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曲《牡丹亭》之美早已成为经典,而艺术家们以多种艺术形式将《牡丹亭》搬上舞台,呈现别样之美。由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和北京大都阳光艺术团合作创演的舞剧《牡丹亭》首演时曾经为观众呈现美轮美奂的演出,9月他们再次舞进国家大剧院,让更多观众感受《牡丹亭》舞蹈之美。  相似文献   

2.
王欣 《采.写.编》2018,(2):178-180
戏曲的舞台传播就是戏曲通过一定的演剧场所而当场进行演出,以直接诉诸观众的一种传播形式.《汉宫秋》诞生伊始,便活跃于戏曲舞台,被广泛改编为各种地方戏曲,敷演至今.在近代,《汉宫秋》还被搬上话剧舞台.漂洋过海,走上了西方戏剧舞台.通过舞台戏曲表演,不仅是《汉宫秋》有效的、重要的传播方式,更可以挖掘其中被忽视的意义,进行二度创作,赋予此故事以现代的价值与意义,不断提升和丰富《汉宫秋》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历史档案》2011,(3):F0004-F0004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书局合作编辑的《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已由中华书局出版。清代负责宫廷戏曲演出的机构是南府、景山等,道光七年(1827年)为消减经费和便于管理宫廷的戏曲演出活动设立升平署。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存升平署档案共计1803件册,涉及时限是道光七年以后至宣统末年,包括演剧档案和曲本两部分,大致分为恩赏日记档、旨意...  相似文献   

4.
杨洁 《大观周刊》2011,(21):33-33,20
明代文学的典型代表是小说和戏曲,而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便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对《牡丹亭》的研究,此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作过,而且取得不少优秀成果。但就笔者所看到的资料,发现很少有人对《牡丹亭》做跨学科领域的延伸性研究,本文试从审美文化学角度对《牡丹亭》作以阐释,以期洞悉其深刻的审美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赵雅琴 《出版广角》2018,(11):67-69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华人世界掀起了一场昆剧复兴运动,在当代昆剧史上影响力深远.其编剧、导演、主要演员、舞美灯光、舞台设计等具有鲜明的白氏昆剧特色,其传播策略更是富有创意.结合青春版《牡丹亭》研究昆剧传播,有助于昆剧未来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曾莹 《文化遗产》2014,(6):53-60
《春阳曲》作为唐代著名的声诗格调,其背后有着丰富的故事因子和情感内涵.汤显祖《牡丹亭》一开篇即显露出与声诗《春阳曲》之间所存在的关联,其戏曲整体结构当中更不乏《春阳曲》相关要素作为线索的点染与穿插.本文通过探寻《牡丹亭》与《春阳曲》之间的关系问题,意在更好地认识汤显祖戏曲创作的结构意识和尚趣观念;另一方面,亦希望能够就声诗和戏曲之间存有的关联性问题做出进一步的阐发.  相似文献   

7.
清代子弟书,兴于乾隆年间,衷于清末民初。是流行于北京及东北的一种鼓词。现存作品400余种,内容丰富,唱词典雅,句式灵活,韵律优美,是满汉民族的曲艺遗产。 清代北京蒙古车王府曾收藏大量小说、戏曲、曲艺的抄本与刻本,民国后散出,1925年北平孔德学校购得戏曲、曲艺1444种,经顾颉刚先生分类编目,1927年在《孔德月刊》上发表,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后来,傅借华先生又在《中法汉学研究所图书馆馆刊》上发表了《子弟书总目》(解放后出版了单行本),其中有车王府曲本近300种。这批子弟书,主要收藏在首都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周恩来总理生前曾指示将车王府曲本整理出版,国内外学者多年来就盼望车王府曲本问世。最近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小组辑校的《清车王府藏子弟书》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分为上、下两卷,精装本。共收入子弟书297种(比《子弟书总目》所列车王府曲本多18种),其中,存目1种(《灯草和尚》)、原始资料编目时误收的连珠快书6种(《草  相似文献   

