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的现代化开启了新时代,电话和网络普及、农民工大潮、城乡差距缩小……种种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冲击着传统乡村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国家迎来了文化遗产时代,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时代与文化遗产时代的相遇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现象:文化物流、文化流变、文化融合、文化同质、文化衍生、文化功利……这些为非遗传承带来挑战.国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不断实施新政策、新方案,尤其是文化部与教育部自2015年起开展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成为近几年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举措.非遗传承与保护实践工作的推进,让我们思考互联网时代的传承该如何由文化自发转向文化自觉.大学非遗、社区非遗、少年非遗、海外非遗等传承的关键词,应当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的时代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王东 《新闻传播》2023,(18):104-1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瑰宝。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去为非遗保护传承尽一份力。宁夏旅游广播近年来先后推出50期系列报道《追寻“非遗”传承人》,呈现宁夏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风采,以此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做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让更多的非遗技艺走近大众视野,滋养心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4.
陈竟 《文化遗产》2016,(5):12-15
笔者根椐自已多年来从事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和体会,对当前一些高校开办"中国非遗人群培训与研习班"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抓教育是传承与发展非遗的关键;非遗进校园,应该请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给师生当老师,传授非遗文化与技艺,而不是由高校教师将非遗传承人当学生。笔者对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进行了调研,提出了三个探讨的问题:一、是抡救保护非遗,还是经营开发非遗;二、是民间传承非遗,还是学院传承非遗;三、是培养中国非遗人,还是培养西洋画家。笔者根椐不少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当下一些高校开办的"中国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提出了质疑,并希望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权玺 《青年记者》2016,(33):83-85
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非遗传承所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尽管从应然性的角度而言,数字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围绕着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非遗展演的场域变迁、非遗文化的技术复制、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的争论仍不绝于耳。也就是说,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始终受制于对其技术价值的质疑。  相似文献   

6.
一、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概述 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是指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相关形式,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内容的具体记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既具有传统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有些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如民间文学)本身就是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蕴藏着非遗诸多的信息资源,为非遗项目的认定与逐级申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证明非遗项目文化价值大小的凭证和依据.因此,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内容,卓有成效地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工作是当代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创新之举,对传承、延续、挖掘、发展非遗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也是地方高校,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在介绍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现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实现途径: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在做好地方非遗文化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馆资源、人员等特点,加强与地方各部门的合作,丰富宣传手段,设立文化推广部、建立非遗平台,提高大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非遗产业化层次较低、非遗开发路径较为单一、对非遗资源重开发轻保护、机械化生产方式消解非遗产品文化个性及非遗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保障机制不健全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有效促进和保障我国非遗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共赢共荣,必须正确处理好宜产型非遗保护与非宜产型非遗保护的关系、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非遗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非遗产业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鹿舞传承人是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的主要承载者,其担负着传承傣族文化及延续傣族社会记忆的重任。为非遗传承人建档是非遗保护的一种有效的抢救性措施。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传承人建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建档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瞩目成就,正在迈上新的台阶。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贯穿遗产认定、保护和传承的始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来自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传承人的传承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非遗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究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非遗传承和发展水平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1.
关宏 《文化遗产》2016,(4):149-156
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鉴于非遗活态性、流变性和时代性等特性,要做好传承人的工作,就要不断深化、创新保护方式。对非遗传承人,既要依法保护、规范管理,又要坚持人文关怀,资金扶持与开拓市场相结合,使之技艺造诣、理论水平、传承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确保非遗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一种重要模式。以宣纸为例,依托在泾县的田野调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内涵,呈现出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诸如现代工业技术的影响、标准化的冲击以及传承人才的匮乏等。对非遗生产性保护进行学理反思,认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在于传统技艺传承而非商业化与利益化,在尊重文化本源基础上适当进行技术革新、实施带徒传艺的师徒传承模式等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非遗档案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将领域知识图谱应用于非遗档案资源的知识组织中,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首先,对非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现状进行了调研;其次,在非遗档案资源的特性基础上,探讨领域知识图谱在非遗档案知识组织中的适用性;最后,以“华县皮影”非遗档案资源为例进行实证验证.将领域知识图谱应用于非遗档案的知识组织能够揭示非遗档案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非遗档案资源开发,更好地发挥非遗档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冯丽  戴旸 《北京档案》2015,(5):23-2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建档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的非遗建档保护起步较晚,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探讨了Web2.0技术对我国非遗建档保护的促进,在总结Web2.0技术引入非遗建档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从收集、分类、鉴定和宣传四个环节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成为国家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内容丰富、受众面广、装帧精美、形式多样、具有历史底蕴的非遗普及图书推向市场,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部分非遗普及图书出版存在着简化、去语境化、同质化、忽视持有者主体表达、与现实联系不够等问题。尊重非遗的特征与规律,遵循伦理原则,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积极弘扬非遗的当代价值,有利于促进非遗普及图书出版市场繁荣和非遗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重要的现代社区,但是过去整体缺少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远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更是没有自己的民俗生活传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非遗保护的社区性是一个基本方针。华东师范大学的民俗学学科在发展人才培育与科研活动的同时,在校园社区开展了"传统节日文化校园传承"的实践,旨在建设高校社区的传统文化品格,推进非遗资源的高校社区传承。高校社区与城市社区交流互鉴,并与国内其他院校形成高校社区的联盟,构成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共同体。校园节日文化建设的主体由民俗学学科推进、学校管理者与师生共同主导,高校社区建设才会有成效。民俗学学科在推进校园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实现了传统民俗学向现代民俗学的转型。民俗学者成为文化的研究者与建构者,走向社会建设的第一线,走到人文社科的前列,就会改变边缘状态。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工艺源自乡土,手艺人是维系乡村与工艺的核心。继国家关于"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后,乡村中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传统工艺类非遗在发展中的困境仍然存在,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过于疏离、工艺品的批量化同质化生产加剧、手艺人身份转变带来经营和传承的困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欠缺影响到传承人的积极性。增强"一村一品"的理念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思路,培育和发展非遗文化中介人为非遗保护注入活力。此外,利用网络平台和非遗扶贫空间的建立为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扩大非遗产品和精神的传播力度和广度;尝试传统工艺与科技的融合追求生态可持续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功效。总结高校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的保护和利用的经验,提出非遗进校园的必要性,通过高校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方式助推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发展,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8.
传承人是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是体育非遗实现持续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的保护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未能较好地结合传承人的类型、级别、阶段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严重制约着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因此,针对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问题,在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根据不同阶段的保护模式,该模式包括成长阶段的潜在性传承人培养型保护模式、成年阶段的一般性传承人扶持型保护模式、成熟阶段的代表性传承人体制型保护模式,为确保模式的有效实施,需通过提高民众对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制定合理的传承人保护计划、加大对传承人保护的支持力度、增强各传承主体间的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9.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萧放 《文化遗产》2008,(1):127-132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决定了传承人的认定原则。单一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从个体的历史传承与社会声望两个向度考虑;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文化整体中切分重要文化环节,确定关键传承人。对认定为非遗传承人的对象不仅要有经济、社会的生活保障,还需精神关怀。当然传承人也应该自觉承担传承文明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20.
郑永森 《文化遗产》2016,(6):152-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国家级非遗深圳沙头角鱼灯舞突破传承保护禁忌,借助高校资源开展传承保护活动,形成了理论研究凝练非遗价值、课堂教学解释非遗内涵、实践活动传播非遗文化的高校传承保护模式,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探索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