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党报舆论监督的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民 《新闻知识》2001,(10):34-35
舆论监督对于反腐败、对于打击邪恶,弘扬正气,无疑是最有力的有效形式。特别是党报的舆论监督更具有十分强大的威慑力。然而至今,我们的舆论监督,尤其是党报的舆论监督仍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宽松的监督环境。特别是党报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带有共性的现象,可以说集中反映了监督环境与社会民主进程内在要求之间的深层次的矛盾。因此,尽快改善舆论监督的环境是当前我们舆论监督工作的一个紧迫话题。那么,我们舆论监督的现状怎样我们应怎样努力为舆论监督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党报舆论监督的外部环境及影响勿庸置疑,我们党的历…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的宗旨 舆论监督反映的是人民大众的情绪、愿望、议论,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形成新闻舆论,从而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引起受众的共鸣,形成一种压力,这就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一、党报新闻舆论监督必须把好关、把好度。舆论监督报道,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反映社情民意的管道和桥梁。按说,这样的报道应该是受到读欢迎的。然而,我们的一些舆论监督报道并未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就要求在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要把好关、把好度,进行有效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4.
影响舆论监督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舆论监督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执行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能否与受众相协调。达到这种协调,需要新闻工作者付出努力。舆论监督是实现党的监督、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是舆论监督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真正的监督者是党和人民群众。新闻工作者要强化“代言人”意识,既是“把关人”,又是“代言人”。 舆论监督必须在内容上有所选择。解决舆论监督监督什么的问题,需要认真处理好上与下、一般与个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要使舆论监督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当处理好人与事、情与理、主观与客观、及时与时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文缩微     
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 常歌在《新闻论坛》上撰文论述,舆论监督具备了沟通法律与道德的中介功能。就监督的对象来看,舆论监督直接面对的是各级行政执法部门、经济部门、社会百态;就舆论监督的功能来看,权力阶层的违法行为与社会不法行为正是通过舆论监督昭然于世,或受法律制裁,或受道德谴责。 舆论监督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没有民主的舆论氛围和法律的有力保护,舆论监督的进程注定是漫长而艰难的。舆论监督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把“双刃剑”。舆论监督与监督下的舆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两种权利与义务。既然是在民主与法…  相似文献   

6.
陈晓君 《新闻窗》2006,(6):61-62
舆论监督是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舆论监督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传媒在大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知名度。而在实施舆论监督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自觉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如何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如何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度?使舆论监督的问题得到合理、妥善的解决,是摆在每个舆论监督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下,是结合我在群工部的工作实践对此作的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刘旭 《新闻界》2001,(5):56-56
新闻舆论监督难,地方党报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更难。难就难在新闻舆论监督是一柄威力巨大的“双刃剑”,操作难度很大。那么,地方党报就放弃这一重要阵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地方党报面向基层、贴近实际、接近群众,处在舆论监督的前沿阵地,更应该不辱使命,肩负起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重任,迎难而上,积极探索有效的运作方法,力求有所突破。把握时…  相似文献   

8.
阎志林 《新闻知识》2005,(11):63-64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只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舆论监督工作,新闻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和放松,如何提高新闻舆论监督质量,是新闻舆论监督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以三秦都市报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践,探索提高舆论监督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坚持正面宣传,以和谐舆论推动和谐社会,就是不要舆论监督。对此,我们的观点是,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是与人为善而不是与人为恶;舆论监督的目的,是化解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舆论监督的角度,是团结人而不是分离人。通过批评,达到新的团结,永远是舆论监督应当遵循的不变公式。  相似文献   

10.
对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记来说,舆论监督作品是其思想境界、职业道德、采访作风、字功底、新闻素养以及党性原则、政策法律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舆论监督采访工作细致与否,舆论监督效果好坏,自身的新闻素质高低,最终都会通过记的作品体现出来。这即古人说的“以载道”,“如其人”。舆论监督作品是舆论监督记工作的最终和惟一展现,前期所有劳动都凝结作品中。因此,不能不重视和研究舆论监督作品的写作及其风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还在于舆论监督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作品见之于报端,公之于世,就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力量,作为一柄“双刃剑”,一旦误伤别人,也就连累自己,会带来新闻官司等想象不到的后果,不可不慎重为之。  相似文献   

11.
林爱珺 《新闻界》2004,(2):30-31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舆论监督在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得愈正常愈充分,就愈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当前新闻舆论监督中,普遍存在题材单调、信息不灵、媒体孤军奋战以致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本文从媒体角度出发,对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方法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媒体的舆论监督水平,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3.
阎晚生 《新闻知识》2001,(Z1):14-15
开展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一项神圣职责。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在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提高舆论监督效果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在舆论监督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一座桥梁 新闻事业的杜会功能之一是引导舆论,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就是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通过正面教育,宣扬典型,引导人,鼓舞人;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揭露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为社会所关注的人和事,抑浊扬清,针砭时弊,警醒世人,从而显示党和政府及其新闻…  相似文献   

14.
新闻批评,是以新闻为手段、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的舆论监督活动。它承担舆论监督最重要的社会批评任务,是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中,舆论监督比较难搞,其原因一方面来自某些人对舆论监督的片面甚至歪曲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是媒体和记在舆论监督中出了一些偏差,对舆论监督缩手缩脚,如履薄冰。媒体和记如何担负起舆论监督的应有责任,更好地开展舆论监督,让党和人民满意,本从《焦点访谈》的成功实践一窥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16.
董枫 《视听纵横》2003,24(6):83-84
舆论监督是关系舆论导向的大问题。现阶段,舆论监督有着广阔的社会需求和影响力。但搞好舆论监督并非易事,如何把握好社会舆情到舆论监督的转化,提高舆论监督水平,值得新闻工作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7.
常福民  郭继友 《记者摇篮》2004,(4):49-49,53
开展批评,进行舆论监督,是新闻的重要职能,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反腐倡廉重要工作,也是新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提高可读性、可听性不可缺少的手段。鞭挞社会不正之风,敢为人民鼓与呼.自然要受到读者、听众的欢迎。有人说舆论监督是违背新闻正面报道的.那么正面报道还要不要舆论监督,我认为舆论监督与正面报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不仅需要允许监督、支持监督的开明、宽松的外部环境,媒介自身是否敢于监督、愿意监督、善于监督,同样至关重要。媒介进行舆论监督的主要目的是要唤起社会公众对问题的关注、发表意见和引导舆论,促使问题得以解决。但是,在舆论监督的实施过程中,多半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舆论监督报道往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1998年朱镕基同志视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时对舆论监督所做的定位,其中足见舆论监督责任的重大。要正确发挥新闻对法制建设的舆论监督作用,主要是通过揭露违法行为,痛击社会不良现象,引起全社会警觉。如果记者不懂法,写出的新闻稿本身与法律不符,  相似文献   

20.
鲁兰洲 《新闻实践》2005,(12):16-17
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民主的重要环节。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监督在本质上并不是新闻媒体的监督,而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事务的监督。这种监督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的条件下,舆论监督在揭露腐败、违法犯罪和社会不良现象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