8.
仝婉澄 《出版科学》2016,24(4):119-121
2013年8月出版的《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通俗曲本整理总集,是中山大学几代学人辛勤劳动的结晶。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在版本问题、校记问题、字形符号处理、曲白场次划分、曲本分类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俗文学文献的整理出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有着“百戏之祖”美誉的昆曲因为一系列大胆改革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昆曲骤然升温。白先勇担任总策划和总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今年5月在南京上演,并采取了三场连演的方式,即一场戏分三个晚上连续演出。这种演出方式是当代戏曲演出史上罕见的,本身即蕴涵着极大的新闻价值。南京的媒体就因为这次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着实兴奋了一阵。但蜂拥而至的记者与观众却随之发生了意外冲突。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2008,(4):24-34
浙江昆剧团新编历史剧目《十五贯》是1950年代最重要的戏剧作品,通过原始材料的重读,可以确定目前流行的改编本于1955年冬成型、1956年元旦首次公演。但这并非《十五贯》唯一的改编本,国风昆苏剧团1953年前后就已经开始改编并且演出该剧目,通过对现存三个《十五贯》早期剧本的对比可看到通行本《十五贯》的改编得失。而《十五贯》改编的深远意义,也需要从超越剧目甚至昆曲这个剧种的立场解读,《十五贯》的成功为大量以"清官"为正面主人公的传统剧目赢得了重登舞台的机会,为传统剧戏曲在当代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电视台的招牌节目,《梨园春》运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将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搬上电视屏幕,或保留舞台演出的基本模式,或突破戏剧舞台的时空局限,适当采用实景及镜头组接的艺术表现,使得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观众能够在同一时段观看到相同的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戏曲剧场传播面的狭小而言,运用了现代技术手段的《梨园春》剧场堪称是一个“大剧场”。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电视文艺节目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节目样式——电视戏曲片,如上海的《西园记》、《孟丽君》,江苏台的《莫愁女》,中央台的《香罗帕》,河南台的《秦雪梅》、《红柳绿柳》等。本文只拟就中央台录制的京剧《燕燕》和上海台录制的沪剧连续剧《璇子》谈一点对电视戏曲片的看法。戏曲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文化精粹。在戏曲演变形成的漫长年代里,它的演出场所由露天野台、勾栏瓦肆、红氍毹直到现代化的剧场舞台,戏曲通过种种演出场所与各阶层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它以自己独  相似文献   

13.
《兰台世界》2012,(4):36
近日,中国昆曲博物馆将《昆剧手抄曲本一百册》捐赠给江苏省苏州市档案局(馆)。该书共计10函100册,收录包括《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浣纱记》《琵琶记》《荆钗记》等在内的昆剧77本、904折其中未刊印的就有200余出,其中不乏孤  相似文献   

14.
自从王国维开辟从小说中搜辑戏曲资料的途径以来,研究者们从《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歧路灯》、《品花宝鉴》等作品中找到了不少有用的材料,这些材料生动地记载了彼时彼地戏曲作品流传和演出的真实状况,足以弥补曲目、曲话等专书的不足。随着不少珍稀、罕本小说的出版,这一工作仍有可为之处。最近,笔者在阅读晚明小说时,从《欢喜冤家》和《醋葫芦》中发现了几则颇有价值的戏曲资料,现把它摘录下来,并略作考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赖声川和他的《暗恋桃花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相似文献   

16.
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亦安氏《敬苍水馆曲谱》稿本,共收录曲本四十一种,除《伏虎韬传奇》一种外,均附有工尺谱。此书不见著录,亦未被学界所注意。书中收录了诸多稀见曲本,其中明徐复祚《东郭记》和清无名氏《慈悲缘》极为罕见。此外,亦安氏题记中提到的《马陵道》为元朱世凯所作,以及徐复祚作《东郭记》和《金不换》两部戏曲作品,皆为前人所未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熊茵 《出版广角》2013,(2):76-77
《牡丹亭》是昆曲中一部著名的爱情剧作,它分为55出,包括《惊梦》《寻梦》《婚走》《再生》等。在昆曲的早期剧作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围绕政治主题展开,例如《浣纱记》《宝剑记》《鸣凤记》等,也有少部分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戏曲。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1550),一位可以和西方戏剧家莎士比亚相媲美的戏剧家汤显祖诞生了。他所写的《牡丹亭》将大家闺秀的  相似文献   

18.
《白鹿原》作为一部恢弘的历史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1997年获得矛盾文学奖后,更是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白鹿原》也进入了跨媒介传播时代。先后以秦腔、话剧、交响舞剧的形式重新搬上舞台,2012年小说《白鹿原》出版20周年,电影《白鹿原》的公映,更可以称得上是一件文化事件。本文通过对不同媒介形式的《白鹿原》文本分析,理清其传播轨迹,对比改编文本的不足与小说的差距,进一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价值、传播效果、跨媒介传播规律做出总结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周喜俊,一个从农村走出的女性作家,从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一路走来,成就斐然。至今,她已出版《辣椒嫂》、《周喜俊剧作选》、《周喜俊说唱戏曲集》等专著7部,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曲艺》等发表文学、戏剧、曲艺、电视剧等各类文艺作品600余万字,多部作品获省级和全国奖项。因创作成绩突出,她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优秀青年文艺家等。2004年,由她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当家的女人》在荧屏亮相,好评如潮,成为当年重播率相当高的电视剧。随后,她创作了电视剧本《当家的男人》、长篇小说《当家的男人》和戏曲《七品村官》,反响强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万历钞本《钵中莲》的剧情及其渊源作了简单的梳理,然后从脚色行当、唱腔宾白、插科 打诨、舞台效果及表演诸方面,对万历钞本《钵中莲》及其浓缩本--嘉庆钞本《钵中莲》进行了简要比较。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戏曲脚色行当、舞台效果的演进,以及民间与宫廷两个不同文化圈的戏曲演出,在政 治制约、审美趣味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