飞扬,能使文章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陶冶读者情操,开启读者心智,文章品位亦随之提升。一、情之沸涌,意濡字间白居易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乃艺术之花的浆汁和血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如此诗人般的审美情感,文章方有厚实的情感特质,方能予人心灵的震撼。一位学生在《妈妈的驼背》一文中写道:十多年来,妈妈总是默不作声地弯着腰煮饭,做菜,洗衣服;弯着腰扫…  相似文献   

8.
立足文本叙事节奏可让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事实。通过分析统编教材经典叙事性文本,引导学生认识叙事节奏并学习运用叙事节奏进行写作。指出合理的叙事节奏可以提升文章的质感,丰富读者的感官体验,让写作思考过程可视化,可以运用绘制叙事节奏折线图的方法,提升学生写作时构思和立意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形式之美和文学意义之美两个方面探讨阐释学与作品审美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词句和篇章层面上的美学再现、译者的叙事口吻以及作品情感的再现,并通过解读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和情感意象来揭示文学翻译中美学因素的再现过程。  相似文献   

10.
《河北自学考试》2006,(5):17-18
一、简答题1.什么是反讽?试举例说明。答:反讽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2.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之间的区别何在?答:(1)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2)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不同于日常情感。我们在欣赏悲剧作品时也许会感到悲哀或悲壮,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喜欢欣赏悲剧性作品,因为我们与之保持着相当的“审美距离”,能够对作品的情感进行反思和观照,我们在此感受的是审美的情感而非日常…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学的伦理叙事包括国族伦理、血亲伦理、阶层伦理、性别伦理等基本范畴。国族伦理叙事折射了大众关于自我与民族关系的重新确认以及关于未来中国的想象;血亲伦理叙事以个人为中心,以“亲我”为情感准则;阶层伦理叙事体现英雄人格到犬儒人格的转变;性别伦理叙事凸显了新型的性别秩序。网络文学伦理叙事的价值向度可分为以非孝、同性恋爱与乱伦为中心的反伦理,以匡扶天下之志与个人奋斗之思为导向的正向伦理以及界于伦常与错位之间的变异伦理。从文化根源来看,网络文学中伦理叙事的多元呈现既是网络文学自由性的表征,也是当下社会道德伦理关系的隐喻,更是读者审美心理机制的投射。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倡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放飞思想,彰显个性,收获快乐。一、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体验阅读手法之趣  相似文献   

13.
曹禺在<雷雨>中建构了具有双重功能的叙事文本以"结局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浅层情感需要的阅读文本,以打击这个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深层情感需要的反思文本.文章试解读这两种文本功能,发现曹禺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淦生 《读写月报》2022,(32):35-38
<正>[技法点拨]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境生象外,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对社会与人生形成深邃的领悟。叙事类文章不仅要描绘客观图景,更要展现社会环境、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所以,叙事类文章的“意境深远”更多的是指借助环境、事件、人物等载体寄寓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叙事类文章要达到“意境深远”,就需要在写人、叙事和造境上多下功夫,寄寓作者的深情厚意。  相似文献   

15.
叙事作品中情感成分是决定能否吸引读者完成阅读的关键。情感无疑是依附在语词之上的,不同的语言编排,即叙述方式,将产生不同的情感效能,因而情感达成和叙述的距离有着内在的联系。传统叙事作品是以现实的真实性为基础,它导致一种梦幻式阅读效果,是实现故事和情感而排斥叙述的,因而是零度的叙述。新潮叙事作品则是另一种极致,追求多种叙述的变化,弱化情感,实质上拆除与读者的情感桥梁。我们发现一种“间离式”叙事作品正在这两个极致之中,寻求适度的叙述距离,成为叙事作品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欣赏文章语言美的角度:令人产生美的感受与美的联想、想象,起到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的形象美;欣赏文章中富有色彩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氛围的色彩美;引起读者的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的情感美;欣赏动词所传递出的动作美以及让读者读得顺口流畅,听者听来顺耳和谐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新潮小说的超距叙事方式与陌生化效应 新潮小说从马原、洪峰到苏童、余华、格非、已经“新潮”了好几年.作为一种文学探索,它似乎很得评论家们的青睐,但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它却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它的陌生化效应,这种陌生化的关键又取决于它的超距叙事方式. 1文学作品的审美愉悦首先在于它是否能引起读者的情感震撼和共鸣,而新潮小说着意追求的就是不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它们往往用一种荒诞的表述方式和冷漠的叙述语态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荒诞感悟。 如果说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还有物我合一的因素在其中的话,新潮小说所追求的则是绝对的“无我”,尽量不渗入“我”的半点情感于“物”之中,甚至拒绝对自己所表现之“物”的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的文学研究中叙事研究是一大亮点,然而从论法的角度进行叙事学研究却无人问津。文章将从叙事论法的角度切入文本研究,并且将之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是《韩非子》论法的叙事语境;第二是《韩非子》的审美叙事和艺术论法;第三是《韩非子》论法叙事中对诸子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情感姿态关涉作家的审美经验,情感姿态的不同必然会影响作家的审美价值取向,进而导致文本叙事方式的差异性。贵州仡佬族女作家肖勤的小说创作展现出对乡土固守与焦虑的情感姿态,叙事方式体现出苦难化和伦理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敞开着的窗户》是一篇艺术表现力极强的短篇小说。它的叙事角度的变化是构成其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同时,作品的对比手法独具特色。文章分析的主要内容涉及叙事角度的变化、叙事角度与读者审美心理的关系、作品的对比手法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