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躺平”心态是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内心焦虑无助的情绪反应,“躺平”现象的蔓延形成了一种青年亚文化,并影响到了大学生正常的社会心态。大学生“躺平”现象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个人“彷徨”、家庭“越位”、学校“缺位”和社会“错位”等矛盾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这折射出大学生成长难以言喻之伤、成长难以跨越之沟、教育难以回避之忧和发展难以承受之重的困境。全员育人应遵循“个人明心立志、家庭和谐育人、学校高质量教育、社会有序发展”的原则,坚持协同育人的机制,树立远大人生目标,转变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和谐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
指尖痕迹     
顾圣婕 《新读写》2008,(6):38-39
文章从描述与“字”之矛盾而入,贯穿了作者的成长轨迹与内心活动,足见作者观察生活之细微,心思之敏锐。而读到“不耐烦时,心里就会想别的事,一想字就写歪了”,不禁莞尔,寥寥几字,朴实地点出习字真经,确实是“反思”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学问     
这篇文章写出了一个孩子内心的成长过程。文章以“学问”贯穿始终,通过父亲“没有文化”反衬出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是在学校中学习不到的.作者通过“学问”把“书本的学问”与“做人的学问”进行了巧妙的结合.[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李慧 《文教资料》2010,(11):32-33
“我们”镇上的人们作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述者,具有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本文通过对“我们”的讲述.揭示了叙述者自我矛盾的内心状态.并进一步探寻了作品的主题意义与隐含作者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5.
培养“研究型教师”是当前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在对教师的教育生活史调查中发现,教师“做研究”面临诸多困境,表现为研究价值的失落、研究趣味的失缺以及研究过程的失真。这样的研究状态不仅无助于教师专业成长,还会造成教师严重的内心冲突,结果是研究与教学相脱节、研究工作与教师主动发展的愿景相矛盾。鉴于这些问题,有必要在实践中找回教师做研究的精神旨趣。  相似文献   

6.
与山对话     
主旨“心理调适”——以“‘我’与山对话”作为意象——构思巧妙,载体独特。此文还需要升格:充实“与人发生冲突时内心矛盾”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的文学主张继承了儒家学派“观风”、“立德”的观点,但他在创作实践上却沿袭着南朝诗歌的传统。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有三: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不平衡,贞观政坛关陇贵族、北方士族和江左士族三股力量所代表的文化冲突,以及唐太宗本人宣泄内心矛盾的创作内驱力。  相似文献   

8.
李焱 《四川教育》2020,(5):77-78
1995年,初登讲台不久的我,迎来了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你的课表演得很精彩,但没有看到学生的成长……”课后,老校长的点评虽语音轻柔,却一下子敲击了我的内心,并为我的语文教学指引了方向:将舞台留给孩子,用心浇灌,静待花开。从此,我与“课”同行,在观课、磨课、评课、创课中,努力将学生放在课堂中央,踏上了一条“导学自如,和美共生”的教学探索之路。在如今的课堂上,我站在讲台一旁,有时坐在学生中间,看着他们精彩的表现,享受着他们的成长带来内心的喜悦。  相似文献   

9.
文本解读需要寻找和发现矛盾,实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并透过矛盾发现文本所隐含的精髓。运用矛盾分析策略解读《军神》一课:提炼矛盾,于细节处感知“剧痛”;比较矛盾,在感知沃克医生的外在变化和内心变化,在明晰人物关系变化的过程中领悟“镇定”;还原矛盾,在品读“配角”和“主角”的失衡、“有声”和“无声”的失衡中把握“形象”。  相似文献   

10.
高考的阴影、社会的歧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加剧了民营二级学院这类“特殊”的大学生的心态失调,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异心理表现突出。自卑感较强、内心相对空虚、躁狂抑郁症、缺乏激情、变态性嫉妒、“佼佼者”心理等等心理疾病,始终困惑着他们,使得他们的心理不能走上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严重影响了他们今后的成长和成才。开展好心理教育,有助于这类大学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同时重新接纳自己。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懂得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苏轼诗词大量抒发“人生如梦”的感叹.教参多认为这种思想是消极的,实则正是苏轼在自身与外界处处矛盾中.主动调节适应自己内心,追求自我人格完善,探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感悟宇宙高级理智层次的入世态度。  相似文献   

12.
心理矛盾是指个体现有心理发展水平不能顺利应对各种内外刺激时,内心形成的对立或冲突状态。当心理矛盾向积极的方向转化,或者冲突双方维持合理平衡时,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就能得到提高,反之,当心理矛盾向消极的方向转化或者冲突双方应有的平衡被打破时,心理矛盾就演变成不良心理问题。中职生在校几年,不仅是个体脱离家庭,走向社会,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而且也是个体生理上、心理上变化最快,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对当前中职生的内心矛盾和冲突作一些分析和探讨,寻求相应的对策,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大学时期的青年经历了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这一转变本身充满了困惑和矛盾.再加上近年来,时代的急转,社会的变迁,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行为、人生需求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带来机遇,也可能会造成青年们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因此,正确疏导青年学生的内心困惑、优化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青年人的成长与成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培养方法等做了初步分析,指出了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师》2010,(15):38-39
朱蒙:“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个热词——成长是必然的,问题是如何出发,或者说,教师成长的出发点建基于何处?于漪老师的一句话让人豁然开朗:“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  相似文献   

15.
高觉新身上“旧”与“新”、理智与情感的双重矛盾对立体现得十分明显。他身上寄托着一个身在封建家庭的青年身心的多重矛盾,他的矛盾,总体上是他内心不断交织着的情感与理智间的斗争。本文集中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情理交织、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试图解读他个人的悲剧,映射时代背景下旧家庭里青年人的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6.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显然与成长男性对父亲的超越有着不同的意义。女性成长历程中纠缠着的父亲情结以及这一情结给女性造成的成长创伤,反映了现实历史中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因此,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博客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以校园博客为载体,以教师专业自觉和教师教育研修为路径.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坚持“在教育中”、“基于教学”、“为了学校”三个基本点,借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协进”三种形式全方位、多层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科学地将搭建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技术载体运用到教师专业自觉、生命成长以及教师研修管理的研究之中,改变了教师培训的他律模式.采用博客的形式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自觉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校本研修的崭新途径.是学习管理的崭新平台。  相似文献   

18.
亚里斯多德的“错误说”首次从人物自身寻找悲剧根源,揭示了造成悲剧的内在因素。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突出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将悲剧原因深化为人物自身的性格冲突。“错误说”为性格悲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陶渊明诗歌中的“虚室”,历来有两种基本看法:一是“空虚”、“静室”。 二是比喻内心明净洞澈。陶诗多借用或化用《庄子》文意,远非“虚室”一例。选择归隐是一 条不得已的道路,这与诗人一生的追求是矛盾的。在矛盾的心境下,不得不求之于老庄。“虚 室”即断绝尘缘份、心境空明,它正是陶渊明消极避世思想的体现, 也是克服内心痛苦的一剂良 药。  相似文献   

20.
田发 《教育革新》2009,(9):15-15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学困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学困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学困生”给我们的印象是调皮捣蛋,好事不沾边,坏事都有份。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更是无所谓。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